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惰化设计 B.灭火设计 C.最小灭火设计 D.最大惰化设计
A.中庭应与周围相连通空间进行防火分隔 B.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C.中庭应设置防爆设施 D.中庭内不应布置可燃物
A.ⅡA B.ⅡB C.ⅡC D.ⅡD
A.≥7m B.≥9m C.≥10m D.≥12m
A.一 B.二 C.三 D.四
A.A级 B.B1级 C.B2级 D.B3级
A.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B.防护区内 C.泄压口 D.无管网灭火系统中
A.防静电接地 B.气体切断阀 C.防雷保护设施 D.防潮设施
A.一级 B.二级 C.甲级 D.乙级
A.防火分区是指采用具有较高耐火极限的墙和楼板等构件作为一个区域的边界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其他区域蔓延的防火单元 B.防烟分区是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防火分区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C.防火阀是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稳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用于管道内阻火的活动式封闭装置 D.空调、通风管道一旦窜入烟火,就会导致火灾在大范围蔓延。因此,在风道贯通防火分区的部位(防火墙),无需设置防火阀
A.为保证避难层具有较长时间抵抗火烧的能力,避难层的楼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h B.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C.管道井、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D.为保证避难层下部楼层起火时不致使避难层地面温度过高,在楼板上宜设隔热层
A.一级 B.二级 C.A级 D.B级
A.内浮顶储罐 B.外浮顶储罐 C.水溶性甲、乙、丙类液体储罐 D.非水溶性甲、乙、丙类液体固定顶储罐
A.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低层建筑,保持6~10m的防火间距,在有消防队进行扑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蔓延到相邻建筑物 B.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形,将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定为10m C.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形,将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定为6m D.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形,其他三、四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因耐火等级低,受热辐射作用易着火而致火势蔓延,所以防火间距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要求基础上有所增加
A.棉布 B.丙酮 C.乙醇 D.醋酸乙酯
A.开敞 B.敞开 C.封闭 D.防烟
A.0.25h B.0.75h C.1.00h D.1.50h
A.12m B.18m C.24m D.35m
A.5m B.6m C.7m D.8m
A.A B.B1 C.B2 D.B3
A.环形 B.穿过建筑 C.尽头式 D.消防水源地
A.3 B.5 C.10 D.1
A.楼板耐火时间为1小时 B.楼板耐火时间为1.5小时 C.楼板耐火时间为2小时 D.楼板耐火时间为3小时
A.20m B.22m C.24m D.26m
A.易燃性 B.可燃性 C.难燃性 D.不燃性
A.二 B.三 C.四 D.五
A.隔离作用 B.辐射热阻隔作用 C.化学抑制作用 D.冷却与窒息作用
A.1000m2 B.2000m2 C.3000m2 D.4000m2
A.直接给水方式 B.间接给水方式 C.不分区消防给水方式 D.分区消防给水方式
A.室内消火栓系统 B.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C.排烟系统 D.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A.2 B.3 C.4 D.5
A.瓶组式系统 B.预作用系统 C.湿式系统 D.干式系统
A.65 B.80 C.100 D.150
A.1h B.2h C.3h D.4h
A.5cd/m2,300cd/m2 B.10cd/m2,300cd/m2 C.15cd/m2,300cd/m2 D.50cd/m2,300cd/m2
A.蓄电池静止型不间断供电装置 B.柴油发电机不间断供电装置 C.蓄电池机械贮能电机型不间断供电装置 D.快速自启动的发电机组
A.200mm B.400mm C.600mm D.800mm
A.1.1倍 B.1.3倍 C.1.4倍 D.1.7倍
A.8% B.10% C.25% D.50%
A.室内泡沫消火栓的栓口方向宜向下或与设置泡沫消火栓的墙面成90° B.地上式泡沫消火栓要垂直安装,地下式泡沫消火栓要安装在消火栓井内的泡沫混合液管道上 C.地上式泡沫消火栓的大口径出液口要朝向消防车边,以便于消防车或其他移动式的消防设备及液口的安装 D.地下式消火栓顶部与井盖底面的距离不大于0.5mm,且不小于井盖半径
A.0.8 B.1.1 C.1.5 D.2
A.1.6m B.1.8m C.2.2m D.2.4m
A.1000m2 B.2000m2 C.2500m2 D.3000m2
A.2 B.3 C.4.5 D.4
A.1 B.2 C.3 D.4
A.集中控制型 B.分散控制型 C.蓄光型 D.电光源型
A.3 B.5 C.8 D.10
A.20 B.25 C.30 D.35
A.L>3000m,F>100m2 B.1000m<L≤3000m,50m2<F<100m2 C.500m<L≤1000m,30mm2<F<50m2 D.L≤500m,F<30mm2
A.0.5m,1m B.0.5m,2m C.1m,0.5m D.1m,2m
A.10min B.20min C.30min D.45min
A.4m,6m B.4.5m,6m C.4m,9m D.4.5m,9m
A.2.5m,5.0m B.3.0m,5.5m C.2.5m,5.5m D.4.0m,7.0m
A.炉:加热炉、裂解炉 B.器: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 C.泵:油泵、碱泵、水泵 D.机: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
A.5000m2 B.2500m2 C.1500m2 D.6000m2
A.120m3 B.30m3 C.18m3 D.80m3
A.碳氧化合物 B.碳氢化合物 C.碳水化合物 D.碳硫化合物
A.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 B.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 C.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 D.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1Ω
A.事故树分析 B.事件树分析 C.预先危险性分析 D.火灾风险指数法
A.消除火源 B.消除可燃物 C.安排专人看管 D.建筑保险
A.系统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A.风险管理方针 B.风险管理计划 C.风险管理过程 D.风险管理组织实施
A.风险管理 B.风险评估 C.风险预测 D.风险处理
A.Td=280℃ B.Td=325℃ C.Td=350℃ D.Td=365℃
A.焊接火 B.撞击 C.摩擦打火 D.烘烤
A.轻危险级 B.中危险级 C.严重危险级 D.仓库危险级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沸溢燃烧 D.蒸发燃烧
A.比液体易燃 B.燃速快 C.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比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 D.价键不饱和的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气体火灾危险性大
A.沥青 B.木炭 C.煤 D.塑料
A.蒸发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熏烟燃烧
A.当压力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体积成反比 B.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C.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压力成反比 D.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A.A类 B.D类 C.C类 D.F类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气体爆炸 D.固体爆炸
A.处于爆炸浓度上限 B.处于爆炸浓度下限 C.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 D.可燃物质的浓度远远超过化学计量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