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以疾病为中心 B.以病人为中心 C.以治疗为中心 D.以预防为中心 E.以健康为中心
A.门诊慢性病人 B.首次入院的病人 C.再次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小组讨论法 B.角色扮演法 C.头脑风暴法 D.录像法 E.案例分析法
A.避免停顿 B.避免对象提问 C.避免内容重复 D.注意观察对象表情 E.避免主题单一,内容单调
A.重复测量 B.随机抽样 C.随机配对 D.检验测量工具 E.培训测量人员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环境因素 E.心理因素
A.记录与报告 B.现场考察和参与方法 C.审记方法 D.调查方法 E.控制经费
A.提高认识 B.改变态度 C.卫生宣教 D.行为干预 E.重在预防
A.营养作用 B.稳定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定植抵抗力作用
A.75% B.80% C.85% D.90% E.95%
A.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B.便于对病人进行监护 C.将感染源与传播途径分开 D.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 E.方便家属探视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B.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C.细菌缺乏药物的靶位点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A.过氧化氢 B.戊二醛 C.二溴海因 D.碘伏 E.氯己定
A.不超过20% B.不超过30% C.不超过40% D.不超过50% E.不超过10%
A.身体多个部位感染 B.手术部位感染 C.循环系统感染 D.运动系统感染 E.软组织感染
A.老年患者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术后患者 E.年轻人
A.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B.灭菌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C.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天1次 D.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天1次 E.戊二醛化学监测每周2次
A.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讲座 B.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C.选用广谱抗生素以达到杀灭致病菌的目的 D.尽可能使用大剂量冲击疗法 E.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
A.根据药动学特征选择抗生素和给药途径 B.病毒感染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定期监测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 D.结合感染部位情况选药 E.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A.每周消毒2次,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B.每日清洁,用后消毒,干燥保存 C.每日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D.每周1次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E.专人专用,用后进行终末消毒
A.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过氧化氢 D.乙醇 E.氯己定
A.植入 B.转移 C.定植 D.定居 E.易位
A.ICU病人 B.心内科病人 C.妇科病人 D.骨科病人 E.眼科病人
A.紫外线照射 B.臭氧消毒 C.甲醛熏蒸法 D.过氧乙酸熏蒸法 E.过氧化氢喷雾法
A.1m以上 B.0.8m以上 C.1.5m以上 D.2m以上 E.2.5m以上
A.构成比 B.比值比 C.相对危险度 D.医院感染发生率 E.医院感染患病率
A.疫情监测 B.灭鼠、防鼠 C.伤口用0.5%碘伏消毒 D.家里不要养宠物(猫、狗) E.患者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及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A.出现菌群移位 B.出现二重感染 C.出现三重感染 D.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变动 E.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A.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B.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C.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D.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E.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A.清洁剂 B.高效消毒剂 C.灭菌剂 D.中效消毒剂 E.低效消毒剂
A.德尔菲法 B.名义集体决策法 C.记录统计法 D.电子会议法 E.头脑风暴法
A.计划阶段 B.反馈阶段 C.处理阶段 D.执行阶段 E.检查阶段
A.质量控制 B.过程控制 C.专题控制 D.直接控制 E.预防控制
A.协调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B.协调是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C.协调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D.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方面矛盾 E.协调措施可脱离既定的目标
A.制订预算时的依据作用 B.预期结果时的预判作用 C.修改目标时的导向作用 D.反馈工作时的监测作用 E.执行计划时的保障作用
A.直线型 B.直线-参谋型 C.职能型 D.主导型 E.综合型
A.可考核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重点原则 D.创新原则 E.弹性原则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层次性 D.协调性 E.目的性
