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影像中密度的不均匀性 B.检测器检测到光子数的不均匀性 C.水在图像上CT值的偏差 D.图像矩阵中像素值的标准偏差 E.各组织CT值的差异
A.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 B.几乎可检查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器官 C.可帮助制订放射治疗计划和放疗效果评价 D.可做人体能量代谢研究 E.可做各种定量计算工作
A.CT机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 B.X线束的扇形角达50°~90° C.只有球管围绕受检者做360°旋转 D.扫描速度可达1~5s E.具有一个电子束X线管
A.只有球管的旋转 B.平移加旋转 C.扫描机架是连续、单向的旋转 D.扫描机架先反向旋转、再正向旋转 E.扫描机架先正向旋转、再反向旋转
A.可做常规的穿刺引导 B.可以做囊肿等的抽吸 C.疼痛治疗(脊髓腔注射镇痛药物) D.吞咽功能和关节活动的动态观察 E.由于受呼吸运动影响,不适合胸、腹部部位的穿刺
A.CT透视是一种连续扫描成像的CT装置 B.扫描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滑环结构 C.球管电流的选择范围是200~300mA D.电压的选择范围是80~120kVp E.扫描野范围是18~40cm
A.螺旋扫描 B.活检穿刺 C.间隔扫描 D.高速扫描 E.非螺旋扫描
A.采用60°数据替代方法 B.采用90°数据替代方法 C.采用120°数据替代方法 D.采用180°数据替代方法 E.采用360°数据替代方法
A.被称为超高速CT扫描仪 B.用于像心脏这类动态器官的高分辨力成像 C.可消除运动器官的动态伪影 D.大容量的X线球管 E.可用于人体多脏器的检查
A.电子枪 B.机架 C.探测器 D.计算机系统 E.激光打印机
A.该装置能做运动器官(如心、肺)的成像 B.可将采集到的扫描数据做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重建 C.拥有多排非对称探测器 D.由14个X线球管半圆形地排列在跨度为1600的弧形支架上 E.图像的获取速度是10毫秒14幅图像
A.与常规血管造影相比,可减少大约50%的射线曝光量 B.可减少X线对比剂的用量 C.解剖结构测量的精确性达到95% D.一次扫描可多平面、多种方式观察解剖结构 E.时间分辨力高,可用于心、肺血管的动态显示和测量
A.体积较小 B.可移动 C.可采用单相交流电源 D.断电后还能利用机器自带的蓄电池继续扫描 E.应用原理同螺旋CT扫描机
A.移动式CT机 B.微型CT扫描仪 C.CT透视扫描仪 D.第一代CT机 E.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
A.用于心脏成像时,可比64层CT减少一半的扫描时间 B.可对血管和骨骼进行直接减影 C.可对肿瘤组织进行特征性识别 D.对人体的体液成分进行识别 E.双源CT的球管和探测器系统与电子束CT相同
A.三相连续式高压发生器 B.三相脉冲式高压发生器 C.高频发生器 D.单相连续式高压发生器 E.单相脉冲式高压发生器
A.X线管由电子阴极、阳极和真空管套组成 B.其基本结构与常规X线机的X线管相同 C.现在螺旋CT扫描机的X线管一般都采用大功率的 D.CT机的X线管都采用旋转阳极 E.旋转阳极X线管主要用于第三代、第四代CT机中
A.高压发生器 B.X线球管 C.冷却系统 D.探测器 E.滤过器
A.稳定性好 B.响应时间快 C.几何利用率高 D.适合做成多排的探测器阵列 E.无余辉
A.模数转换器是CT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B.模数转换器的作用是将来自探测器的输出信号放大,积分后多路混合变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 C.模数转换器的速度参数是指信号的采集速度,也就是数字化一个模拟信号的时间 D.模数转换器的速度参数与分辨力有关 E.模数转换器的精度参数是指信号采样的精确程度
A.根据结构形状,滑环可有两种类型:盘状滑环和筒状滑环 B.滑环导电刷通常有两种类型:金属导电刷和混合导电刷 C.滑环的传导方式可分为高压滑环和低压滑环 D.一般都采用高频发生器 E.高压滑环的X线发生器需装入扫描机架内
A.采集原始数据 B.进行图像重建等处理 C.进行独立存储工作 D.储存和通讯 E.反投影处理器
A.CR B.DR C.DSA D.CT E.MRI
根据Lambert Beer定律,衰减所得到的公式中,d为()
A.入射X线强度 B.通过物体后X线强度 C.线性衰减系数 D.X线所通过物质的厚度 E.常数
A.螺旋扫描 B.间隔扫描 C.序列扫描 D.持续扫描 E.定位扫描
A.X线的衰减系数 B.X线的光谱能量 C.人体组织的吸收系数 D.专用于CT的计量单位,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参考 E.是以水的吸收系数乘以一个常量
A.水的X线衰减系数为0 B.水的X线吸收系数为0 C.水的特定密度值 D.CT值的计算公式是以水的吸收作为参考值 E.水与人体密度最为接近
A.根据60keV时的电子能计算 B.根据73keV时的电子能计算 C.根据84keV时的电子能计算 D.根据120keV时的电子能计算 E.根据140keV时的电子能计算
