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一类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 C.第三类危险源 D.第四类危险源
A.阻燃型电线电缆 B.普通电线电缆 C.耐火电线电缆 D.橡皮电线电缆
A.辐射 B.流通 C.蔓延 D.速率
A.1.0 B.1.5 C.2.0 D.3.0
A.60℃ B.70℃ C.120℃ D.180℃
A.1.10m B.1.20m C.1.30m D.1.50m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A.宜为B1级,且不应低于B2级 B.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1级 C.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3级 D.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2级
A.1.5m B.2m C.3m D.3.5m
A.12m×10m B.15m×8m C.15m×12m D.15m×18m
A.耐火等级 B.燃烧极限 C.耐火极限 D.耐火临界
A.甲级 B.乙级 C.丙级 D.丁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0.2~0.6MPa B、0.3~0.6MPa C、0.3~0.8MPa D、0.35~0.8MPa
A.A类或B类 B.B类 C.B类或C类 D.D类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A.低压 B.压力 C.高压 D.常压
A.消火栓 B.给水管道 C.消防车 D.供水设施
A.2m B.3m C.1.5m D.1m
A.6m B.9m C.10m D.12m
A.5 B.6 C.8 D.10
A.4 B.5 C.6 D.7
A.Ⅰ B.Ⅱ C.Ⅲ D.Ⅳ
A.按保护对象的规则外表面面积确定 B.分层敷设电缆的保护面积应按整体包容的最小规则形体的外表面面积确定 C.当保护对象的外表面面积不规则时,应按包容保护对象的最大规则形体的外表面面积确定 D.当水喷雾系统用于室内保护对象时,保护面积可按室内建筑面积或保护对象的外表面面积确定
A.水型消火栓 B.泡沫消火栓 C.干粉消火栓 D.二氧化碳消火栓
A.1 B.3 C.2 D.4
A.13 B.15 C.16 D.18
A.照明与动力合用一电源时,应有各自的分支回路,所有照明线路均应有短路保护装置 B.携带式照明灯具(俗称行灯)的供电电压不应超过24V C.36V以下和220V以上的电源插座应有明显区别,低压插头应无法插入较高电压的插座内 D.插座不宜和照明灯接在同一分支回路
A.两 B.三 C.四 D.五
A.防烟系统 B.排烟系统 C.防排烟系统 D.通风系统
A.3.0h B.3.5h C.4.0h D.5.0h
A.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为一类建筑 B.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为二类建筑 C.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为单、多层民用建筑 D.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为二类建筑
A.高压细水雾 B.自动喷水 C.洁净气体 D.预作用
A.11 B.12 C.13 D.14
A.可能产生阴燃或发生火灾不及时报警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场所,不宜选择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B.火灾时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宜选择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 C.无遮挡的大空间或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宜选择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 D.燃气站和燃气表房以及存储液化石油气罐的场所,宜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A.20m B.40m C.50m D.100m
A.1.2 B.1.35 C.1.8 D.2.2
A.灭火器不应设置在不易被发现和黑暗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B.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 C.灭火器的摆放应稳固,其铭牌应朝外 D.灭火器可以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
A.1 B.2 C.3 D.4
A.1500 B.2000 C.5000 D.7000
A.蒸发燃烧 B.均匀燃烧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A.未设适当的水平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 B.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 C.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 D.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A.15 B.30 C.45 D.60
A.受热膨胀性 B.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 C.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D.燃点低、易点燃
A.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B.甲、乙、丙类液体的仓库,宜布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C.乙炔站等遇水产生可燃气体容易发生火灾爆炸的企业,严禁布置在可能被水淹没的地方 D.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和可燃粉尘的车间、装置等,宜布置在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侧风向
A.防火墙中心距天窗端面的水平距离小于4m,且天窗端面为可燃性墙体时,应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设施 B.防火墙内可以设置排气道 C.建筑物内的防火墙不应设在转角处 D.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基础上或钢筋混凝土框架上
A.表面冷却 B.窒息 C.辐射热阻隔 D.化学抑制
A.居住区人数不超过500人且建筑物层数不超过两层的居住区 B.耐火等级为三级 C.建筑物体积大于3000m3 D.居住区人数1000人
