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增加间接固位体 B.加大基托面积 C.采用解剖式牙 D.远中合支托 E.减小垂直距离
A.星网状层 B.中间层 C.内釉细胞 D.外釉细胞 E.基底层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防疫部门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 B.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 C.位置在舌骨舌肌表面 D.舌神经位于导管的上方 E.下颌下腺导管比舌神经粗而略扁,且坚韧
A.靶形红斑 B.虹膜状红斑 C.多角形红色丘疹 D.水疱 E.白色斑块
A.1~2周 B.2~3周 C.3~4周 D.4~6周 E.5~6周
A.1~3月 B.2~4月 C.2~3月 D.5~6月 E.3~4月
A.骨折端移位 B.咬合错乱 C.眶周组织出血水肿 D.颅脑损伤 E.下唇麻木
A.牙龈指数 B.牙石指数 C.软垢指数 D.菌斑指数 E.社区牙周指数
A.E B.N C.P D.L E.以上都不是
A.间隙刷 B.牙刷 C.牙签 D.牙线 E.以上都对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应激特征 E.智力特征
A.血液 B.唾液飞沫 C.垂直传播 D.性传播 E.A+B
A.主治医师的姓名 B.患者的姓名 C.患者的家庭住址 D.患者家属姓名 E.患者病史资料
A.—壁骨袋 B.三壁骨袋 C.二壁骨袋 D.四壁骨袋 E.骨下袋
A.肌肉疲劳法 B.吞咽法 C.卷舌法 D.后牙咬合发 E.以上均可
A.阿昔洛韦 B.利巴韦林 C.干扰素 D.强的松 E.抗生素
A.钛 B.陶瓷 C.碳素材料 D.高分子材料 E.树脂材料
A.纹管 B.闰管 C.分泌管 D.排泄管 E.闰管和分泌管
A.乳杆菌 B.血链球菌 C.变形链球菌 D.放线菌 E.伴放线放线杆菌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衣原体 E.支原体
A.舌后2/3一般感觉神经消失 B.舌后2/3味觉消失 C.舌后2/3特殊感觉神经消失 D.舌后2/3特殊感觉消失 E.舌后2/3一般感觉神经和味觉消失
A.无角化 B.无上皮钉突 C.龈谷上皮无角化 D.龈谷上皮有角化 E.抵抗力低
A.光固化树脂 B.化学固化树脂 C.光化学固化树脂 D.陶瓷 E.银汞
A.0.25mm B.0.5mm C.0.8mm D.1.0mm E.0.75mm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A.副溶血弧菌病 B.霍乱弧菌 C.破伤风梭菌 D.肉毒素菌 E.肠炎沙门菌
A.腹痛 B.视觉障碍 C.高磷酸尿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以上都对
A.涎石在导管内,腺体有纤维化者 B.涎石在导管内,腺体未纤维化者 C.涎石在腺体内,腺体有纤维化者 D.涎石在导管与腺体交接处 E.涎石在腺体内,进食有明显肿胀者
A.系带成形术 B.牙槽嵴重建 C.疤痕组织切除 D.不作处理 E.以上都不对
A.髓腔大 B.临床牙冠逐渐变长 C.髓角高易露髓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错
A.舌侧翼缘区 B.磨牙后垫 C.上颌结节 D.唇舌系带 E.以上都错
A.3%过氧化氢液B.30%过氧化氢液C.5.25%次氯酸钠D.2%氯亚明E.生理盐水
A.听力提高 B.吸吮功能 C.颌骨发育 D.牙列错乱 E.以上都错
A.年龄 B.遗传因素 C.营养因素 D.内分泌因素 E.感染和损伤
A.口腔卫生宣教 B.指定营养摄取计划 C.使用含氟牙膏 D.窝沟封闭 E.及时治疗牙骨质龋
A.窝沟有龋损能卡住探针 B.深的点隙窝沟有患龋倾向 C.沟裂有早期龋倾向 D.无临面齲损 E.以上都对
A.龈上洁治术 B.刷牙 C.漱口 D.使用牙线 E.以上都不对
