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横断面扫描基线最常用的是听眉线 B.冠状位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垂直 C.观察脑组织结构取窗宽150~200HU、窗位35HU D.脑梗死应先做平扫然后增强 E.脑膜瘤只做平扫检查
A.听眶线 B.听眦线 C.听眉线 D.Reid线 E.冠状位
A.冠状层面扫描能较好显示大脑深部、大脑凸面 B.听眶线是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 C.听眦线是外耳孔中点与外眼眦的连线 D.听眉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 E.采用听眉线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
A.横断平扫 B.冠状位平扫 C.平扫加增强 D.直接增强 E.CTA
A.标志醒目,定位准确 B.通过3个颅凹的最低处 C.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 D.扫描范围不理想 E.幕上显示基底节好,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
A.听眦线 B.听眉线 C.听眶线 D.听眉下线 E.听眶下线
A.1mm、1mm B.2mm、2mm C.3mm、3mm D.5mm、5mm E.10mm、10mm
A.60HU、20HU B.150HU、25HU C.400HU、35HU D.80~100HU、35HU E.1000~1500HU、350HU
A.150~350HU、20~35HU B.1000~1500HU、250~350HU C.1000~2000HU、-500HU D.500~1000HU、200~400HU E.3000~4000HU、250~350HU
A.只做横断平扫 B.只做脑部CTA C.先做平扫后增强 D.直接增强 E.横断平扫加冠状扫描
A.前后位 B.后前位 C.侧位 D.左前斜 E.右前斜
A.颈4~7 B.颈4~胸1 C.颈5~甲状腺下极 D.颈3~7 E.颈5~7
A.1mm、1mm B.1mm、2mm C.2mm、1mm D.2mm、2mm E.5mm、5mm
A.1mm、1mm B.2mm、2mm C.5mm、5mm D.8mm、8mm E.10mm、10mm
A.10~30HU、300~500HU B.30~60HU、300~500HU C.30~60HU、300~400HU D.100~150HU、300~400HU E.200~300HU、3000~4000HU
A.100~200HU、2000~3000HU B.100~200HU、3000~4000HU C.200~300HU、2000~3000HU D.200~300HU、3000~4000HU E.200~300HU、3000~5000HU
A.横断面 B.矢状面 C.冠状面 D.切线面 E.水平面
A.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B.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C.尽可能缩小扫描野,降低扫描剂量 D.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线防护和泄露等情况 E.扫描区以外部位无需遮盖防护
A.-100~-300HU、1500~2000HU B.-450~-600HU、1500~2000HU C.-600~-800HU、1000~2000HU D.-800~-1000HU、1500~2000HU E.30~50HU、250~350HU
A.15~30HU、150~250HU B.30~50HU、250~350HU C.50~100HLT、250~300HU D.100~120HU、250~350HU E.250~350HU、1000~1500HU
A.平静呼吸 B.用力呼吸 C.深吸气后屏气 D.深呼气后屏气 E.平静呼吸时屏气
A.1mm、1mm B.3mm、3mm C.5mm、5mm D.8mm、8mm E.10mm、10mm
A.平静呼吸 B.屏气 C.深呼气 D.深吸气 E.呼吸状态无要求
A.500~800ml B.1000~1500ml C.1500~2000ml D.2000~2500ml E.多少都可以
A.耻骨联合下缘至髂骨嵴水平 B.耻骨联合上缘至髂骨嵴水平 C.耻骨联合下缘至膀胱底水平 D.耻骨联合上缘至膀胱顶水平 E.耻骨联合下缘至膀胱顶水平
A.椎管冠状径 B.椎管矢状径 C.椎体前后径 D.相邻椎体间隙 E.两侧椎间孔最大径
A.30~80HU B.30~100HU C.50~100HU D.50~120HU E.100~120HU
A.颈椎 B.胸椎 C.胸腰段 D.腰椎 E.骶尾椎
A.50~100ml B.50~150ml C.100~150ml D.100~200ml E.150~200ml
A.10~12s B.12~25s C.20~30s D.60-70s E.不延迟,立即扫描
A.30~60min B.15~60min C.20~30min D.10~30min E.5~15min
