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盐酸普鲁卡因 B.苯甲醇 C.硫代硫酸钠 D.明胶 E.葡萄糖
A.200~400nm B.400~760nm C.200~400μm D.200~760nm E.200~760μm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薄层色谱法 C.气相色谱法 D.滴定分析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A.肾上腺素 B.阿司匹林 C.丙磺舒 D.对乙酰氨基酚 E.盐酸利多卡因
A.单相气雾剂 B.二相气雾剂 C.三相气雾剂 D.双相气雾剂 E.吸入粉雾剂
A.溶液剂为液体剂型 B.软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C.糊剂为固体剂型 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E.散剂为固体剂型
A.泡腾片 B.分散片 C.缓释片 D.舌下片 E.植入片
A.易风化的药物 B.吸湿性的药物 C.药物的稀醇水溶液 D.具有臭味的药物 E.油性药物的乳状液
A.无毒性、无刺激性 B.泄露和压力检查应符合规定,确保安全使用 C.烧伤、创伤、溃疡用气雾剂应无菌 D.气雾剂应置凉暗处保存 E.抛射剂用量检查
A.注射用无菌粉末 B.注射液 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型注射剂 E.注射用浓溶液
A.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程度高,吸收快 B.给药途径广泛,可以内服、外用 C.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 D.药物分散度较大,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 E.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不方便
A.囊形与粒径 B.载药量 C.包封率 D.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 E.含量均匀度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层 C.控释膜 D.胶黏层 E.保护层
A.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 B.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C.有生理学意义 D.个体血容量 E.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
A.绝对生物利用度 B.相对生物利用度 C.静脉生物利用度 D.生物利用度 E.参比生物利用度
A.乳剂类 B.混悬液类 C.气体分散类 D.微粒类 E.固体分散类
A.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B.非均相液体制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 C.口服液体制剂应口感适宜 D.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E.泄漏和爆破应符合规定
A.HLB值在1~3 B.HLB值在3~8 C.HLB值在7~9 D.HLB值在8~16 E.HLB值在13~18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渗透作用 D.膜动转运 E.被动转运
A.(+)-α-甲基-6-甲氧基-2-萘乙酸 B.11β,17α,21-三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 C.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 D.N,N-二甲基-2-氯-10H-吩噻嗪-10-丙胺 E.6-[D-(-)2-氨基-苯乙酰氨基]青霉烷酸
A.喹啉酮环 B.萘环 C.甾体 D.苯环 E.β-内酰胺环
A.降压 B.降糖 C.降血脂 D.抗炎 E.抗病毒
A.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所需的时间,称为九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B.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9%所需的时间,称为九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C.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9%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D.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E.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A.ⅠA类(钠通道阻滞剂) B.Ⅰc类(钠通道阻滞剂) C.钾通道阻滞剂 D.芳烷基胺类钙通道阻滞剂 E.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A.罗匹尼罗 B.他莫昔芬 C.格拉司琼 D.氯波必利 E.西沙必利
A.范德华力 B.氯气 C.疏水键 D.静电引力 E.偶极相互作用力
A.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 B.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 C.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 D.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话性 E.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另一对映体具有药效活性
A.(S)-体,安眠镇痛 B.(-)-体,免疫抑制,抗风湿 C.(S)-体,广谱驱虫药 D.(S)-体,抗忧郁 E.(S)-体,抗震颤麻痹
A.(R)-体,术后幻觉 B.(+)-体,致癌 C.(R)-体,呕吐 D.(R)-体,细胞毒作用
A.ζ电位降低 B.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C.微生物及光、热、空气等作用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E.乳化剂类型改变造成下列乳剂产生变化的原因是
A. B. C. D. E.
A.小丸 B.微球 C.滴丸 D.软胶囊 E.脂质体
A.可可豆脂 B.Poloxamer' C.甘油明胶 D.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E.聚乙二醇
A.低分子溶液剂 B.高分子溶液剂 C.乳剂 D.溶胶剂 E.混悬剂
A.中期引产 B.杀菌 C.抗炎 D.泻下 E.镇静
A.强化试验 B.加速试验 C.减速试验 D.短期试验 E.留样观察法
A.中药 B.西药 C.药物 D.药剂学 E.药理学
A.溶血 B.变色 C.结晶析出 D.水解 E.粒子的粒径增大
A.药物化学 B.药剂学 C.药理学 D.药效学 E.药物分析学
A.普萘洛尔 B.双氯芬酸 C.雷尼替丁 D.特非那定 E.阿司匹林
A.粒度、外观均匀度、干燥失重(水分)、装量差异、装量、无菌和微生物限度 B.粒度、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装量、微生物限度 C.外观均匀度、硬度、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或释放度)、微生物限度等 D.水分、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微生物限度 E.粒度、外观均匀度、水分、崩解时限(溶出度)
A.散剂 B.颗粒剂 C.片剂 D.硬胶囊 E.软胶囊
A.混悬颗粒 B.泡腾颗粒 C.肠溶颗粒 D.缓释颗粒 E.控释颗粒
A.乳化剂 B.等渗调节剂 C.还原剂 D.抗氧剂 E.稳定剂
A.吸附法 B.离子交换法 C.凝胶滤过法 D.高温法 E.酸碱法
A.不能口服食物 B.严重缺乏营养 C.内科手术后 D.外科手术后 E.大面积烧伤
A.羧甲基淀粉钠 B.微晶纤维素 C.2%HPMC水溶液 D.滑石粉 E.硬脂酸镁
A.急性扁桃体炎 B.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C.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 D.尿道炎 E.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