A.能改变图像的灰度和对比度 B.能抑制或去除噪声和无用的信息 C.能增加图像的信息 D.窗宽增大,图像对比度降低 E.窗宽减小,图像对比度增高
A.80~120HU B.40~120HU C.0~80HU D.40~80HU E.80~40HU
A.体素是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 B.像素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 C.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 D.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大 E.目前常用的采集矩阵大小基本为512×512
A.重建是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机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 B.容积扫描重建可以改变层厚 C.重组包括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 D.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的数目越多,重组的效果就越好 E.重组是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A.非螺旋CT准直器宽度决定层厚的宽度 B.准直器宽度决定层厚的宽度 C.准直器宽度决定层距 D.准直器宽度即实际层厚 E.准直器宽度即有效层厚
A.螺距为1/2 B.螺距为1/2cm C.螺距为2 D.螺距为2cm E.螺距为1
A.X线球管和探测器阵列围绕人体旋转360°所用时间 B.X线球管和探测器阵列围绕人体旋转扫描一个层面所需的时间 C.从开始扫描、图像的重建一直到图像的显示所用时间 D.受检者进行一个部位CT检查所用时间 E.进行CT检查时球管连续工作的时间
A.层厚 B.层距 C.层间隔 D.重建增量 E.重建视野
A.扫描野或称有效视野,是扫描前设定的可扫描范围 B.单扫描野的CT机,在定位相扫描后、正式扫描前,扫描野还可再次设置 C.理论上重建视野只能大于扫描野 D.重建图像有效视野大小称为重建视野 E.扫描完成后重建视野的大小仍可改变
A.时间分辨力的主要含义是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 B.时间分辨力是影像设备的性能参数之一 C.时间分辨力在CT中表示了设备的动态扫描功能 D.时间分辨力的高低决定了CT机在临床应用的适应性和范围 E.时间分辨力提高时,空间分辨力也会相应提高
A.探测器的宽度 B.准直器的宽度 C.滤过器 D.X线束强度 E.X线束剂量
A.X线束强度不均 B.探测器的伪影 C.扫描过程中受检者运动 D.部分容积伪影 E.重建算法选择不当
A.X线束强度不均 B.探测器的伪影 C.扫描过程中受检者运动 D.周围间隙现象 E.重建算法选择不当
A.螺旋扫描方式 B.非螺旋扫描方式 C.容积扫描方式 D.非对称扫描方式 E.低剂量扫描方式
A.电源变压器的功率要求不能小于设备要求 B.电源电阻小于0.3Ω C.电源波动小于10% D.地线接地电阻小于5Ω E.接地干线铜质,线径小于16mm2
A.滑环传输 B.光电传输 C.射频传输 D.电容感应传输 E.红外传输
A.是指CT的空间分辨力 B.是指CT的密度分辨力 C.是指CT的时间分辨力 D.是指图像显示器和胶片分辨力 E.纵向分辨力
A.层厚螺距为1 B.层厚螺距为2 C.层厚螺距为4 D.层厚螺距为1mm E.层厚螺距为4mm
A.1% B.2% C.3% D.4% E.5%
A.观察出血量的多少 B.观察病灶有无缩小 C.观察有无早期并发症 D.观察穿刺平面是否标准 E.观察穿刺针眼是否闭合
A.椎间盘为连续扫描 B.椎间盘扫描线的确定从侧位定 C.椎间盘扫描线是相邻两椎体缘连续夹角的平分线 D.椎体与椎间盘兼扫时,应根据脊柱曲度分段确定 E.椎间盘扫描时,扫描线应与椎体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一致
A.准直器 B.陈列处理器 C.A/D转换器 D.D/A转换器 E.探测器
A.控制台 B.激光打印机 C.CT图像刻录机 D.独立诊断台 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A.三代 B.四代 C.五代 D.六代 E.七代
A.1967年 B.1971年 C.1974年 D.1976年 E.1979年
A.1Sv=10﹣1rem B.1Sv=10﹣2rem C.1Sv=10﹣3rem D.1Sv=10rem E.1Sv=102rem
A.12mSv/年 B.10mSv/年 C.8mSv/年 D.6mSv/年 E.5mSv/年
A.C·kg﹣1(库伦每千克) B.R(伦琴) C.居里 D.mR/h E.Gy(戈瑞)
A.前面遮挡 B.背面遮挡 C.环状包裹 D.左侧遮挡 E.右侧遮挡
A.电子数据 B.图像 C.声音 D.视频信号 E.医学图像及其信息
A.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B.增加X线剂量 C.扫描层厚增加 D.采用软组织算法 E.采用骨算法
A.层厚选择应根据扫描部位和病变大小决定 B.层厚是CT扫描技术选择的重要参数 C.层厚薄、噪声减小 D.层厚薄、病灶检测率高 E.层厚薄、空间分辨力高
