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骨密度 B.肌力 C.清晨8点血清生长激素 D.IGF-1和IGFBP-3 E.血清瘦素 F.空腹胰岛素
A.单纯饮食治疗 B.单纯运动治疗 C.在饮食基础上加用磺脲类药物 D.在饮食基础上加用双胍类药物 E.在饮食基础上加用糖苷酶抑制剂 F.在饮食基础上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G.在饮食基础上加用餐时血糖调节剂 H.在饮食基础上加用胰岛素
A.血糖 B.血脂 C.肾功能 D.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C肽 E.空腹胰岛素和C肽 F.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G.神经动作电位 H.眼底荧光造影
A.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 B.先用预混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再改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C.先用预混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再改用中效胰岛素 D.先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考虑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E.先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考虑加用中效胰岛素 F.先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考虑加用预混胰岛素 G.先用中效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考虑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H.先用中效胰岛素,如果控制不良考虑加用预混胰岛素
A.优先使用牛胰岛素 B.优先使用猪胰岛素 C.优先使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人胰岛素 D.使用人胰岛素较多引起过敏反应 E.当使用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时,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 F.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胰岛素均可通过静脉输注使用 G.胰岛素的类似物可以进行静脉输注 H.预混胰岛素可以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
A.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必须在餐前30min注射 B.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必须在餐前30min注射 C.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必须在餐前30min注射 D.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30min起效 E.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1~3h起效 F.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30min起效 G.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1~3h起效 H.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即时起效
A.最好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B.最好使用双胍类药物来控制血糖 C.最好使用噻唑烷二酮类来控制血糖 D.最好能将血糖、血压、血脂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E.最好能尽快将糖化血红蛋白在控制在正常范围 F.最好加用ACEI药物 G.最好加用β受体阻滞剂
A.加大短效胰岛素的用量 B.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 C.在睡前加用预混胰岛素 D.在睡前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E.在晨起时加用中效胰岛素 F.在晨起时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G.在晨起时加用预混胰岛素 H.加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A.促进肿瘤再次复发 B.发生继发性糖尿病 C.负重关节肿痛 D.乳房增大 E.颅内高压 F.低血糖
A.ACTH B.皮质醇 C.甲状腺素 D.雄激素 E.生长激素+IDF-1 F.钙剂+维生素D
A.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 B.女性激素全套 C.卵巢超声 D.血清皮质醇 E.17-OHP F.PRL G.DHEAS
A.Asheman综合征 B.库欣综合征 C.隐匿性卵巢早衰 D.多囊卵巢综合征 E.垂体性闭经或不孕 F.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A.人工周期或达英-35调整月经周期 B.调整生活方式 C.心理调节 D.腹腔镜手术 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应用 F.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A.可影响宫颈黏液,精子不宜生存与穿透 B.可影响输卵管蠕动及子宫内膜发育,不利于胚胎着床 C.可引起未破裂卵泡明显黄素化 D.有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可能性 E.恶心和呕吐 F.精神症状如失眠等 G.头痛和视觉症状 H.引起类帕金森反应 I.心悸、冷汗
A.宣传教育 B.抑制胰岛素分泌 C.控制体重、调整生活方式 D.口服地塞米松 E.长期、定期随访观察 F.早期药物治疗
A.生理性 B.睾丸功能减退 C.药物性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老年性 F.特发性
A.甲状腺功能 B.肝、肾功能 C.性激素检测 D.甲状腺B超 E.TG、TM F.乳腺B超
A.低碘饮食 B.乳腺成形术 C.他巴唑 D.丙酸睾酮 E.131I放射性核素治疗 F.他莫西芬
