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消除
A.20~30例 B.大于100例 C.大于200例 D.大于300例 E.200~300例
A.279天 B.375天 C.425天 D.516天 E.2794天
A.P B.pKa C.Cl D.V E.HLB
A.脂溶性增大,易离子化 B.脂溶性增大,不易通过生物膜 C.脂溶性增大,刺激性增加 D.脂溶性增大,易吸收 E.脂溶性增大,与碱性药物作用强
A.引入羟基水溶性增加 B.羟基取代在脂肪链活性下降 C.羟基取代在芳环上活性下降 D.羟基酰化成酯活性多降低 E.引入巯基后可作为解毒药
A.静脉营养乳剂,是高能营养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不能改善药物的不良臭味 C.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使用方便 D.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E.静脉注射乳剂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A.Tyndall效应是由胶粒的折射引起的 B.不同溶胶剂对特定波长的吸收,使溶胶剂产生不同的颜色 C.ζ电位越高溶胶剂愈稳定 D.水化膜愈厚,溶胶愈稳定 E.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具有保护作用
A.散剂 B.片剂 C.胶囊剂 D.溶胶剂 E.颗粒剂
A.保湿剂 B.抑菌剂 C.崩解剂 D.抗氧剂 E.乳化剂
A.F≥0.9 B.无色 C.无热原 D.无菌 E.低渗
A.可作为制备中药注射剂时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 B.可作为制备中药滴眼剂时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 C.可作为配制口服制剂的溶剂 D.可作为配制外用制剂的溶剂 E.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
A.无胃肠道降解作用 B.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C.大分子药物尤其适用于呼吸道直接吸入或喷入给药 D.可用于胃肠道难以吸收的水溶性大的药物 E.顺应性好
A.将对光、湿度和氧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微囊,可防止药物降解 B.利用缓释材料将药物微囊化后,可延缓药物释放 C.油类药物或挥发性药物不适宜制成微囊 D.PLA是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囊材 E.将不同药物分别包囊后,可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A.二氯甲烷 B.硬脂酸镁 C.HPMC D.PEG E.醋酸纤维素
A.扩散原理 B.溶出原理 C.渗透泵原理 D.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A.虫蜡 B.蜂蜡 C.甘油明胶 D.硬脂酸 E.氢化植物油
A.胎盘屏障 B.血脑屏障 C.体液屏障 D.心肺屏障 E.脑膜屏障
A.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B.可以进入肝脏代谢 C.可以向组织转运 D.可以由肾脏排泄 E.以上都不对
A.1~2μm B.2~3μm C.3~5μm D.5~7μm E.7~10μm
A.水溶液 B.油溶液 C.O/W型乳剂 D.W/O型乳剂 E.油混悬液
A.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B.发挥乳化作用 C.增加药物黏度便于压片成型 D.润滑作用 E.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A.主要在胃吸收的药物 B.在胃内易破坏的药物 C.作用点在胃的药物 D.需要在胃内溶解的药物 E.在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
A.需要载体 B.不消耗能量 C.结构特异性 D.逆浓度转运 E.饱和性
A.硝普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醚 D.硝苯地平 E.硝酸甘油
A.胰岛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B.阿司匹林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 C.硝苯地平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D.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E.青霉素治疗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B两种药物制剂的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比较见下图,对A药和B药的安全性分析,正确的是()
A.A药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大于B药 B.A药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小于B药 C.A药治疗指数大于B药,A药安全范围小于B药 D.A药治疗指数大于B药,A药安全范围等于B药 E.A药治疗指数等于B药,A药安全范围大于B药
