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验探究 B.实践活动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
A.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B.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C.化学科学探究的能力 D.创新意识
A.目的不同 B.对象相同 C.教学内容安排不同 D.组织教学不同
A.设计教学策略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评价方式 D.以上三项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情意类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技能性知识
A.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B.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主体评价和客体评价 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亮的光路,前者则没有
A.HCHO和C6H6及其同系物 B.CO和SO2 C.SO2和NO2 D.O3和Cl2
A.主体性的教师观 B.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C.专业化的教师观 D.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A.有效性 B.可靠性 C.方便性 D.安全性
A.用SO2气体漂白 B.用稀H2O2擦洗 C.使用O3漂白 D.使用氯水擦洗
A.用灼烧法鉴别羊毛纤维和棉纤维 B.用适量稀硫酸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适量熟石灰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D.用足量稀盐酸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A.1mol氧气与金属钠反应,氧气得到的电子数一定是4NA B.常温下,92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2NA C.在反应中,每生成16g氧气,则转移电子数为2NA D.100mL18.4mol,L-1的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分子数小于0.92NA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树立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A.显微镜属于实物教学资源 B.Powerpoint课件属于多媒体教学资源 C.课本属于印刷教学资源 D.教师本身是不属于教学资源的
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B.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C.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D.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与方法
A.起步阶段性 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C.以实验为基础 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