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月经期内膜 B.增生晚期内膜 C.分泌晚期内膜 D.蜕膜 E.不典型增生过长
A.适量摄取全脂牛奶 B.溃疡活动期少食多餐 C.避免刺激性食物 D.避免夜间及睡前进食 E.症状重者可以面食为主
A.降低腹内压力 B.有利于腹水消退 C.增加回心血量 D.减轻心脏负荷 E.减轻呼吸困难
A.睡眠时用眼罩 B.经常点眼药,防止干燥、外伤及感染 C.采用去枕平卧位帮助眼睛休息 D.外出戴墨镜或用眼罩以避免强光 E.低盐饮食
A.出血性膀胱炎 B.末梢神经炎 C.心肌损害 D.黄疸 E.口腔溃疡
A.病室定期紫外线消毒 B.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C.便后坐浴 D.多探视,给予心理支持 E.定时洗澡、换衣、漱口
A.注意休息 B.严密监测病情 C.戒酒 D.饮食无特殊要求 E.急性期时注意口腔护理
A.现用现配 B.连续使用不得超过48小时 C.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D.避光滴注 E.可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A.病情好转后可进行体育锻炼 B.避免寒凉刺激,不宜使用冷水 C.多饮水 D.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E.戒烟
A.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B.监护期间绝对卧床休息 C.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 D.排便困难时,嘱病人用力排便 E.根据呼吸困难情况,可给予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A.气急、发绀可给予鼻导管吸氧 B.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定期回访 C.进行保健指导,以防今后再次发病 D.高热者首选使用解热药 E.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A.服用他巴唑不要随意间断 B.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过度用眼 C.每天应食用含碘多的食品 D.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E.注意监测体重及晨起脉搏
A.体温降至正常后3天 B.体温降至正常后1周 C.体温降至正常后2周 D.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E.X线示炎症阴影完全消失
A.平卧位 B.平卧位略抬高下肢 C.头高脚低位 D.半卧位 E.端坐位
A.5%醋酸 B.清水、生理盐水 C.1:5000高锰酸钾溶液 D.蛋清水 E.2%碳酸氢钠
A.G-6-PD缺乏症:祛除诱因,保持尿液呈酸性,输血 B.地中海贫血:对症治疗,输血和去铁治疗及脾切除术 C.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祛除病因、补充铁剂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祛除病因、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及维生素C E.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激素、中药、输血、抗生素、骨髓移植
A.舒张压等于1/3收缩压 B.舒张压等于2/3收缩压 C.舒张压等于1/4收缩压 D.舒张压等于3/4收缩压 E.舒张压等于1/2收缩压
A.生后1~2天 B.生后6小时内 C.生后12小时内 D.生后2~3天 E.生后24小时内
A.按身高计算 B.按体重计算 C.按年龄计算 D.按成人剂量折算 E.按体表面积计算
A.肝脏缩小 B.心率过缓 C.浮肿减轻 D.尿量增加 E.情绪好转
A.IgA及IgM均能通过胎盘 B.细胞免疫功能已达成人水平 C.血中IgG含量低 D.皮肤屏障功能差 E.血清补体含量高
A.产后10h,体温37.5℃--观察 B.产后4h尿潴留--诱导排尿 C.产后3天会阴伤口化脓--拆线扩创 D.产后7天下腹痛--镇痛药止痛 E.产后1天会阴水肿--红外线照射
A.宫颈原位癌 B.子宫内膜异位症 C.肌瘤较大的卵巢癌 D.晚期子宫内膜癌 E.子宫肌瘤较小,症状轻
A.升压药 B.扩容药 C.强镇静药 D.静脉推注缩宫素 E.麦角新碱肌内注射
A.加强营养 B.隔离 C.预防出血 D.给保肝药物 E.产后不宜哺乳,可用雌激素退奶
A.胎膜已破,宫口开大2cm,头先露,S+1,胎心率正常 B.宫口开大2cm,头先露,S+1,胎心率正常,阴道流血,量较多 C.产程顺利,估计1h能分娩者 D.胎膜未破,臀先露,胎心率正常 E.胎膜未破,宫口开大2cm,头先露,S+1,胎心率正常
A.术后闭经均为宫颈粘连所致 B.术后持续阴道流血主要由感染所致 C.空气栓塞为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 D.人工流产综合征主要在心脏病患者中多见 E.子宫穿孔发生率与手术者操作技术及子宫本身情况有关
A.适用于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 B.在妊娠24周以后进行 C.从耻骨联合下缘到骶骨岬上缘中点的距离为骶耻内径 D.正常对角径为11~11.5cm E.还可估测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长度
A.总产程超过24小时者 B.宫口开大3cm至宫口开全超过8小时者 C.总产程不超过3小时者 D.宫口开全后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尚未分娩者 E.从临产至宫口开大3cm,超过16小时者
A.癌肿沿支气管壁向支气管腔内生长 B.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肺癌同侧,但也可以在对侧 C.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 D.癌细胞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 E.癌细胞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
A.化疗 B.放射治疗 C.激光治疗 D.膀胱内灌注治疗 E.中药治疗
A.随机监测血糖和尿糖 B.忌暴饮暴食 C.多进食蔬菜和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D.戒烟、戒酒 E.多进食蛋白质,少进食脂肪饮食
