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闪点 B.自燃点 C.爆炸极限
A.火区气体的一氧化碳浓度和氧气的浓度 B.火区温度 C.火区流出水的温度 D.回风流温度
A.富氧燃烧 B.富燃料燃烧 C.从富氧燃烧向富燃料燃烧过度 D.从富燃料燃烧向富氧燃烧过度
A.感光探测器 B.接触式与非接触式 C.感烟探测器 D.感温探测器
A.温度 B.火源 C.母体可燃物的化学成分 D.火灾地方的通风情况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卤代烷灭火器
A.不能颠倒,不能横卧 B.能颠倒,但不能横卧 C.不能颠倒,但能横卧 D.既能颠倒,也能横卧
A.利用火灾中的热量,作用于报警装置发出警报 B.利用火灾的火焰的闪动辐射 C.利用着火前或着火中的烟尘颗粒 D.检测燃烧物的浓度大小
A.利用火灾时的烟气来打开电磁阀,雨淋管网喷水灭火 B.利用火灾时的温度来打开电磁阀,雨淋管网喷水灭火 C.利用火灾时的火光来打开电磁阀,雨淋管网喷水灭火 D.利用火灾时的可燃气体来打开电磁阀,雨淋管网喷水灭火
A.200㎡ B.300㎡ C.400㎡ D.500㎡
A.按使用年限分为永久性库、临时库 B.永久性库是指贮存使用年限超过3年的各类总库、分库 C.按规模和使用性质分为总库、分库 D.按仓库的结构分为地面库、覆土库、硐室库
A.除本质安全仪表外,生产车间不应装设其他电器设备和线路 B.照明等应采取防爆的型号,其他电器设备应符合防爆的规范 C.雷电时危险车间应停止工作,人员撤离车间 D.有药车间架设临时线路和使用临时性的电器设施时应通过主管部门审批
A.反应过程的放热性 B.反应过程的高速性 C.反应过程的燃烧性 D.反应生成物含有大量的气态物质
A.耐火电缆和阻燃电缆 B.耐火垫 C.防火包带 D.耐火隔板
A.空气冲击波初始压力(波面压力)可达100MPa,对建筑物及各种有生力量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伤 B.有泄爆的设备,布置在不直接对着其他建筑物和主要道路 C.危险品库房与生产厂房应设计成凹形,不应设计成矩形、L形 D.危险品生产区、总仓库、销毁场等厂区域内的安全距离称为内部距离
A.人在石化、化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大多是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 B.粉尘本身的理化性质(燃烧热、氧化反应速度等)以及粉尘的颗粒大小、粉尘浓度都 是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C.水能抑制粉尘的悬浮性,因而降低了粉尘的爆炸性; D.着火源是蒸气爆炸的必备条件。
A.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 B.扑救爆炸类物品火灾时,切忌用沙土盖压。 C.扑救液化气体类火灾时,应立即扑灭火焰。 D.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
A.一级耐火等级建筑 B.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C.三级耐火等级建筑 D.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A.属于自然燃烧的现象 B.在人们控制下的燃烧 C.人们失去控制蔓延燃烧的现象 D.没有任何人和物的损失的燃烧,也叫火灾
A.辐射和温度 B.辐射和对流 C.温度和对流 D.通风与温度
A.发现、控制 B.控制火灾、灭火 C.设计、阻燃、灭火等 D.报警、灭火
A.膨胀型阻燃剂 B.可膨胀石墨 C.硅系和硼系阻燃剂 D.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
A.将灭火器放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进行灭火 B.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和金属连接线 C.使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灭火 D.在室内使用时,灭火操作者可以等火灾完全熄灭后再离开
A.缩短人机距离 B.将危险工序一端布置在人多地城市 C.靠近道路建立工厂 D.危险品生产区应与重要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A.物质危险性 B.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撞击摩擦、电气和静电火花、雷电 C.运输和贮存方面的危险性 D.成品乳化炸药具有低的爆轰和殉爆特性的本质危险性
A.特别危险的工序隔离操作,A级危险厂房单间独立设置,必须连建时应用玻璃隔离2m B.厂房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3.5m C.厂房主通道不少于1.2m,其他通道宽度不少于1.0m D.厂房门应向外开、门内无插销、门宽不少于1.2m
A.手工生产硝酸盐引火线时,应在单独工房里进行,每间工房定员2人 B.手工生产硝酸盐引火线时,人均使用工房面积不得少于7.5米 C.手工生产氯酸盐引火线时,应在单独工房里进行,药物限量0.5kg D.干燥烟花爆竹时,一般采用日光烘烤。
A.冷却法 B.隔离法 C.窒息法 D.降温法
A.湿度 B.压力 C.爆炸物的浓度 D.着火源
A.单纯 B.血液 C.细胞 D.血红细胞
