A.防护 B.标识编号 C.劳动安全 D.使用等级
A.5 B.10 C.15 D.20
A.运行机制 B.组织体系 C.法律法规体系 D.支持保障系统
A.热痉挛 B.皮肤奇痒 C.热衰竭 D.高原脑水肿
A.日常的监督检查 B.安全大检查 C.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 D.许可证的监督检查
A.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 B.指挥与控制 C.警报和紧急公告 D.事态监测与评估
A.3E原则 B.安全第一原则 C.能级原则 D.监督原则
A.概率分析方法 B.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D.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A.有关安全生产许可事项的审批 B.对物质条件的监督检查 C.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的实施等工作 D.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以及调查处理等工作
A.具有原使用单位的注销登记证明 B.具有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 C.具有出厂合格证明 D.经定期检验合格
A.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B.比较分类资料各类别数值大小 C.分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构成比) D.描述双变量资料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或相互关系的方向
A.5万元以下 B.3万元以下 C.4万元以下 D.2万元以下
A.100~150 B.150~200 C.200~250 D.250~300
A.危险 B.危险源 C.危险度 D.重大危险源
A.“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B.“领导责任制” C.“过错性” D.“四不放过”
A.描述统计法 B.统计图表法 C.推理统计法 D.综合分析法
A.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 B.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C.特种设备的日常维修人员记录 D.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A.《劳动法》 B.《安全生产法》 C.《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D.《职业病防治法》
A.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文件 B.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 C.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及安全专篇 D.安全设施设计单位的设计资质证明文件
A.组织准备 B.日常监控 C.组织运行 D.组织建设
A.警戒与治安 B.警报和紧急公告 C.人群疏散与安置 D.事态监测与评估
A.10 B.15 C.20 D.25
A.描述统计法 B.推理统计法 C.综合分析法 D.分组分析法
A.事前 B.事中 C.事后 D.预防
A.8 B.16 C.32 D.48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 B.迅速控制事态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A.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B.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A.能量意外释放论 B.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D.系统安全理论
A.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B.醇>芳烃>酮>环烃>脂肪烃 C.芳烃>酮>醇>环烃>脂肪烃 D.芳烃>醇>环烃>酮>脂肪烃
A.国家监察机制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C.安全生产委员会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A.警戒与治安 B.人群疏散与安置 C.事态监测与评估 D.危险物质控制
A.监测 B.识别 C.诊断 D.评价
A.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B.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C.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预演 D.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A.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B.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C.负责日常安全监督,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D.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A.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B.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C.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A.政府主管部门 B.检察机关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D.公安机关
A.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B.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D.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A.监测 B.诊断 C.识别 D.评价
A.严格履行有关行政许可的审查职责 B.配合地方政府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C.正确处理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D.接受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B.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C.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A.3 B.5 C.7 D.10
A.企业的机械设备 B.企业的教育培训 C.企业的每个员工 D.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A.轨迹交叉理论 B.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C.中位数理论 D.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A.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B.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C.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A.事件树分析方法 B.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A.日常监控 B.组织准备 C.事故管理 D.体系建立
A.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B.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C.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D.安全评价对象的不同
A.综合预案 B.单项预案 C.专项预案 D.基本预案
A.1 B.2 C.3 D.4
A.30 B.100 C.150 D.200
A.动态相关性原则 B.整分合原则 C.反馈原则 D.封闭原则
A.24 B.32 C.48 D.72
A.每1年检查1次 B.每2年检查1次 C.每3年检查1次 D.每4年检查1次
A.120 B.150 C.180 D.210
A.建议书 B.初步设计文件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初步设计中安全卫生专篇
A.条图 B.线图 C.半对数线图 D.直方图
A.丧葬费 B.歇工工资 C.救济费用 D.现场抢救费用
A.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B.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C.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D.收集有关人的活动信息,进行识别与选择,对人的行为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人的不良行为进行预警
A.普查 B.调查设计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A.应急预案 B.安全施工方案 C.安全验收报告 D.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A.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A.单项演练 B.综合演练 C.桌面演练 D.实战演练
A.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产生的抢险、救灾及善后处理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 B.费用支出超过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其超出部分由费用使用者负担 C.企业不可以到代理银行专户存储 D.部门和银行可以在企业间进行调剂使用
A.组织准备 B.日常监控 C.事故管理 D.预警分析
A.22 B.30 C.90 D.180
A.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B.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正比 C.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 D.毒物的分解度越大,化学活性增加,毒性作用增强
A.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B.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C.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D.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
A.标题 B.数字 C.标目 D.备注
A.每1年1次 B.每2年1次 C.每3年1次 D.每4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