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 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优点是什么?

答案: 材料体现的是理解提问的方法。理解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答案: 特点: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原因...
问答题

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
问答题

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探究。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

答案: ①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问答题

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探究。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答案: ①结合图像、多媒体,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表现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
问答题

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

答案:

知识组成: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②构造地震示意。③震级与烈度。④造成的影响。⑤世界主要地震带。

问答题

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

答案: 教学过程要点:教师总结: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