A.发泡剂或表面活化剂 B.润滑剂 C.摩擦剂 D.甜味剂 E.胶粘剂
A.主动被动模式 B.共同参与型 C.指导合作型 D.患者指导型 E.以上都不对
A.牙龈萎缩 B.食物嵌塞 C.有利于提高咀嚼效率 D.防龋病 E.龈炎
A.加大后牙覆 B.加大后牙覆盖 C.后牙排成反 D.升高平面 E.下后牙颊侧倾斜
A.杀菌和抑菌作用 B.溶菌酶 C.调节钙的代谢 D.腮腺素 E.以上都对
A.氢氧化铝 B.米索前列醇 C.西咪替丁 D.哌仑西平 E.奥美拉唑
A.琥珀酰—CoA还原酶 B.果糖二磷酸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激酶 E.以上都不对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信念 E.思维和想象
A.腭舌肌 B.上纵肌 C.下纵肌 D.舌横肌 E.舌垂肌
A.6734521 B.6743521 C.6754321 D.7634521 E.7643521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E.都不对
A.在颊部下颌前庭沟处做牙槽骨平行切口 B.口外进行切开 C.出现呼吸困难做广泛性切开 D.多处进行切开 E.充分分离口底肌群
A.0.3~0.5mm B.0.1~0.2mm C.0.2~0.3mm D.0.5~0.6mm E.0.4~0.6mm
A.减少基牙扭力 B.增加固位 C.传递力 D.便于美观 E.以上都对
A.拔牙3个月 B.拔牙后一周 C.拔牙后二周 D.拔牙后一月 E.拔牙后六月
A.减少术区出血 B.延缓吸收,加强镇痛 C.延长局麻时间 D.降低毒效应 E.加快麻药吸收
A.石膏类包埋材料 B.无石膏类包埋材料 C.磷酸盐类 D.硅胶包埋材料 E.铸钛合金包埋材料
A.便于操作 B.获取功能式印模 C.获取解剖式印模 D.不影响下颌运动 E.获得咬合平衡
A.后牙伸长的牙 B.近中倾斜的前牙 C.远中倾斜的前牙 D.牙冠龋坏的后牙 E.牙颈部龋坏的后牙
A.刃状 B.90°肩台 C.135°肩台 D.凹面肩台 E.凹面加斜面肩台
A.活髄摘除 B.洞内放失活剂药 C.服用消炎药 D.服用止痛药 E.拔牙
A.聚羧酸锌 B.氢氧化钙 C.氧化锌 D.磷酸锌 E.以上都对
A.牙龈萎缩 B.牙龈炎 C.咬颌损伤 D.冠折 E.根折
A.脓肿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B.释放溶酶体酶 C.组织水肿,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增生 D.破骨细胞位于吸收陷窝 E.以上都不对
A.观察 B.调磨 C.重做 D.重新粘固 E.以上都对
A.增加合面颊舌径 B.减小合面颊舌径 C.加宽合支托 D.增加平衡牙 E.调整咬合
A.食物在合面窝沟内 B.保护牙龈 C.建立咬颌 D.生理磨耗 E.增加咀嚼效率
A.两侧远中游离缺失 B.一侧游离缺失 C.一侧后牙缺失,缺隙两端均有天然牙存在 D.牙弓前部牙缺失,天然牙在缺隙两端 E.以上都对
A.取全口印模 B.固定修复 C.缺牙少的可摘局部义齿 D.A+B E.以上都不对
A.30度 B.0度 C.20度 D.10度 E.15度
A.两端基牙力一致 B.称为应力缓冲式固定桥 C.悬臂固定桥 D.适用于一侧基牙倾斜度大 E.以上都不对
A.3 23为基牙 B.3 2为基牙 C.3 3为基牙 D.34 2为基牙 E.3 234为基牙
A.1.0m B.2m C.1.5m D.0.5m E.以上都不对
A.减小支持组织负荷 B.美观 C.增加咀嚼效率 D.增加固位 E.以上都对
A.磨牙后垫 B.唇系带 C.腭乳头 D.下颌隆突 E.骨棘
A.钛 B.金 C.银 D.钼 E.钯
A.基托不能进入倒凹 B.卡环臂过紧 C.就位方向不对 D.卡环尖进入倒凹过深 E.基托与粘膜组织不贴合
A.垂直距离过低 B.解剖式牙 C.基托磨光面凹面 D.多个间接固位体 E.远中合支托
A.磨牙舌尖 B.磨牙颊尖 C.调磨下切牙 D.上切牙 E.以上均不对
