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胸部 B.腹部 C.臀部 D.四肢 E.面部
A.利于引流 B.利于呼吸 C.利于循环 D.防止膈下脓肿 E.利于排尿
A.1~2cm B.2~4cm C.3~5cm D.4~5cm E.5~6cm
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者 C.控制感染源 D.消灭感染源 E.进行集中消毒处理
A.脉搏短绌 B.缓脉 C.奇脉 D.交替脉 E.水冲脉
A.测血压 B.听心音 C.触颈、股动脉搏动 D.数呼吸 E.做心电图
A.早期全身中毒症状 B.局部肿痛及全身感染症状 C.肛周持续性疼痛 D.排便时疼痛 E.排便后疼痛
A.庆大霉素 B.头孢菌素类 C.磺胺类 D.青霉素类 E.氟喹诺酮类
A.2个月内及最后1个月 B.2个月内及最后2个月 C.3个月内及最后半个月 D.3个月内及最后1个月 E.3个月内及最后2个月
A.轻度发绀 B.SaO2>80% C.SaO265%~85% D.发绀,呼吸困难 E.显著发绀,三凹征明显
A.保持良好姿式 B.以免面部变色 C.易于鉴别 D.防止胃内容物流出 E.安慰家属
A.用30%左右温水湿敷红斑处,每日两到三次 B.避免在烈日下活动 C.面部不用化妆品 D.外出撑伞防晒 E.每日两次肥皂洗脸
A.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B.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C.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D.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E.已明确病毒感染的也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A.间歇性跛行 B.静息痛,喜平卧 C.屈膝抱足,彻夜难眠 D.静息痛,喜运动 E.屈膝抱腹,彻夜难眠
A.接触病人、无菌操作、戴口罩及穿脱隔离衣前后洗手 B.洗手范围为手心、指缝、手背、手关节、指腹、指尖、腕部 C.流动水洗手,时间不少于10~15秒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立即停止输血 B.通知医生 C.静脉滴注4%碳酸氢钠 D.测量血压及尿量 E.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A.燃烧法 B.干烤法 C.光照法 D.熏蒸法 E.压力蒸汽灭菌法
A.如实记录病情 B.完成常规护理 C.向家属报告病情 D.早期发现内出血 E.观察有无麻醉并发症
A.禁食、禁饮 B.备皮,备血 C.灌肠通便 D.静脉输液 E.术前用药
A.红细胞<0.35,血红蛋白<100g/LB.红细胞<0.035,血红蛋白<110g/LC.红细胞<0.033,血红蛋白<100g/LD.红细胞<0.33,血红蛋白<110g/LE.红细胞<0.33,血红蛋白<120g/L
A.饮食、睡眠 B.大便的颜色 C.腹痛、发热、黄疸 D.神志、血压和脉搏 E.引流口有无渗液
A.双侧膈肌抬高 B.胃泡扩张 C.胃内有液平面 D.膈下游离气体 E.肠管扩张
A.粘连 B.肿物压迫 C.并发炎症 D.癌肿侵及Cooper韧带 E.癌细胞堵塞表浅淋巴管
A.1周 B.2~3周 C.4周 D.5周 E.6周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E.96小时
A.注意出血 B.高热处理 C.预防感染 D.观察病情变化 E.记录药物反应
A.基础代谢率测定 B.血清胆固醇测定 C.红细胞三碘甲腺原氨酸摄取试验 D.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E.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A.周围神经病变 B.神经根病变 C.自主神经病变 D.脊髓病变 E.脑神经病变
A.无需处理 B.使用抗生素 C.挑割肿块 D.用力挤压 E.手术切除
A.尿量增多 B.心动过缓 C.肝回缩 D.水肿消退 E.呼吸困难
A.红外线照射,每次20~30分钟 B.热湿敷,水温40~60℃ C.冷湿敷,每次10~15分钟 D.放置热水袋,水温60~70℃ E.放置冰袋,每次30分钟
A.定血压计、定部位、定时间、定护士 B.定血压计、定部位、定时间、定听诊器 C.定听诊器、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 D.定血压计、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 E.定护士、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
A.病房 B.浴室 C.值班室 D.化验室 E.医护办公室
A.热敷下腹部 B.定时更换卧位 C.经常清洗尿道 D.鼓励多饮水并进行膀胱冲洗 E.立即拔除导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