A.CYP1A2 B.CYP2E1 C.CYP3A4 D.CYP2C9 E.CYP2D6
A.安全有效 B.防治必需 C.疗效最佳 D.价格合理 E.中西药并重
A.药物的不良反应 B.药物滥用与错用 C.不合格药品 D.研究药物的药理活性 E.药物治疗错误
A.精神依赖性 B.心理依赖性 C.身体依赖性 D.生理依赖性 E.交叉依赖性
A.G-6-PD缺陷 B.红细胞生化异常 C.乙酰化代谢异常 D.性别不同 E.年龄不同
A. B. C. D. E.
A.4h B.1.5h C.2.0h D.6.93h E.1h
A.NF B.BP C.JP D.USP E.GMP
A.伊托必利 B.奥美拉唑 C.多潘立酮 D.莫沙必利 E.甲氧氯普胺
A.普鲁卡因胺 B.美西律 C.利多卡因 D.奎尼丁 E.普罗帕酮
A.泮托拉唑 B.埃索美拉唑 C.雷贝拉唑 D.奥美拉唑 E.兰索拉唑
A.中枢兴奋 B.利尿 C.降压 D.消炎、镇痛、解热 E.抗病毒
A.洛沙平 B.利培酮 C.喹硫平 D.帕利哌酮 E.多塞平
A.商品名 B.通用名 C.化学名 D.通俗名 E.拉丁名
醋酸氢化可的松的母核结构是()
A.甾体 B.吩噻嗪环 C.二氢呲啶环 D.鸟嘌呤环 E.喹啉酮环
阿昔洛韦的母核结构是()
A.pH值改变 B.离子作用 C.溶剂组成改变 D.盐析作用 E.直接反应
A.甲基化结合反应 B.乙酰化结合反应 C.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 D.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E.与谷胱甘肽结合反应关于药物的第Ⅱ相生物转化
A.脂溶性增大,易吸收 B.脂溶性增大,易离子化 C.水溶性增大,易透过生物膜 D.水溶性减小,易离子化 E.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系数下降
A.丙二醇 B.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醋酸纤维素 D.蔗糖 E.乙基
A.絮凝 B.增溶 C.助溶 D.潜溶 E.盐析
A.白蜡 B.聚山梨酯80 C.叔丁基对甲酚 D.苯扎溴铵 E.凡士林
A.骨髓 B.肝、脾 C.肺 D.脑 E.肾
A.生理性拮抗 B.生化性拮抗 C.增敏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A.离子作用 B.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C.酶抑制 D.酶诱导 E.肾小管分泌
A.离子作用 B.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C.酶抑制 D.酶诱导 E.肾小管分泌以下实例的影响因素是
A.年龄 B.心理活动 C.精神状态 D.种族差异 E.电解质紊乱
A.非特异性作用 B.干扰核酸代谢 C.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D.补充体内物质 E.影响生理活性及其转运体
A.长期使用一种受体的激动药后,该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下降 B.长期使用一种受体的激动药后,该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强 C.长期使用受体拮抗药后,受体数量或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加 D.受体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反应下降,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也不敏感 E.受体只对一种类型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不变
A.过敏反应 B.首剂效应 C.副作用 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A.精神依赖性 B.药物耐受性 C.交叉依赖性 D.身体依赖性 E.药物强化作用
A.非水碱量法 B.非水酸量法 C.碘量法 D.亚硝酸钠滴定法 E.铈量法
A.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B.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C.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D.糖皮质激素药 E.M胆碱受体拮抗剂
A.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B.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C.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D.糖皮质激素药 E.M胆碱受体拮抗剂
A.多塞平 B.帕罗西汀 C.西酞普兰 D.文拉法辛 E.米氮平
A.具有苯吗喃的基本结构 B.属于外周镇咳药 C.兼有镇痛作用 D.主要在肝脏代谢,在肾脏排泄 E.结构中含有酚羟基
A.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 B.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 C.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活性 D.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 E.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
A.属于低分子溶液剂 B.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C.可口服也可外用 D.溶液应澄清 E.应检查相对密度
A.3天 B.4天 C.5天 D.6天 E.7天
A.应在睡前服用 B.不宜用水送服,宜干吞 C.服药后身体保持侧卧位 D.服药前后30分钟内不宜进食 E.应嚼碎服用
A.骨化二醇 B.骨化三醇 C.阿尔法骨化醇 D.羟基骨化醇 E.二羟基骨化醇
A.Ⅰ类药包材 B.Ⅱ类药包材 C.Ⅲ类药包材 D.Ⅳ类药包材 E.Ⅴ类药包材
洛美沙星结构如下: 对该药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均为400mg,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AUC分别为40μg·h/ml和36μg·h/ml。 基于上述信息分析,洛美沙星生物利用度计算正确的是()
A.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5% B.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5% C.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0% D.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0% E.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0%
洛美沙星结构如下: 对该药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均为400mg,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AUC分别为40μg·h/ml和36μg·h/ml。 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构效关系。洛美沙星关键药效基团是()
A.1-乙基3-羧基 B.3-羧基4-酮基 C.3-羧基6-氟 D.6-氟7-甲基哌嗪 E.6、8-二氟代
洛美沙星结构如下: 对该药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均为400mg,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AUC分别为40μg·h/ml和36μg·h/ml。 洛美沙星是喹诺酮母核8位引入氟,构效分析,8位引入氟后,使洛美沙星()
A.与靶酶DNA聚合酶作用强,抗菌活性减弱 B.药物光毒性减少 C.口服利用度增加 D.消除半衰期3-4小时,需一日多次给药 E.水溶性增加,更易制成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