A.常规根管治疗 B.一次性根充 C.盖髄治疗 D.干随术 E.拔牙后修复
A.改良盖脊式 B.悬空式 C.盖嵴式 D.船底式 E.以上都对
A.息止合位法(有牙) B.后牙咬颌法 C.卷舌后舔法 D.吞咽咬颌法 E.以上都对
A.下颌纵合曲线 B.上颌横颌曲线 C.补偿曲线 D.以上都对 E.以上均错
A.右侧上颌结节手术 B.两侧上颌结节手术 C.左侧上颌结节手术 D.不作处理 E.以上均对
A.基牙近远中边缘嵴 B.上领磨牙颊沟处 C.下颌磨牙舌沟处 D.前牙舌隆突处 E.以上都对
A.加强基托后缘封闭 B.磨改基托边缘 C.基托衬垫 D.加高垂直距离 E.调合选磨
A.0.5—0.75mm B.<0.25mm C.0.25—0.5mm D.0.75—1.0mm E.>1.0mm
A.中龋 B.深龋 C.可复性牙髓炎 D.慢性牙髓炎 E.急性牙髓炎
A.牙菌斑 B.获得性膜 C.食物残渣 D.白垢 E.牙石
A.单囊多见 B.上皮表面不全角化 C.上皮角化层呈指状凸起 D.上皮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E.以上都不对
A.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 B.仅限于红唇部分裂开 C.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D.以上均对 E.以上都不对
A.10.4 B.8.4 C.7.4 D.11.4 E.9.4
A.—侧强直则患侧下颌体、升支短小,相应面部丰满 B.面容两侧不对称,颏部偏向患侧 C.健侧面部狭长,发育正常 D.形成特殊的小颌畸形 E.以上均不是
A.开口运动中有“咔叭”的破碎声音 B.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摩擦音 C.关节区疼痛 D.伴有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症状 E.穿孔部位常发生在双板区
A.腮腺造影显示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 B.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异常 C.大多在青春期后痊愈 D.腮腺反复肿胀 E.以上均对
A.鳞癌上皮癌 B.腺性上皮癌 C.未分化癌 D.基底细胞癌 E.淋状上皮癌
A.随吞咽移动 B.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 C.位于颈正中,有时微偏一侧 D.以舌骨上下部最为常见 E.以上都对
A.0.01 B.0.02 C.0.06 D.0.12 E.0.20
A.扩瞳 B.镇痛 C.抑制呼吸 D.人工冬眠 E.麻醉前给药
A.解离成正离子的趋大于解离成负离子的趋势 B.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 C.解离成正离子的趋小于解离成负离子的趋势 D.与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无关 E.以上都错
A.氧化磷酸化 B.分解 C.合成 D.氧化 E.均不对
A.氧化磷酸化 B.磷酸戊糖途径 C.糖异生 D.三羧酸循环 E.丙酮酸氧化
A.卡托普利 B.利多卡因 C.普萘洛尔 D.硝酸甘油 E.胺碘酮
A.10° B.20° C.30° D.25° E.15°
A.氢氧化钙糊剂 B.丁香油酚 C.抗生素 D.樟脑酚合剂 E.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A.中间普氏菌 B.粘性放线菌 C.消化链球菌 D.螺旋体 E.苯妥英钠
A.压迫止血 B.药物止血 C.钳夹止血 D.热凝止血 E.低温止血
A.酰胺咪嗪 B.苯妥英钠 C.山莨菪碱 D.七叶莲 E.颅痛定
A.牙髓炎 B.牙周病 C.神经损伤 D.牙龈损伤 E.干槽症
A.颊间隙感染 B.颞间隙感染 C.颞下间隙感染 D.翼颌间隙感染 E.咬肌间隙感染
