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材料核查 B.现场核查 C.许可审查 D.会审
A.3% B.5% C.7% D.10%
A.煤矿工人佩戴的自救器 B.汽车上设置的安全气囊 C.切割机械上设置的光控断电装置 D.为探险人员配备的降落伞
A.2014年5月31日 B.2014年6月30日 C.2014年10月30日 D.2014年11月30日
A.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B.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C.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A.反证性分析 B.信息推断 C.不利性反证 D.事理分析
A.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B.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C.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D.岗位安全规范
A.联络人员 B.治安人员 C.控制人员 D.后勤人员
A.30 B.60 C.40 D.50
A.激光 B.潮湿 C.电离辐射 D.高气压
A.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B.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C.没有发生伤亡事故就是安全 D.当危险度低于可接受水平时即为安全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C.同时申报、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D.同时招标、同时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A.经济损失 B.人员伤亡 C.停工损失 D.物资损失
A.10 B.15 C.20 D.25
A.概率分析方法 B.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D.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A.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文件 B.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 C.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及安全专篇 D.安全设施设计单位的设计资质证明文件
A.危险分析附件 B.应急管理方针和原则 C.重大危险源分布图表 D.应急通信联络图表
A.柱状图 B.控制图 C.排列图 D.趋势图
A.事件树分析方法 B.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A.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 B.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C.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D.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安全生产监控制度 C.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D.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A.国务院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A.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B.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A.存放60t煤油 B.存放20t石油气 C.存放10t汽油和5t石油气 D.存放10t汽油和60t煤油
A.100 B.150 C.200 D.250
A.气温 B.湿度 C.气压 D.布局
A.心理因素 B.内部环境 C.生理因素 D.技术因素
A.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C.事故发生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 D.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A.监测系统 B.预测评价系统 C.预警信息系统 D.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A.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B.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C.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人为误差 D.主观误差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B.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C.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A.100 B.150 C.200 D.300
A.概率求和 B.全面性 C.最大危险 D.预见性
A.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B.事故调查报告 C.总结事故教训 D.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A.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B.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C.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D.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
A.使用无缺点的人 B.形成注重安全的良好环境 C.由机器代替人进行操作 D.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A.9523 B.12575 C.14425 D.15005
A.建议书 B.初步设计文件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初步设计中安全卫生专篇
A.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B.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C.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D.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A.绿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A.系统安全理论 B.扰动起源理论 C.因果连锁理论 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A.计量资料 B.等级资料 C.计数资料 D.列联表资料
A.坍塌 B.其他爆炸 C.放炮 D.火药爆炸
A.强制性 B.普遍约束性 C.权威性 D.法制性
A.通信 B.事态监测与评估 C.警戒与治安 D.人群疏散与安置
A.“预防为主” B.“以人为本” C.“四不放过” D.“安全优先”
A.安全生产 B.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C.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D.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A.及时性 B.引导性 C.全面性 D.高效性
A.灵敏性 B.科学性 C.可操作性 D.预见性
A.事前 B.事中 C.事后 D.预防
A.患病率 B.发病率 C.病死率 D.粗死亡率
A.要根据自身的安全资质和能力,承包相应的工程 B.根据工程需要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出现责任和管理制度执行的真空 C.双方的安全管理要相互促进 D.要认真做好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核实和确认
A.指标设置不当,警报过严 B.安全区和危险区设计都过宽 C.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 D.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A.安全技术措施 B.卫生技术措施 C.辅助措施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A.持证上岗 B.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C.定期接受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 D.在证书有效期满前30日内,由申请人向原考核发证机关提出申请
A.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B.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D.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A.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B.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C.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A.检查表法 B.经验法 C.类比法 D.事故树分析法
A.动态估算经济损失的大小 B.动态评估事故预防的有效性 C.动态监测风向和环境的变化 D.动态监测事故发展势态及其影响
A.必须分别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论证和安全预评价,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B.必须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沦证,并报有关部门审查 C.应对该项目进行安全现状评价,并报有关部门审查 D.应对其安全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A.皮肤病 B.白内障 C.尘肺病 D.矽肺
A.抓住重点,遏制重特大事故 B.强化责任,落实企业自主管理 C.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D.重在执法,完善法规标准建设
A.通过对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警示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B.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与控制 C.根据事故征兆,预测事故的发生和发出警示 D.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侵害,对财产造成的损失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安全发展” C.“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D.“预防为主”
A.政府主管部门 B.检察机关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D.公安机关
A.定性法 B.检查表法 C.类比法 D.定量法
A.安全标志 B.产品许可证 C.产品合格证 D.生产许可证
A.某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导致31人死亡的事故 B.某危险化学品企业发生爆炸导致60人重伤的事故 C.某煤矿企业瓦斯爆炸造成9人死亡的事故 D.某烟花爆竹企业发生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