A.脑肿瘤 B.急性期脑出血 C.脑脓肿 D.早期脑梗死 E.脑血管畸形
A.50~100ml B.100~150ml C.150~200ml D.70~150ml E.70~100ml
A.50次/min左右 B.60次/min左右 C.70次/min左右 D.80次/min左右 E.90次/min左右
A.12h内不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B.4h内不宜吃固体食物 C.不鼓励饮水 D.不做任何运动 E.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
A.气管隆突上2cm B.气管隆突上1cm C.气管隆突处 D.气管隆突下1cm E.气管隆突下2cm
A.慢性胰腺炎 B.胰腺癌 C.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 D.急性胰腺炎 E.胰腺良性肿瘤
A.1天 B.3天 C.5天 D.7天 E.10天
A.腹股沟 B.耻骨联合 C.耻骨联合上3cm D.耻骨联合下3cm E.腹股沟上3cm
A.2倍 B.4倍 C.5倍 D.6倍 E.8倍
A.射线束的宽度 B.滤波函数 C.光通量 D.扫描层厚 E.重建矩阵和显示矩阵
A.CT检查为窄束X线,而普通X线检查为宽束X线 B.CT检查射线能量高,比普通X线线质硬,穿透力强,被人体吸收少 C.CT检查X线的利用率较普通X线检查高 D.CT机X线管的滤过比普通X线管高 E.CT检查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较普通X线检查者少
A.肺间质纤维化 B.肺气肿 C.矽肺 D.大叶性肺炎 E.支气管扩张
A.对比剂用量为100~120ml B.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2~25s C.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55~60s D.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min E.延迟时间不必要超过5min
A.10min内 B.10~30min C.30~60min D.4~6h E.12~14h
A.10~30min B.30~60min C.4~6h D.12~14h E.16~24h
A.1mm以下 B.1~2mm C.2~3mm D.3~5mm E.5~7mm
A.射线束宽度影响空间分辨力 B.射线束宽度大小受焦点大小影响 C.探测器的孔径大小与有效射线束宽度相关 D.射线束越窄,空间分辨力越低 E.射线束宽度与焦点.物体和物体.探测器距离有关
A.曝光时间 B.mA C.kVp D.重建算法 E.扫描物体的厚度、密度和原子序数
A.球管电压 B.毫安秒 C.物体大小 D.扫描层厚 E.滤波函数
A.X线剂量 B.X线的光谱特性 C.被扫描物体的穿透性 D.扫描层厚 E.扫描床的大小
A.影像设备单位时间内采集图像的帧数 B.影像设备扫描一层的时间 C.机架旋转一圈的时间 D.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的比值 E.计算机的阵列处理器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图像所需的时间
A.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度分辨力 B.是在低对比度下分辨物体微小差别的能力 C.密度分辨力与测量时所采用的剂量大小无关 D.密度分辨力受扫描层厚、像素噪声、重建算法、光子数量、物体大小等影响 E.像素噪声是密度分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A.焦点尺寸 B.探测器孔径 C.一次投影射线束通过的路径 D.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和焦外辐射至探测器距离的比值 E.滑环结构
A.使受检者更舒适 B.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减小 C.使受检者腰部垫高 D.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增大 E.使受检者减轻疼痛
A.须垫专用腿垫 B.受检者不用憋尿使膀胱充盈 C.应在扫描前90min口服1%~1.5%阳性对比剂 D.口服1000ml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E.检查前5h口服1%~1.5%阳性对比剂1500ml,每隔1h口服300ml
A.增强扫描 B.常规扫描 C.高分辨力扫描模式 D.多期扫描 E.动态扫描
A.CT检查的正当化 B.让陪护远离机架或离开扫描室 C.尽可能扩大扫描野,降低扫描剂量 D.定期检测扫描室以防射线泄漏 E.对受检者必要的遮盖防护
A.头部CTA B.胸主动脉CTA C.心脏冠状动脉CTA D.结肠CTVE E.肾、输尿管、膀胱CTU
A.第1胸椎平面 B.第2胸椎平面 C.第3胸椎平面 D.第4胸椎平面 E.第5胸椎平面