A.滤波函数影响图像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B.适当地选择滤波函数可提高图像质量 C.观察不同组织的对比和诊断需选择不同的滤波函数 D.CT图像重建通过滤波函数的计算完成 E.滤波函数不可更改
A.CT检查比较安全不等于没有损伤 B.生物效应是造成X线对人体损伤的根本 C.随机和非随机效应均属于辐射生物效应 D.随机效应存在着剂量的阈值 E.重点防止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
A.辐射实践正当化 B.检查最优化 C.受检者指导水平 D.机房的固有防护 E.CT机的固有防护
A.关好铅防护门 B.让受检者穿好防护用品 C.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D.扫描中的最优化 E.受检者指导水平
A.12~25s B.30s C.50~60s D.60~70s E.180s
A.颅脑先天性疾病 B.细菌性脑炎 C.颅脑外伤 D.颅脑血管性病变 E.病毒性脑炎
A.1ml/s B.1.5~2.0ml/s C.2.0~3.0ml/s D.3.5~5.0ml/s E.5.0~8.0ml/s
A.窗宽70~100HU、窗位30~50HU B.显示病灶时,可重组冠状位、矢状位 C.病灶靠近颅骨时,需增加窗宽、窗位 D.病灶靠近颅骨时,需减小窗宽、窗位 E.怀疑颅底骨折时,需减小层厚、层距,重组颅底骨窗片
A.周围型肺癌 B.肺部弥漫性病变 C.胸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支气管扩张 E.肺囊性病变
A.健康检查 B.肺结核治疗后复查 C.肺部炎症治疗后复查 D.肺部弥漫性病变 E.纵隔肿瘤切除术后复查
A.管电压120kV B.管电流20mA C.管电流220mA D.螺距1.5 E.扫描野350mm×350mm
A.5~6s B.9~11s C.19~21s D.25s E.60s
A.室性期前收缩 B.冠状动脉先天变异 C.冠状动脉狭窄闭塞 D.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疗效评价 E.心内瓣膜形态及功能的评价
A.肺部 B.心脏冠状动脉 C.肝脏 D.胰腺 E.肾脏
A.冠状动脉狭窄 B.冠状动脉闭塞 C.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D.冠状动脉痉挛 E.心肌桥
A.冠状动脉病变 B.胸痛三联症 C.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D.冠状动脉痉挛 E.心肌桥
A.冠状动脉病变 B.胸痛三联症 C.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D.冠状动脉痉挛 E.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A.纵隔病变 B.食管病变 C.心包病变 D.肺动脉闭塞 E.冠状动脉病变
A.对比剂注射时间等于扫描时间 B.对比剂速率与心率呈正相关 C.采用薄层重叠50%重建 D.将患者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E.心率快,扫描慢
A.40HU B.90HU C.120HU D.160HU E.200HU
A.积分为0 B.积分在0~250 C.积分大于250 D.积分大于400 E.积分大于600
A.上界为气管隆突下1cm B.下界为心脏膈面下方 C.水平线为受检者腋中线 D.受检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 E.体轴中心线偏左侧
A.提高空间分辨力 B.提高密度分辨力 C.提高时间分辨力 D.提高纵向分辨力 E.患者较少的辐射剂量
A.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B.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C.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D.冠状动脉痉挛 E.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A.动脉瘤 B.动脉瘤术后疗效观察 C.主动脉夹层的有无 D.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鉴别 E.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疗效观察
A.20s B.30s C.45s D.60s E.70s
A.5mSv B.5Sv C.50mSv D.50Sv E.5mGy
A.1mmpb B.2mmpb C.3mmpb D.4mmpb E.5mmpb
A.1972年4月,亨斯菲尔德和安普鲁斯在北美放射年会上宣读了关于CT的第一篇论文,宣布了CT的诞生 B.CT的发明人是亨斯菲尔德教授 C.亨斯菲尔德于1972年获得McRobert奖 D.亨斯菲尔德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E.与亨斯菲尔德一起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是考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