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装药的尺寸 B.杂质及含量 C.周围介质的气体压力 D.环境温度和湿度
A.500 B.380 C.250 D.220
A.采用屏护装置控制不安全因素 B.保护电气 C.防止触电
A.漏电 B.电弧伤人 C.短路
A.垂直2.5米水平1.0米 B.垂直2米水平2米 C.垂直2.5米水平2.5米
A.0.2米 B.0.5米 C.0.7米
A.1.3-1.5米 B.0.5-1.0米 C.2.0-2.5米
A.3米 B.1.5米 C.0.1米
A.戴上防护眼镜 B.戴上护耳器 C.戴上安全帽
A.防止高压 B.防止漏电 C.防止间接接触电击
A.1类 B.2类 C.3类
A.50 B.36 C.20
A.呼吸困难 B.神经失常 C.疲劳无力
A.防止、防溅 B.防尘、防喷水 C.尘密、防喷水 D.尘密、防溅
A.触电事故 B.电压波动 C.电荷超负荷
A.机械式和电磁式脱扣方式均可 B.机械式脱扣方式 C.电磁式脱扣方式
A.15 B.10 C.5
A.额定电流 B.额定电压 C.动作电流
A.小于50毫安 B.大于500毫安 C.100-500毫安
A.动作电压和动作时间 B.额定电压 C.动作电流
A.动作电压 B.额定电流 C.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
A.10 B.30 C.50
A.基本保护措施 B.辅助保安措施 C.绝对保安措施
A.30mA~1A B.30mA及以下 C.1A以上 D.1A以上
A.5MΩ B.1MΩ C.2MΩ D.0.5MΩ
A.三相三眼 B.三相四眼 C.二相三眼
A.2%-9% B.4%-5.5% C.5%-10%
A.3:1 B.2:1 C.1:1
A.使用万能插座 B.使用漏电保护器 C.身体或衣服潮湿
A.5类 B.3类 C.2类
A.站在铁板上操作 B.站在绝缘胶板上操作 C.穿防静电鞋操作
A.防爆保护装置 B.接地装置 C.负荷保护装置
A.用水清洗,确保卫生,才可使用 B.看是否需要改装工具,提高效率 C.进行检查,确保机件正常
A.5倍 B.3倍 C.2倍
A.200伏 B.800伏 C.500伏
A.DW B.DZ C.DD
A.短路保护 B.漏电保护 C.限压保护
A.漏电保护器既可用来保护人身安全,还可用来对低压系统或设备的对地绝缘状况起到监督作用。 B.漏电保护器安装点以后的线路不可对地绝缘。 C.漏电保护器在日常使用中不可在通电状态下按动实验按钮来检验其是否灵敏可靠。
A.30安 B.大于60安 C.10安
A.1倍 B.2倍 C.3倍
A.1.5 B.2 C.2.5
A.40 B.45 C.65
A.增高 B.降低 C.不变
A.PE B.PEN C.PFN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卤代烷灭火器
A.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和在表面形成隔离层 B.减少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和在表面形成隔离层 C.减少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和改变可燃物内部的化学成分 D.改变可燃物内部的化学成分和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
A.0.5m B.0.8m C.1.0m D.1.2m
A.利用火灾中的热量,作用于报警装置发出警报 B.利用火灾时火焰的闪动辐射 C.利用着火前或着火中的烟尘颗粒 D.通过检测燃烧气体的浓度大小报警
A.感烟、感温型 B.感烟、感光型 C.感温、感光型 D.感光、气体探测器
A.火灾规律的双重性是指确定性和随机性 B.火灾的研究方法有模拟研究和统计分析 C.火灾防治途径有设计与评估、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 D.火灾防治的趋势是低分子材料阻燃剂应用广泛
A.点式探测器 B.光束对射式探测器 C.感光式探测器 D.图像式探测器
A.热量产生速率 B.燃烧产物组分的生成速率 C.环境温度 D.燃烧产物与空气的混合过程
A.烟囱效应 B.浮力 C.空气湿度 D.空气流动
A.二氧化碳灭火剂 B.卤代烷1211、1301灭火剂 C.七氟丙烷灭火剂 D.IG-541灭火剂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四氯化炭灭火器
A.定压燃烧特点是燃烧产物能及时排放,压力高于周围环境的压力 B.定压燃烧过程缓慢,一般在每秒数百米,直接危害不大,但可诱发火灾或爆炸 C.爆燃转爆轰型的爆炸特点是高能量、高密度 D.爆燃转爆轰型的爆炸危害的主要形式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空气冲击波的作用、碎片飞散的作用等,速度传播极快,一般在每秒数千米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1211灭火器 C.1301灭火器 D.一般含水灭火器材
A.工房建筑上要采用不发火的地面,进入工房的人员不准穿带钉子的鞋,车间门窗的小五金全应选用不发火的材料制作 B.凡是有烟火药的车间,生产用具应采用木质、铜质或搪瓷的材料,禁止使用铁、瓷器、石制的器械、容器或工具 C.清扫设备上和车间内的火药、炸药积尘要用湿法 D.干燥时用热风散热器或暖气法烘房,并设温度报警装置
A.1m B.1.5m C.2m D.3m
A.CO2 B.CO C.NO D.NO2
A.推拉式 B.向内开启式 C.向外开启式 D.方式不限
A.冲击摩擦 B.电磁辐射 C.静电火花 D.高温表面
A.身体着凉 B.扩大影响 C.伤面感染 D.弄伤皮肤
A.排烟囱和排烟井 B.防烟分隔 C.非火源区的烟气稀释 D.加压控制
A.影响灭火环境 B.对人体有害 C.破坏大气臭氧层 D.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A.油库 B.车库 C.图书室 D.港口
A.森林火灾、建筑火灾、工业火灾、城市火灾 B.地下火灾、地表火灾 C.油类火灾、非油类火灾 D.固体火灾、液体火灾、气体火灾
A.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 B.减少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 C.在可燃物表面形成隔离层 D.改变可燃物内部的化学成分
A.用毛巾、手帕捂鼻护嘴 B.利用疏散通道逃生 C.跟着人流跑,哪儿人多往哪方向逃生 D.寻找避难场所
A.可燃液体火灾 B.可燃气体火灾 C.带电设备的火灾 D.金属燃烧火灾
A.8m B.9m C.10m D.12m
A.利用火灾中的热量,作用于报警装置发出警报 B.利用火灾的火焰的闪动辐射 C.利用着火前或着火中的烟尘颗粒 D.检测燃烧物的浓度大小
A.2m B.2.5m C.3m D.3.5m
A.初起期是火灾从无到有开始发生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 B.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满足时间平方规律,即火灾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平方非线性发展,回燃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C.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灾,火灾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 D.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A.Ⅰ类场所不应安装电器设备 B.Ⅱ类场所电器设备表面温度不超过200度 C.Ⅱ类场所采用防爆、隔爆、本质安全型、增安型、充油型设备 D.Ⅲ类场所选择密封、防尘设备
A.干粉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1211灭火器
A.阻燃概念是指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阻燃处理,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发展速率 B.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是通过阻燃剂使聚合物不着火 C.添加型阻燃剂可分为有机阻燃剂和无机阻燃剂,他们和树脂进行机械混合后赋予树脂一定的阻燃性能 D.反应型阻燃剂是作为一种反应单位参加反应,是聚合物本身含有阻燃成分
A.普通的水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四氯化碳灭火器 D.干粉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