A.甲状腺功能亢进性乳房发育与泌乳素分泌过多有关 B.甲状腺功能亢进性乳房发育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可自行缓解 C.甲状腺功能亢进性乳房发育需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D.甲状腺功能亢进性乳房发育需给予药物治疗 E.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大部分有乳房发育的表现 F.甲状腺功能亢进性乳房发育与SHBG浓度增高有关
A.Sheehan综合征 B.Cushing综合征 C.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F.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G.慢性甲状腺炎 H.亚急性甲状腺炎
A.表情淡漠 B.皮肤干燥 C.腹泻 D.毛发浓密 E.腹胀 F.食欲下降 G.月经失调 H.溢乳
A.低胡萝卜素血症 B.贫血 C.心包积液 D.心动过速 E.血清甘油三酯增高 F.血清LDL-C增高 G.血清HDL-C增高 H.血清CK增高
A.FT3下降 B.FT3上升 C.FT4下降 D.FT4上升 E.TSH下降 F.TSH上升 G.rT3下降 H.rT3上升
A.T3 B.T4 C.FT3 D.FT4 E.TSH F.rT3 G.rT4 H.I131摄取率
A.他吧唑 B.丙基硫氧嘧啶 C.L-T3 D.L-T4 E.甲状腺片 F.泼尼松 G.甲基泼尼松 H.氢化可的松
A.FT3正常上限 B.FT4正常上限 C.TSH正常上限 D.rT3正常上限 E.FT3正常下限 F.FT4正常下限 G.TSH正常下限 H.rT3正常下限
A.L-T3 B.L-T4 C.氢化可的松 D.普萘洛尔 E.复方碘剂 F.阿司匹林 G.胰岛素 H.酚妥拉明
A.嗅觉测定 B.温痛觉测定 C.挤压双侧乳房是否存在溢乳 D.面肌叩击试验 E.肝颈回流征 F.踝反射
A.听力测定 B.体重指数(BMI) C.甲状腺触诊 D.下肢是否水肿 E.Murphy征是否阳性 F.视力、视野测定
A.下丘脑(包括垂体)CT或MRI平扫+增强 B.下丘脑(包括垂体)CT或MRI平扫 C.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D.下丘脑(包括垂体)X线平片 E.脑室造影 F.头颅CT或MRI平扫+增强
A.FT3、FT4、TSH B.禁水-加压素试验 C.LH、FSH、雌二醇、睾酮、PRL D.CRH兴奋试验 E.IGF-1 F.LH-RH兴奋试验
A.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B.原发性高血压 C.嗜铬细胞瘤 D.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库欣综合征 F.肾动脉狭窄
A.血儿茶酚胺 B.肾动脉造影 C.血皮质醇节律 D.血醛固酮、肾素水平 E.垂体MRI F.肾上腺CT
A.腹腔CT B.腹腔MRI C.腹部B超 D.奥曲肽显像 E.静脉肾盂造影及肾上腺断层摄影 F.间碘苄胍显像
A.维拉帕米 B.哌唑嗪 C.多沙唑嗪 D.美托洛尔 E.福辛普利 F.硝苯地平
A.服用降压药物 B.立刻行主动脉旁肿物切除术 C.完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的检查 D.暂不手术,观察随访 E.评价心脏功能 F.待血压控制平稳后再行主动脉旁肿物切除治疗
A.血浆ACTH、F B.电解质 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D.染色体 E.胸片 F.肾上腺CT G.性腺激素 H.腹部超声
A.17α-羟化酶缺乏症 B.21-羟化酶缺乏症 C.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 D.11β-羟化酶缺乏症 E.睾丸肿瘤 F.Reifenstein综合征
A.皮肤色素沉着 B.正常血压 C.高血压 D.皮肤色素变浅 E.醛固酮升高 F.性幼稚 G.男性化 H.去氧皮质酮升高
A.17-α羟孕酮升高 B.睾酮升高 C.去氧皮质酮下降 D.17-α羟孕酮下降 E.去氧皮质酮升高 F.醛固酮下降 G.肾素升高 H.肾素抑制 I.尿17KS(17酮类固醇)升高
A.糖尿病神经病变 B.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糖尿病足 E.肺部感染 F.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G.糖尿病肾病 H.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A.血白细胞升高 B.贫血 C.血清白蛋白降低 D.血清球蛋白降低 E.血转氨酶升高 F.血肌酐升高 G.尿蛋白升高 H.血沉加快 I.痰培养阳性 J.足部伤口分泌物培养细菌阳性
A.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B.右足部X线检查 C.右足部CT检查 D.双下肢神经电生理检查 E.多功能血管病变诊断仪 F.血管造影
A.静脉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B.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C.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治疗 D.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E.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F.局部清创换药 G.积极截肢
A.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D.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F.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
A.患者存在抗TSH的自身抗体 B.低T3综合征的恢复期 C.糖皮质激素缺乏 D.糖皮质激素过多 E.肾功能不全 F.寒冷暴露 G.炎热暴露 H.中枢性甲减 I.骨质疏松症 J.二甲双胍的使用
A.发展为临床甲减 B.血脂代谢异常 C.骨质疏松症 D.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会对后代智力产生影响 E.无特殊危害 F.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A.不予特殊处置,暂观察 B.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C.口服L-T4治疗 D.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E.放射性碘治疗 F.口服甲巯咪唑治疗
A.增加L-T4的剂量5%~10% B.增加L-T4的剂量10%~15% C.增加L-T4的剂量20%~25% D.增加L-T4的剂量25%~30% E.L-T4的剂量加倍 F.无需调整L-T4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