A.25ml/h以上 B.30ml/h以上 C.40ml/h以上 D.50ml/h以上 E.60ml/h以上
A.20滴 B.30滴 C.40滴 D.60滴 E.80滴
A.尿量要在30ml/h以上补钾 B.氯化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5% C.成人静脉滴入不超过60滴/分 D.10%GS溶液1000ml加氯化钾30ml为宜 E.严重缺钾者,不宜超过6~8g/d
A.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B.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C.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D.及时、快速、足量补充血容量 E.应用强心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
A.250ml B.500ml C.800ml D.1000ml E.1500ml
A.尽可能减轻牵引重量 B.患肢功能锻炼 C.定时测定肢体长度 D.防止牵引针左右移动 E.定时放松牵引装置
A.胫骨骨折 B.贯通伤腓骨头骨折 C.髌骨骨折 D.股骨颈骨折 E.膝关节脱位
A.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B.防止感冒 C.必要时给予缓泻药 D.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E.防止便秘
A.Ⅰ期癌可不作处理,严密随诊 B.局限在Ⅲ期癌可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C.Ⅲ、Ⅳ期癌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D.放射治疗对前列腺癌的局部控制效果良好 E.采用手术或药物去势,配合抗雄激素制剂,可提高生存率
A.高热(体温>39℃)、心率增快(140~240次/分) B.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C.情绪不稳,多言好动 D.怕热、多汗、消瘦 E.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
A.恶心、呕吐 B.食欲不振 C.心律失常 D.白细胞减少 E.皮疹
A.100~200ml B.200~300ml C.300~500ml D.500~800ml E.>1000ml
A.阿托品化 B.解磷定中毒 C.阿托品中毒 D.药物过敏反应 E.有机磷农药中毒加深
A.选用水铁剂 B.补充内因子 C.空腹时服用 D.同时给予维生素B12或叶酸 E.同时服用维生素C
A.服药后避免长时间站立 B.起床时动作宜缓慢 C.服药后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 D.可进行散步等活动 E.夜间排尿请护士协助
A.暂停服药 B.饮食宜清淡 C.保证充足的睡眠 D.禁止参加有危险的活动 E.保持心情愉快
A.遵医嘱服药 B.卧床休息 C.加强营养 D.注意消毒隔离 E.心理调适的方法
A.25%硫酸镁 B.生理盐水 C.生理盐水加食醋 D.肥皂水 E.乳果糖加水
A.密切观察病人的高代谢症状群 B.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要观察有否甲亢危象的征兆,并准确记录 C.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 D.做好皮肤护理 E.大量喝开水与浓茶
A.注射速度应缓慢 B.给予心电监护 C.备好抢救药品 D.备除颤器 E.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A.告知家长疾病病因 B.嘱咐家长按医嘱继续用药的重要性 C.不去公共场所,避免复发 D.做好定期门诊随访 E.嘱患儿不要上体育课
A.嘱患儿勿进食过饱 B.定时雾化吸入、排痰 C.立即物理降温 D.给予适量止咳药 E.室内湿度应保持40%
A.锌制剂 B.口服维生素B C.胃蛋白酶、胰酶 D.口服维生素D E.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肌注
A.5天 B.7天 C.14天 D.21天 E.28天
A.佝偻病初期 B.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C.佝偻病恢复期 D.佝偻病后遗症期 E.锌缺乏症
A.不需要手术 B.手术治疗 C.球囊导管扩张术 D.长期随访 E.药物治疗
A.过敏性休克 B.晕针 C.过敏性皮疹 D.全身感染 E.心源性休克
A.严格限制水、蛋白质摄入 B.准确纪录24h出入量 C.监测24h尿蛋白定量 D.正常活动 E.每天测体重1次
A.立即镇静 B.立即补液预防脱水 C.立即将患儿置于膝胸卧位,并吸氧 D.立即使用β2受体激动剂 E.立即采用人工呼吸机
A.酒精擦浴 B.退热药 C.加盖被褥发汗 D.冷盐水灌肠 E.松开包被
A.不贫血 B.轻度贫血 C.中度贫血 D.重度贫血 E.极重度贫血
A.枕先露 B.肩先露 C.面先露 D.足先露 E.臀先露
A.初具生育能力,生殖系统发育完善 B.雌激素水平较低,不足以引起LH高峰出现 C.初潮后2年无排卵性月经属病理状态 D.该患者不需药物治疗 E.考虑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A.血常规检查 B.开放静脉通路 C.阴道检查 D.卧床休息 E.血hCG检查
A.监测宫缩与胎心 B.破膜后再住院 C.立即住院待产 D.灌肠以加快产程 E.急送产房消毒接生
A.B超显像 B.卧床休息 C.染色体检查 D.宫颈内口缝扎术 E.肌注黄体酮,每日10~20mg
A.体温正常时 B.间歇期 C.寒战高热时 D.静脉滴注抗生素时 E.抗生素输入后
A.活动性出血 B.陈旧性出血 C.切口裂开 D.切口渗血 E.缝线脱落
A.给氧 B.松解敷料 C.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D.拆开缝线,敞开伤口,清除血肿 E.气管切开
A.胆囊造瘘术 B.胆囊切除术 C.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D.胆囊造瘘+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A.减轻腹胀 B.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C.预防消化道出血 D.防止胃肠内液体漏入腹腔 E.排气后尽早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