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清民律草案》与《中华民国民法》均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 B.《大清民律草案》与《中华民国民法》均采用民商分立的体例 C.《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中华民国民法》采用民商分立的体例 D.《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分立的体例,《中华民国民法》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
A.私有制是法起源的经济根源 B.从存在形态看,国家先于法律产生 C.法起源时就有别于道德、宗教等规范 D.从一般调整到个别调整是法起源的基本规律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 B.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C.自治州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终审判决
A.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B.从刑事法律角度上看,法律义务就是法律责任 C.违法就应承担法律责任,不违法就不承担法律责任 D.过错责任既要承担行为上的责任,也要承担思想上的责任
A.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放弃 B.权利和义务都不可以放弃 C.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D.义务可以放弃,权利必须享有
A.该规定属于法律原则 B.该规定具有指引作用 C.该规定属于禁止性规则 D.该规定意味着我国《合同法》没有溯及力
A.“琐碎之事”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 B.“凡事皆诉讼”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 C.法律无法对所有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D.法律对于自身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问题一律加以规制
A.立法体系的结构 B.立法者的主观意志 C.立法机关的设置 D.法律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
A.立法解释 B.非正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A.西方“民主”一词源于古罗马 B.法治与德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方略 C.依照人治的理论,治理国家不需要法律 D.依照传统的德治理论,国家主要通过道德教化进行治理
A.法律实施就意味着法律的实现 B.法律实施是法律实现的过程性与实效性的结合 C.法律实施是使法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转变的过程 D.法律实施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环节
A.某监狱依照法律规定,批准正在服刑的赵某保外就医 B.法官钱某为办好案件,多次与原、被告双方私下接触 C.检察官孙某在办案过程中接到领导批示,并按批示要求处理案件 D.村长李某对一起强奸案进行协调,最终促成双方以赔偿5000元私了
A.依法办事,形成统一法律秩序是守法的最高状态 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在我国公民的守法范围之内 C.公民甲被迫缴纳行政罚款的行为不属于守法范畴 D.公民乙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某项立法建议的行为属于守法范畴
A.一个法律条文就是一个法律规则 B.一个法律规则只能由一个法律条文表达 C.一个法律规则可以通过不同规范性文件的不同条文表达 D.法律规则的某些要素必须在法律条文的表达中予以省略
A.法律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 B.法律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C.法律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法律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A.该法律条文中的行为模式为“勿为” B.该法律条文所载内容属于确定性规则 C.1997年3月14日以后发生的故意杀人案,应当依此条文裁判 D.该法律条文中刑罚的排序意在对故意杀人行为依法优先适用较重刑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A.钦定宪法 B.协定宪法 C.成文宪法 D.柔性宪法
A.立法权 B.防务权 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货币发行权
A.某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物业管理办法》 B.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布的《人才招聘管理办法》 C.某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辐射污染防治条例》 D.某省公安厅转发的《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
A.村民委员会向乡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B.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C.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
A.社会主义国家一般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解释宪法 B.德国创设了由立法机关解释宪法的体制 C.日本是最早采用宪法法院进行宪法解释的国家 D.美国经由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专门机关解释宪法的体制
A.不劳动者不得食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C.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D.人民检察院有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并领导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职权
A.学前教育 B.初等义务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A.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监察部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B.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C.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D.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D.民政部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国有经济 D.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A.平等权 B.人格尊严 C.言论自由 D.受教育权
A.森林 B.城市的土地 C.滩涂 D.草原
A.只有孙某当选 B.孙某和侯某当选 C.三位代表候选人均不能当选 D.该次选举有效,由县选举委员会最终确定当选者
A.最高人民法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D.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A.笞、杖、徒、流、死 B.昏、墨、贼、赎、鞭 C.墨、劓、剕(刖)、宫、大辟 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
A.三刺 B.三赦 C.五过 D.五听
A.《法经》的编纂者是商鞅 B.《法经》将“名例”置为首篇 C.《法经》确立的九篇体例为后世法典所继承和发展 D.《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A.秦朝的立法强调“兼爱”、“非攻” B.秦朝的立法主张“缘法而治”和“法令由一统” C.秦朝的立法体现“无为而治”的老庄核心思想 D.秦朝的立法提倡“德治”、“礼治”与“人治”
A.律 B.令 C.科 D.比
A.墨面文身,挑筋去指 B.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损肢体 C.对拒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粥 D.对受审者先鞭笞,再令其负枷械刑具站立于顶部尖圆且仅容两足的一尺土垛上
A.“十恶”制度首立于唐朝 B.“十恶”是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的 C.官僚贵族犯“十恶”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罚 D.“十恶”中的“谋大逆”是指图谋反对皇帝,推翻君主政权
A.实行“审”与“判”相分离 B.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 C.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 D.犯人翻供且“实碍重罪”时,须交由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机构重新审理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A.明《大诰》 B.《大明律》 C.《大明会典》 D.《问刑条例》
A.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B.御史台是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C.御史台职能仅限于监察中央官吏 D.御史台负责传承皇帝的命令,草拟诏书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集解》 C.《大清会典》 D.《大清律例》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