A.应在扫描前90min口服1%~1.5%阳性对比剂 B.口服1000ml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C.检查前5h口服1%~5%阳性对比剂1500ml,每隔1h口服300ml D.检查前30min第一次口服1%~1.5%阳性对比剂300~500ml,检查前即刻再口服200~300ml E.怀疑阻塞性黄疸患者,对比剂浓度应加大
A.甲状软骨上缘至第6颈椎下缘 B.甲状软骨上缘至甲状软骨下缘 C.甲状软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D.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E.第1~6颈椎
A.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B.原始扫描数据通过阵列处理器采用特定的算法得到的图像 C.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 D.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 E.图像的层厚越薄、图像数量越多,重组效果越好
A.为窄束射线 B.能量高、质硬,穿透力强 C.滤过要求高 D.接受元器件转换率高 E.毫安秒高
A.为窄束X线,辐射大、散射大 B.为宽束X线,辐射小、散射小 C.能量高、质硬、穿透力强、吸收少 D.能量高、质硬、穿透力强、吸收大 E.是一种较复杂的多能谱射线
A.JPG B.TXT C.DICOM D.ZIP E.TIF
A.密度分辨力高 B.可做定量分析 C.可利用计算机做各种图像处理 D.可显示脏器的功能和生化方面情况 E.真正的横断面图像
A.CT只能做横断扫描 B.几乎不能显示脏器的功能和生化方面情况 C.不能利用计算机做各种图像处理 D.CTA的图像质量仍不能超越常规血管造影 E.极限空间分辨力仍未超过常规X线检查
A.稳定性差 B.响应时间慢 C.有余辉产生 D.一致性差 E.吸收效率较低
A.中央处理器 B.阵列处理器 C.反投影处理器 D.输入/输出设备 E.储存设备和通讯硬件
A.窗宽增大,图像对比度减低 B.窗位一般根据不同组织器官进行相应调节,不影响图像亮度 C.组织差别较大的部位用宽窗宽 D.组织对比度较小的部位用窄窗宽 E.窗位的设定应取所需观察部位的平均值
A.肌内注射地西泮(安定) B.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 C.口服地西泮(安定) D.口服水合氯醛 E.肌内注射水合氯醛
A.CT区分相邻最小物体的能力 B.通常以线对数或mm数来表示 C.包括平面分辨力和纵向分辨力 D.图像重建算法是一重要影响因素 E.与X线剂量大小有关
A.空间分辨力与螺距无关 B.不同重建方法得到的图像空间分辨力不同 C.空间分辨力与成像矩阵大小无关 D.空间分辨力与探测器数目成反比 E.空间分辨力与所扫物体密度有关
A.毫安从150mA加到350mA B.成像矩阵从256×256增加到512×512 C.重建层厚从5mm增加到10mm D.扫描时间从1s增加至2s E.增加千伏至140kV
A.增加扫描次数 B.缩短扫描时间 C.加大螺距 D.去除受检者身体上的高密度异物 E.减小层厚
A.对比剂的剂量 B.待检物体厚度 C.待检物体密度 D.像素噪声 E.扫描参数
A.环状伪影:探测器通道故障 B.放射状伪影:高密度物质或金属异物所致 C.阴影状伪影: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D.假皮层伪影:射线束硬化所致 E.直线状伪影:CT采样频率较低所致
A.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低 B.层厚越薄,密度分辨力越低 C.层厚越厚,空间分辨力越高 D.层厚越厚,密度分辨力越低 E.层厚越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越低
A.光通量增加,层厚增加,密度分辨力增加 B.光通量增加,层厚增加,密度分辨力减小 C.层厚增加,软组织重建算法,密度分辨力减小 D.层厚增加,高分辨力重建算法,密度分辨力增加 E.光通量、层厚不变,高分辨力重建算法,密度分辨力增加
A.使用直径20cm的水模 B.每天测试 C.标准水的CT值接近0HU D.测试兴趣区大小为5cm2 E.正常值:水的CT值波动范围≤3HU
A.使用直径30cm的水模 B.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分别改变毫安秒和层厚 C.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分别改变千伏和层厚 D.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只改变层厚 E.在水模中心处测量CT值,兴趣区大小为5cm2
A.使用低对比度分辨力体模 B.不可使用分辨力测试线对板 C.采用头颅标准扫描,分辨力应在1mm内 D.采用高分辨力模式扫描时,分辨力应在0.5mm以内 E.球管的使用不会影响扫描机的高对比度分辨力
A.使用低对比度分辨力体模 B.可使用薄模水模代替 C.每个月测试1次 D.每次测试扫描条件不要变化 E.正常参考值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