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B、分析抽样方案的判别能力 C、判断产品批是否接收 D、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A.互不兼容 B.互为对立事件 C.互为独立事件 D.同时发生的概率大于0
A.2e-2 B.32e-2 C.52e-2 D.72e-2
A.1 B.根号7 C.5 D.根号17
A.0.9 B.0.1 C.0.7 D.0.3
A、50欧姆 B、10欧姆 C、100欧姆 D、5欧姆
A、0.3 B、0.4 C、0.5 D、0.6
A、在α=0.10下,A是显著因子 B、在α=0.10下,A不是显著因子 C、在α=0.01下,A是显著因子 D、在α=0.01下,A不是显著因子
A、18 B、17 C、16 D、1
A、2.73 B、5.23 C、3.64 D、6.30
A、0.86 B、0.50 C、0.68 D、-0.68
为提高某产品的质量指标,需考虑3个三水平因子:A、B、C,把这3个因子依次安排在正交表L9(34)的前三列上,通过试验和计算获得各列各水平的平均值如下: 在质量指标愈大愈好的场合,利用直观分析应选取的较好因子水平组合是()。
A、A1B3C3 B、A2B2C1 C、A1B1C3 D、A3B3C3
A、99.261% B、0.7397% C、0.2603% D、99.7397%
A、样本量较大的检验水平 B、一般检验水平Ⅲ C、使用方风险低的检验水平 D、特殊检验水平
A、序贯抽样方案每次抽取一个单位产品,抽样简单 B、在同样的质量保证前提下,序贯抽样的的平均样本量最小 C、序贯抽样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 D、序贯抽样设计原理更科学
A、加严检验 B、正常检验 C、放宽检验 D、暂停检验
A、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B、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 C、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并具有足够的过程能力 D、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但过程能力不足
A、控制图RX B、p控制图 C、u控制图 D、np控制图
A、均值-极差控制图 B、p控制图 C、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D、“均值-极差控制图”或“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A、过程能力不足 B、过程能力充足 C、过程能力严重不足 D、过程能力过高
A、规格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时,Cp=Cpk B、Cpk总是大于或等于Cp C、Cp和Cpk之间没有关系 D、Cpk总是小于Cp
A、使用合格的部件 B、使用连续设计 C、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D、降额设计
A、早期故障率 B、规定故障率 C、耗损故障率 D、产品保修率
A、平均维修时间 B、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C、失效概率 D、系统可靠性
A、故障率随时间递增 B、故障率随时间递减 C、故障率近似为某个常数 D、故障率先增后恒定
A.减少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B.使排列图更加容易判断 C.有利于查找主要原因 D.有利于提出假设的原因
A.开始和结束 B.决策 C.活动说明 D.判断
A.选择课题 B.掌握现状 C.分析问题原因 D.拟定对策并实施
A.20000 B.10000 C.12500 D.1250
A.A B.C C.D 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