A.顶棚装修材料 B.装饰件 C.隔断 D.装饰织物
A.200mm B.300mm C.400mm D.500mm
A.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B.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C.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D.雨淋系统
A.1.1倍 B.1.4倍 C.1.7倍 D.2.0倍
A.可改变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B.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 C.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物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物 D.可调整生产厂房的全部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提高部分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
A.30% B.50% C.80% D.100%
A.专业性 B.耐用性 C.节能 D.安全性
A.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设备、建(构)筑物宜布置在装置区的边缘 B.在一座厂房内有不同生产类别,因为安全需要隔开生产时,应用不开孔洞的防火墙隔开 C.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应布置在操作地点的下风侧 D.在多层建筑物内,设置有散发有害气体及粉尘的工艺设备时,应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物下层
A.半定量评估 B.定性评估 C.定量评估 D.现状评估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爆炸点
A.连续性 B.压力上升较缓慢 C.最小点火能量较低 D.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A.冷却 B.稀释 C.隔离 D.窒息
A.将在正常运行时会产生火花、电弧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布置在爆炸危险性大或有爆炸危险性的环境内 B.选用与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和范围相适应的防爆电气设备 C.设置防爆型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紧急断电装置 D.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
A.不应设置在电磁场干扰较强及其他可能影响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附近 B.消防控制室送、回风管的穿墙处应设防火阀 C.消防控制室内严禁有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穿过 D.单独建造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A.闪点 B.爆炸极限 C.化学活性 D.扩散性
A.水泥 B.纸板 C.宝丽板 D.塑料
A.2,11 B.3,11 C.2,12 D.3,12
A.引水式 B.堤坝式 C.混合式水电厂 D.坝后式
A.3 B.4 C.5 D.6
A.0.1 B.0.2 C.0.3 D.0.5
A.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B.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 C.应设置火灾报警装置 D.应设置与柴油发电机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
A.周围环境要求 B.考虑主导风向 C.地势条件要求 D.水利条件要求
A.可燃 B.不燃烧 C.难燃 D.易燃
A.发泡剂 B.灭火基料 C.润滑剂 D.防潮剂
A.可燃气体或液体受热膨胀而可能超过设计压力的设备 B.顶部最高操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的压力容器 C.顶部最高操作压力为0.1MPa的蒸馏塔 D.顶部最高操作压力大于等于0.03MPa的压力容器
A.开启站厅层送风机送风,使梯口形成1.5m/s的向下气流 B.位于站厅自动检票机门处于常开,同时打开位于非付费区和付费区之间所有栏栅门,使乘客无阻挡通道出入口疏散到地面 C.开启站台层送风机 D.确认本站火灾后,应通过显示或声信或人员管理等措施阻挡地面出入口处乘客不再进入车站
A.可不设直通室外的通气管 B.且只设通向室外的通气管即可 C.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使用闪点大于55℃的柴油时可不设 D.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应设置带阻火器的呼吸阀
A.耐火等级 B.微粒等级 C.燃烧落物 D.产烟特性
A.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电气火灾监控器和火灾光电警报器组成 B.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不能发出报警,但可提醒专业人员排除电气火灾隐患,实现电气火灾的早期预防,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因此具有很强的电气防火预警功能 C.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适用于一般不具有电气火灾危险场所,特别是变电站、石油石化、冶金等不能中断供电的重要供电场所的电气故障探测 D.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产生一定电气火灾隐患的条件下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专业人员排除电气火灾隐患,实现电气火灾的早期预防,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A.防火门监控器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外 B.未设置消防控制室时,应设置在没有人员值班的场所 C.防火门监控器的设置应符合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安装设置要求 D.电动开门器的手动控制按钮应设置在防火门内侧墙面上,距门不宜超过1m,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0.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