A.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固体(如木材、棉麻等)、可燃液体以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但不适合扑灭可燃气体 B.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灭A类(如木材、棉麻)和B类(石油、油脂)的初起火灾 C.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一种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它具有自动灭火和自动报警功能 D.细水雾灭火系统灭火效率高,同时对环境无影响它能够替代卤代烷等对环境有破坏的气体灭火系统及现有的会造成水渍损失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A.助燃 B.提供初始能量 C.加剧反应 D.延长燃烧时间
A.可燃物 B.不燃物 C.氧化剂 D.还原剂
A.爆炸 B.燃烧 C.放热 D.发光
A.较多 B.较少 C.相等 D.不确定
A.固相 B.液相 C.气相
A.分子碰撞理论 B.燃烧素学说 C.活化能理论 D.链式反应理论
A.湿度 B.温度 C.氧化剂 D.空气流动速度
A.可燃物的导热率 B.堆积状态 C.空气的流通 D.温度
A.闪点 B.自燃点 C.点燃温度 D.燃点
A.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炸药爆炸 B.物理爆炸、化学爆炸、锅炉爆炸 C.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D.化学爆炸、核爆炸、分解爆炸
A.温度升高 B.压力急剧升高 C.周围介质振动 D.发光发热
A.爆炸下限 B.爆炸极限 C.爆炸上限 D.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A.燃烧 B.自燃 C.瞬间燃烧 D.着火
A.动力燃烧 B.扩散燃烧 C.喷流式燃烧 D.喷雾燃烧
A.爆炸下限 B.爆炸上限 C.爆炸反应当量 D.爆炸极限
A.混合燃烧 B.动力燃烧 C.扩散燃烧
A.温度 B.压力 C.燃烧条件 D.氧化剂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不确定
A.分解性气体爆炸和扩散性气体爆炸 B.分解性气体爆炸和混合性气体爆炸 C.扩散性气体爆炸和混合性气体爆炸
A.温度 B.压力 C.浓度
A.二氧化碳 B.乙炔 C.氧气
A.粉尘本身自燃 B.浓度超过爆炸极限 C.起始能量
A.0.1 B.0.2 C.0.3 D.0.4
A.生石灰 B.面粉 C.煤粉 D.铝粉
A.爆炸品 B.易燃易爆品 C.危险品 D.腐蚀品
A.压缩气体 B.液化气体 C.氧化剂 D.易燃液体
A.易燃物品 B.遇湿易燃物品 C.氧化剂 D.有毒品
A.氧化性 B.还原性 C.燃烧性 D.爆炸性
A.7.6%,1.4% B.5.3%,1% C.7.1%,3.4%
A.2,1,3 B.3,2,1 C.1,2,3 D.3,2,2
A.乙腈、二硫化碳、丁醛、甲醛、丙烯醇 B.甲苯、乙醚、丁烯、丙烯腈、氧化锌 C.氨、臭氧、氯、糖醛、氯丁二烯
A.10%~12% B.7%~10% C.1%~6%
A.固体 B.胶质 C.液体
A.石棉尘 B.灰尘 C.铁粉
A.室外 B.与惰性气体管相连 C.3米以上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A.自燃点 B.着火点 C.闪点 D.爆炸下限
A.简单分解的爆炸性 B.复杂分解的爆炸性 C.可燃性混合 D.遇水燃烧
A.碳化钙(电石) B.碳酸钙 C.硝化棉
A.安全设施 B.专业技术人员 C.严格的管理制度 D.行政部门
A.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 B.危险货物 C.危险货物运营证 D.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A.灯用煤油,汽油 B.轻柴油,原油 C.原油,汽油
A.≤32℃>32℃至<56℃≥56℃ B.≤25℃>25℃至<65℃≥65℃ C.≤28℃>28℃至<60℃≥60℃
A.与其他化学品一齐存放 B.储放危险品仓库内 C.放在车间方便取用的角落
A.玻璃容器 B.瓷器 C.具有防腐功能的金属容器 D.塑料容器
A.各机械放置图 B.各主管之联络电话表 C.各防火通道及灭火器材的摆放位置图
A.面罩 B.口罩 C.眼罩 D.防毒面具
A.甲 B.乙 C.丙 D.丁
A.泄压阀 B.止回阀 C.安全阀 D.报警器
A.年、日 B.月、日 C.日、月 D.日、年
A.200 B.20 C.5 D.10
A.5% B.10% C.20% D.30%
A.干粉 B.火星 C.二氧化碳
A.1% B.5% C.10% D.15%
A.干粉 B.二氧化碳 C.四氯化碳
A.防止易燃气体积聚而发生爆炸和火灾 B.冷却易燃液体 C.保持易燃液体的质量
A.维修处理 B.报废处理 C.改造使用
A.2B.3C.4D.6
A.A B.B C.C D.D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A.被人践踏 B.窒息 C.烧伤
A.爆炸极限 B.爆炸浓度极限 C.爆炸上限 C.爆炸下限
A.30,30 B.30,60 C.60,30 D.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