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毒性大的药物应尽量做TDM B.防床体征容易判断疗效的药物可不做TDM C.血药浓度可受患者的饮水量影响 D.血药浓度与效应呈非线性关系时,TDM更具有价值 E.估计群体动力学参数的常用方法不包括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F.肾功能减退给药方案设计常根据药物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计算给药剂量
A.母核为双杂环结构 B.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碳原子,故具有旋光性 C.母核部分的结构都有紫外吸收 D.与盐酸羟胺-硫酸铁铵发生羟肟酸铁反应而显色 E.β-内酰胺环不稳定,易发生水解和重排,产生多种降解产物
A.母核三个大π键形成共轭系统,有较强的紫外吸收 B.母核部分含有N原子,可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含量 C.侧链部分二甲氨基碱性较强,可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 D.母核易被氧化而呈色,可用于鉴别 E.其盐酸盐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A.结构中有二酰亚胺基团,与强碱可形成水溶性的盐类 B.在碱液中加热时,释出氨气,可供鉴别 C.与银离子生成沉淀,可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 D.在不同pH值的介质中紫外吸收度不同 E.均可与甲醛-硫酸反应显玫瑰红色
A.基本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呈弱酸或弱碱性 B.大部分磺胺类药可发生重氮化及偶合反应,可供鉴别 C.含N杂环可与生物碱沉淀剂发生反应,可供鉴别 D.无紫外吸收,不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 E.可用重氮化法(亚硝酸钠法)测定含量
A.分子中具有邻苯二酚结构,易氧化变色 B.多数具有手性碳原子,有旋光性,可供含量测定 C.酮体为本类药物的主要杂质 D.与甲醛-硫酸反应,形成具有醌式结构的有色化合物,可供区分具不同取代基的同类药物 E.与三氯化铁试液不起反应
A.加磺脲类降血糖药物 B.加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C.加胰岛素治疗 D.加口服降血糖药和胰岛素 E.维持原饮食治疗和运动
A.那格列奈 B.罗格列酮 C.二甲双胍 D.吡格列酮 E.曲格列酮
A.副作用 B.作用机制 C.药动学 D.药效学 E.作用靶位
A.体重增加 B.水肿 C.贫血 D.低血糖 E.胃肠道反应
A.格列喹酮+胰岛素增敏剂 B.双胍类+非磺脲类降糖药 C.胰岛素 D.格列喹酮+双胍类 E.格列喹酮+α-糖苷酶抑制剂
A.急诊处方3日有效,每张处方不超过3日量 B.门诊处方3日有效,普通药每张处方不超过7日量 C.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超过3日量 D.二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不超过3日量 E.普通药品处方保存1年,特殊管理的药品保存3年
A.处方药在药品包装或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必须印制有相应的警示语或忠告语,非处方药可以没有警示语 B.药品零售企业可采用开架自选销售方式销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C.处方药、非处方药应当分柜摆放 D.普通商业企业可采用有奖销售、附赠药品或礼品销售等销售方式销售乙类非处方药 E.普通商业企业销售乙类非处方药时,没有要求设立专门货架或专柜
B.审核处方的相应机构和人员 C.调剂处方的相应机构和人员 D.保管处方的相应机构和人员 E.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处方的相应机构和人员
A.用药适宜性 B.用药安全性 C.用药有效性 D.用药稳定性 E.用药经济性
A.有配伍禁忌 B.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C.超剂量 D.大处方 E.用药违反治疗原则
案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自觉因擦背着凉后两肩和后背阵阵酸痛,每次发作10分钟左右,不发热,仍可下床走动。于今晨1时许,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痛,并向双肩、后背和左臂放射,伴大汗,休息后不见缓解,早8点急诊住院。检查:年迈。半卧位,无明显青紫,颈静脉不怒张,肺(-),心略向左侧扩大,心律尚齐,未闻心脏杂音及摩擦音。心电图: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双香豆素 B.华法林 C.醋硝香豆素 D.肝素 E.以上都不对
A.度冷丁75mg肌注 B.持续静滴硝酸甘油 C.立即嚼碎吞服150~300mg阿司匹林 D.β阻滞剂的应用 E.用西地兰或地高辛
A.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B.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剂或有出血倾向者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C.患者1年内有脑出血的仍可进行溶栓治疗 D.心肌梗死溶栓的时间窗为心肌梗死起病12小时以内 E.溶栓治疗时绝对不能联合应用肝素,以防产生出血副作用
A.尿激酶 B.链激酶 C.华法林 D.低分子肝素 E.氨甲苯酸
A.阿司匹林 B.潘生丁 C.肝素 D.氯吡格雷 E.尿激酶
A.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B.减少溶出 C.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 D.片剂为骨架片 E.减慢扩散 F.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
A.服药后,药片中的非活性成份完整地通过胃肠道,并以不溶的外壳形式随大便排出 B.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率受胃肠道蠕动和pH值的影响 C.渗透泵型片剂与包衣片很相似,只是在包衣片的一端用激光开一细孔,药物由细孔流出 D.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 E.半透膜的厚度、渗透性、片芯处方及释药小孔的大小是制备渗透泵片剂的关键 F.渗诱泵片剂的片芯吸水速度决定与膜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渗透压
B.2h-8h C.4h-8h D.大于12h E.小于1h F.1h-2h
A.稳定性 B.水溶性 C.油水分配系数 D.生物半衰期 E.pKa F.解离度