A.皮样囊肿 B.皮脂腺囊肿 C.甲状舌管囊肿 D.腮裂囊肿 E.始基囊肿
A.压力印模 B.无压力印模 C.解剖式印模 D.功能性印模 E.以上都不是
A.可再试用一年 B.再次接受培训 C.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执业活动 D.暂停执业活动三年 E.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A.麻醉药品 B.精神药品 C.医疗用毒性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中药饮片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5年
A.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 B.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情绪反应 C.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证 D.保持和增进医患双方的心理健康 E.减轻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A.丝状乳头 B.叶状乳头 C.菌状乳头 D.轮廓乳头 E.以上都是
A.基地细胞极性消失 B.上皮层次紊乱 C.细胞多形性 D.细胞粘着力增加 E.基底细胞极性改变
A.上颌突 B.中鼻突 C.侧鼻突 D.中鼻突和侧鼻突 E.中鼻突和上颌突
A.3% B.2% C.1% D.0.5% E.0.9%
A.促进创口愈合 B.防止感染 C.止痛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感染 B.血肿 C.牙关紧闭 D.面瘫 E.中毒
A.180/100mmHg B.160/110mmHg C.150/90mmHg D.120/85mmHg E.180/90mmHg
A.8.8mmol/L B.8.0mmol/L C.8.5mmol/L D.7.8mmol/L E.7.5mmol/L
A.上颌中切牙 B.上颌侧切牙 C.上颌前磨牙 D.下颌前磨牙 E.下颌尖牙
A.病程1~2周 B.病程3~4周 C.病程2~4周 D.病程3~4周 E.以上都不对
A.面动脉 B.颈总动脉 C.颈外动脉 D.面静脉 E.颞浅动脉
A.3颗牙 B.2颗牙 C.4颗牙 D.1颗牙 E.1~2颗牙
A.透明层 B.表层 C.暗层 D.病损体部 E.以上都不是
A.牙髄血管扩张充血 B.组织水肿 C.毛细血管增生 D.有纤维组织壁包绕的慢性脓肿形成 E.食物残渣及坏死物质
A.长石质陶瓷 B.羟基磷灰石陶瓷 C.玻璃陶瓷 D.单晶氧化铝陶瓷 E.碳素陶瓷
A.玻璃离子水门汀 B.氧化锌丁香酚水门汀 C.氢氧化钙水门汀 D.磷酸锌水门汀 E.聚羧酸锌水门汀
A.Gracey#l/2 B.Gracey#3/4 C.Gracey#5/6 D.Gracey#9/10 E.以上都不对
A.下颌第一磨牙 B.下颌第二磨牙 C.下颌尖牙 D.下颌第二前磨牙 E.下颌侧切牙
A.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 B.其分子净电荷为零 C.其溶解度最大 D.最易形成沉淀物 E.以上都正确
A.口腔扁平苔癣 B.口腔白斑 C.口腔白色角化病 D.红斑狼疮 E.口腔粘膜纤维化
A.比那西蒙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D.瑟斯顿智力量表 E.洛奇桑代克智力量表
A.牙签 B.牙线 C.牙刷 D.牙间隙刷 E.以上均可
A.精神分裂症 B.抑郁症 C.消化性溃疡 D.大叶性肺炎 E.精神发育迟缓
A.肌肉疲劳法 B.吞咽法 C.卷舌法 D.后牙咬合法 E.以上均可
A.磨碎食物 B.分散力 C.切割食物 D.防止食物外溢 E.以上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