A.现代化 B.专业化 C.先进化 D.合理化 E.科学化
A.质量控制 B.预算控制 C.进度控制 D.目标控制 E.反馈控制
A.检查标准应人性化 B.重视细节的控制 C.质量控制应具体化 D.控制方法应体现管理技巧 E.强调综合系统的控制
A.控制 B.协调 C.计划 D.激励 E.授权
A.使整个会议紧扣议题 B.激发与会者的思维 C.引导与会者的合作 D.恪守会议时间 E.引导与会者达成共识
A.4:1 B.1:1 C.0.4:1 D.1:4 E.1:0.4
A.方案与组织目标的相关程度 B.下属的接受程度 C.管理层的认可程度 D.公众的接受程度 E.时间
A.协商 B.迁就 C.合作 D.妥协 E.回避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职能型组织 D.线型组织 E.分部制组织
A.强调通过检查手段提高质量 B.强调诚信 C.强调对员工尊重、引导、激励、授权 D.强调工作指标是动态的持续性提高的 E.强调全员参与
A.计划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B.计划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 C.计划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D.计划有利于控制工作 E.计划有利于人员的管理
A.目标统一的原则 B.分工协作的原则 C.责权一致的原则 D.最少层次的原则 E.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活动中要遵循14项原则 C.管理分工原则 D.“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E.实行差别工资制
A.头脑风暴法 B.名义决策法 C.德尔菲法 D.集体决策法 E.谈话法
A.护理结果评价 B.环节质量评价 C.综合质量评价 D.基础质量评价 E.终末质量评价
A.强化论 B.期望论 C.归因论 D.双因素论 E.社会比较理论
A.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B.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A.善于运用倾听技巧 B.掌握发问技巧 C.善于激发下属的谈话愿望 D.做好谈话计划 E.善于启发下属
A.经验判断法、调查分析法、模拟实验法 B.经验判断法、研究和分析、模拟实验法 C.局部实验法、调查分析法、经验判断法 D.局部实验法、集体讨论法、经验判断法 E.局部实验法、集体讨论法、研究和分析
A.每4张床设1名 B.每5张床设1名 C.每6张床设1名 D.每8张床设1名 E.每2张床设1名
A.1:3:8 B.1:3:6 C.1:2:8~9 D.1:2:6 E.2:3:6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实行科学化管理 C.调动人的积极性 D.体现公平的分配制度 E.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
A.模糊性反馈 B.肯定性反馈 C.语言性反馈 D.否定性反馈 E.错误性反馈
A.及时提问 B.理解内容 C.必要时重复 D.集中精力 E.及时澄清
A.关节囊肿 B.器官或腔隙感染 C.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D.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E.组织的排异反应
A.实践技能 B.创新思维 C.科研能力 D.科室轮转 E.基础训练
患者,男,28岁,自感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有盗汗,体重下降,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就医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收入院抗结核治疗。
A.消化道隔离 B.保护性隔离 C.严密隔离 D.呼吸道隔离 E.接触性隔离
A.护士在病室里密切接触患者时可不戴口罩 B.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C.病室通向走廊的窗子需关闭 D.患者痰液用20%漂白粉溶液搅拌静置2小时后倒掉 E.给予异烟肼、链霉素治疗
A.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B.2~3天 C.3~4天 D.5~6天 E.6~7天
A.改用其他抗生素药物 B.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C.调整给药途径 D.选择联合使用抗生素 E.调整药物剂量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D.预警行为 E.保健行为
A.社会诊断 B.行为诊断 C.环境诊断 D.管理与政策诊断 E.流行病学诊断
A.封闭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C.探索式提问 D.诱导式提问 E.特定式提问
A.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 B.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 C.细菌菌落总数<2000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D.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E.细菌菌落总数<2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医院感染几率之比 B.感染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C.用以说明某一事物的各组成所占的比重和分布,常用百分比表示 D.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 E.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A.信息传递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B.合理应用非正式沟通 C.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D.充分利用反馈机制 E.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E.整体护理
A.文化性 B.综合性 C.整合性 D.自觉性 E.实践性
A.制定高层管理目标B.调节平衡C.奖惩兑现D.协议授权E.和谐社会
A.制定高层管理目标 B.调节平衡 C.奖惩兑现 D.协议授权 E.和谐社会
A.卢因 B.德鲁克 C.法约尔 D.西蒙 E.梅奥
A.职务要求明确原则 B.责权利一致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用人之长原则 E.系统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