配制抗坏血酸注射液:在配制容器中,加配制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饱和,加维生素C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钠溶液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药液PH6.0~6.2,添加以CO2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滤过,灭菌。
A.加入NaHC03是调节PH值使VitC部份成盐,减少局部刺激,增强稳定性 B.加入NaHC03是调节渗透压 C.依地酸二钠为金属络合剂 D.本注射液一般可用115.5℃,30分钟进行灭菌 E.配制中通CO2是防止维生素C氧化,增加稳定性
A.抗菌防腐剂 B.抗氧化剂 C.缓冲剂 D.鳌合剂 E.PH调节剂
A.为防止注射剂氧化变色,可加入适量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等 B.抗坏血酸等在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下可加速变色或分解,为避免此作用常加依地酸二纳 C.在注射液中通入隋性气体,也是防止主药氧化变色的有效措施之一 D.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要通过CO,以排除药液中溶解的及容器空间的氧,从而使药液稳定 E.有些注射液,为防止氧化、变质,常常是在加入抗氧剂的同时也通入隋性气体
A.PH值 B.氧气 C.灭菌温度 D.光线 E.金属离子
A.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B.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C.减少刺激性 D.避免引起酸碱中毒 E.增加药物吸收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A.若分别服用两药后,血药浓度一致,说明两药具有生物等效性 B.若分别服用两药后,血药浓度一致,说明两药具有化学等效性 C.若分别服用两药后,测得两药AUC一致,说明两药为同一种剂型 D.两药的药品质量可能决定疗效的差异 E.患者的病理状况可能决定疗效的差异
A.地高辛若按半衰期给药,5-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 B.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所以需要进行TDM C.该患者应提高甲厂的地高辛给药剂量,才能达到疗效 D.通过TDM,可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 E.若患者有中度肝功能揭害,应立即停用地高辛
男性中度心衰患者,服用甲、乙两药厂生产的地高辛片剂(0.25mg)后,疗效相差较大。连服甲厂地高辛20天后,实测血药浓度为0.69ng/ml,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30%。
A.细胞色素P450是肝内主要的药物代谢酶 B.药酶受抑制而减慢药物代谢的现象称酶抑制作用 C.氯霉素为药酶诱导剂 D.苯巴比妥为药酶抑制剂 E.吗啡具有光学异构体,存在代谢差异 F.首过效应不属于药物代谢差异
A.靶向给药的目标就是改变药物的分布 B.脂肪组织可改变药物的分布 C.机体的三大屏障可影响药物的分布 D.脑膜炎时,可选用头孢噻吩钠 E.结合型药物影响疗效,结合型药物越多,作用越强 F.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能影响药物的分布
A.药理活性强者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B.抗生素若制成缓、控释制剂,可延缓细菌的耐药性 C.口服缓、控释制剂应充分考虑消化道的pH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D.缓、控释制剂的剂量一般为普通制剂的1/5-1/4 E.缓、控释制剂的释放度测定不应低于5个时间点 F.必须选用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方式研究,才可全面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A.间羟胺 B.异丙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去甲肾上腺素 F.甲氧明
A.曲安西龙+异丙肾上腺素 B.地塞米松+多巴胺 C.地塞米松+肾上腺素 D.曲安西龙+间羟胺 E.地塞米松+去甲肾上腺素 F.地塞米松+去氧肾上腺素
A.异丙肾上腺素 B.肝素 C.利多卡因 D.胺碘酮 E.葡萄糖 F.葡萄糖酸钙
A.士的宁 B.马钱子碱 C.番木鳖次碱 D.绿原酸 E.蛋白质 F.依卡精
A.5-氟尿嘧啶+顺铂 B.草酸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FOLFOX-4) C.培美曲塞 D.吉西他滨 E.奥沙利铂 F.吉非替尼
A.吉非替尼 B.贝伐珠单抗 C.西妥昔单抗 D.索拉非尼 E.厄洛替尼 F.曲妥珠单抗
A.骨髓抑制 B.神经毒性 C.皮疹 D.肠梗阻 E.肺纤维化 F.手足综合征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5年 F.6年
A.耐受性试验 B.药动学试验 C.100对随机对照试验 D.300例开放试验 E.600例开放试验 F.生物等效性试验
A.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申办者 D.伦理委员会 E.卫生行政部门 F.当地主要媒体
A.麻醉药品 B.第1类精神药品 C.第2类精神药品 D.易制毒化学品 E.医疗用毒性药品 F.高危药品
A.药品管理法 B.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C.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D.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E.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F.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A.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B.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 C.逾期不改正,责令停业,并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D.逾期不改正,责令停业,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E.逾期不改正,责令停业,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F.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第2类精神药品零售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