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预胶化淀粉 B.乳糖 C.阿司帕坦 D.聚维酮乙醇溶液 E.硬脂酸镁
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 B.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 C.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 D.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E.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应
A.O-葡萄糖醛苷化 B.N-葡萄糖醛苷化 C.S-葡萄糖醛苷化 D.C-葡萄糖醛苷化 E.A-葡萄糖醛苷化
A.3-0-葡萄糖醛苷物 B.3-N-葡萄糖醛苷物 C.3-S-葡萄糖醛苷物 D.3-C-葡萄糖醛苷物 E.3-A-葡萄糖醛苷物
A.氨基类药物 B.羟基类药物 C.羧酸类药物 D.羧基类药物 E.羟酸类药物
A.亲核取代反应(SN2) B.芳香环亲核取代反应 C.酚化反应 D.Michael加成反应 E.还原反应
A.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工艺较成熟,生产成本较低 B.制备过程的前处理需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 C.药物在体内需先溶解后再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D.剂量控制精确 E.贮存、运输、服用以及携带方便
A.可溶型 B.混悬型 C.泡腾型 D.肠溶型 E.中药型
A.75mg B.50mg C.30mg D.25mg E.15mg
A.甲醇 B.乙醇 C.水 D.蒸馏水 E.纯净水
A.琥珀色玻璃瓶 B.蓝色玻璃瓶 C.白色玻璃瓶 D.白色塑料容器 E.蓝色塑料容器
A.桂皮糖浆 B.山梨醇 C.羧甲基纤维素钠 D.薄荷挥发油 E.叶绿酸铜钠盐
A.抗氧剂 B.防腐剂 C.油相 D.水相 E.乳化剂
A.肝脏 B.胃肠 C.小肠 D.肾脏 E.皮肤
A.药效学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B.药理效应药效学 C.药理效应药物作用 D.药物作用药理效应 E.药物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
A.时间相关性 B.文献合理性 C.再次用药剂量 D.撤药结果 E.影响因素甄别
A.可溶型颗粒剂 B.混悬型颗粒剂 C.泡腾型颗粒剂 D.肠溶型颗粒剂 E.缓释型颗粒剂
A.着色剂 B.芳香剂 C.甜味剂 D.矫味剂 E.润滑剂
A.羧甲基纤维素钠 B.羧甲基纤维素钾 C.羧甲基纤维素镁 D.樟脑醑 E.硫酸锌
A.无菌 B.具有一定的热原 C.安全性高 D.渗透压应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E.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A.水溶性 B.挥发性 C.耐热性 D.过滤性 E.其他性质
A.3-0-甲基肾上腺素 B.3-S-甲基肾上腺素 C.3-C-甲基肾上腺素 D.3-N-甲基肾上腺素 E.3-A-甲基肾上腺素
A.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 B.发现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 C.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 D.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 E.对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
A.阴道栓 B.尿道栓 C.直肠栓 D.肛门栓 E.乙状结肠栓
A.胃 B.口腔 C.小肠 D.直肠 E.大肠
A.糖浆剂 B.胶囊剂 C.颗粒剂 D.液体制剂 E.凝胶剂
A.蒸馏水 B.无热原无菌的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灭菌蒸馏水 E.反渗透法制备的水
A.可可豆脂 B.椰油酯 C.棕榈酸酯 D.混合脂肪酸甘油脂 E.泊洛沙姆
A.西黄蓍胶 B.甘油 C.硬脂酸钠 D.羧甲基纤维素钠 E.硅皂土
A.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B.不存在组织代谢与储库作用 C.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D.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 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终止给药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B.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 C.受外界空气、水分、光线等影响较小,化学性质更稳定 D.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E.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A.外用或局部外用适宜于溃疡、外伤的治疗 B.适宜于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以及有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 C.适用于治疗阴道炎症及其相关疾病,应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使用说 D.属于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E.服用时的最佳姿势为站着服用、低头咽,且须整粒吞服
A.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 B.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C.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 D.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 E.片重差异超限、药物的混合度差、可溶性成分的迁移
A.脂肪酸山梨坦 B.聚山梨酯 C.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D.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E.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A.溶液剂 B.醑剂 C.搽剂 D.涂剂 E.涂膜剂
A.注射剂 B.植入型制剂 C.眼用制剂 D.局部外用制剂 E.其他用制剂
A.分散片 B.口崩片 C.滴丸剂 D.吸入制剂 E.粉雾剂
A.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 B.不溶性骨架材料 C.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D.肠溶性高分子材料 E.增稠剂
A.前体脂质体 B.长循环脂质体 C.免疫脂质体 D.热敏脂质体 E.pH敏感性脂质体
A.溶出原理 B.扩散原理 C.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 D.渗透泵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A.265nm与273nm B.245nm与271nm C.259nm D.220nm、260nm与310nm E.260nm与310nm
A.化学分析法 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光谱分析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A.干扰有丝分裂的药物 B.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C.抗代谢药 D.靶向抗肿瘤药 E.放疗与化疗的止吐药
A.醋酸可的松(微晶) B.吐温 C.硝酸苯汞 D.硼酸 E.羧甲基纤维素钠
A.角膜炎 B.细菌性结膜炎 C.泪囊炎 D.角膜溃疡 E.术后感染
A.甘露醇 B.交联聚维酮 C.阿司帕坦 D.硬脂酸镁 E.微粉硅胶
A.急性扁桃体炎 B.高胆固醇血症 C.急性支气管炎 D.肺炎链球菌感染 E.皮肤软组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