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傅立叶变换就是将信号强度变换成时间函数的方法 B.傅立叶变换就是将频率函数变换成时间函数的方法 C.傅立叶变换就是时间函数变换成信号强度的方法 D.傅立叶变换就是将时间函数变换成频率函数的方法 E.傅立叶变换就是将信号强度变换成频率函数的方法
A.T1WI表现为较低信号 B.T2WI表现为低信号 C.STIR表现为低信号 D.STIR表现为较高信号 E.STIR表现为高信号
A.出血发生12h内 B.出血发生24h内 C.出血发生1~3d D.出血发生4~7d E.出血发生8~14d
A.T1WI B.T2WI C.STIR D.DWI E.DTI
A.X线 B.CT C.MR D.核医学 E.超声检查
A.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行MRI检查 B.有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的患者不能行MRI检查 C.有金属假肢、金属关节的患者不能行MRI检查 D.体内置有胰岛素泵或神经刺激器的患者不能行MRI检查 E.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
A.0.05mmol/kg B.0.1mmol/kg C.0.15mmol/kg D.0.2mmol/kg E.0.25mmol/kg
A.横轴位 B.矢状位 C.冠状位 D.斜矢状位 E.斜冠状位
A.两眼连线的中点 B.两外耳孔连线的中点 C.两耳连线的中点 D.眼眶下缘之中点 E.口唇中心
A.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线向前下倾斜15° B.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线向后下倾斜15° C.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线向前上倾斜15° D.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线向后上倾斜15° E.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线不倾斜
A.C3椎体上缘~T1椎体下缘 B.C3椎体下缘~T1椎体上缘 C.C3椎体上缘~T2椎体下缘 D.C4椎体上缘~T2椎体下缘 E.C4椎体上缘~T2椎体上缘
A.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安装红色电极 B.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安装绿色电极 C.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安装白色电极 D.左锁骨中线第7肋间隙安装黑色电极 E.左锁骨中线第7肋间隙安装红色电极
A.二尖瓣到右心室的连线 B.二尖瓣到左心室心尖的连线 C.三尖瓣到右心室的连线 D.三尖瓣到左心室心尖的连线 E.室间隔
A.平行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 B.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 C.心脏短轴位 D.主动脉弓位 E.心脏横轴位
A.Ⅰ型为增长型,多为恶性病灶 B.Ⅱ型为平台型,多为良性病灶 C.Ⅲ型为下降型,多为可疑病灶 D.Ⅱ型为增长型,多为恶性病灶 E.Ⅰ型为增长型,多为良性病灶
A.冠状位T2WI、T1WI,矢状位T2WI B.冠状位T2WI、T1WI,横轴位T1WI C.横轴位T2WI、T1WI,矢状位T1WI D.横轴位T2WI、T1WI,冠状位T2WI E.矢状位T2WI、T1WI,横轴位T2WI
A.FSE T2WI B.2D GRE T1WI C.SE T1WI D.3D LAVA E.STIR T2WI
A.600s/mm2 B.800s/mm2 C.1000s/mm2 D.1500s/mm2 E.3000s/mm2
A.2h B.4h C.6h D.8h E.10h
A.T2抑制脂肪序列 B.3D LAVA序列 C.同相/反相FSPCR序列 D.3D SPGR序列 E.扰相位GRET1WI序列
A.MRA B.MRV C.MRU D.MRS E.MRCP
A.MRCP为无创检查,而ERCP为有创检查 B.对碘剂过敏者可做ERCP C.胆道感染者选择MRCP D.ERCP能达到治疗目的 E.MRCP不需注射对比剂
A.T1WI B.T2WI C.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 D.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 E.FLAIR
A.需做横轴位T1WI、T2WI扫描 B.冠状位T2WI扫描 C.冠状位定位线垂直于骶骨长轴 D.横轴位定位线垂直于骶骨长轴 E.T2WI加脂肪抑制技术
A.肺 B.纵隔 C.心脏 D.大血管 E.胸壁
A.前列腺扫横轴位T2WI加脂肪抑制可增加病灶检出率 B.前列腺扫横轴位T2WI加脂肪抑制对前列腺包膜显示好 C.冠状位T2WI显示前列腺尖部和底部的病灶好 D.一般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中首选冠状位T2WI加脂肪抑制 E.矢状位T2WI显示前列腺尖部和底部的病灶好
A.矢状位垂直于髁间窝底水平线 B.矢状位垂直于内、外髁后缘的连线 C.冠状位平行于髁间窝底水平线 D.冠状位平行于内、外髁后缘的连线 E.冠状位垂直于内、外髁后缘的连线
A.0.3T以上 B.0.5T以上 C.1.0T以上 D.1.5T以上 E.3.0T
A.15s B.18s C.20s D.25s E.30s
A.血流形式 B.血流的方向 C.血流的速度 D.血管的长度 E.脉冲序列及其参数
A.血液密度 B.血管直径 C.血管长度 D.血流平均速度 E.血液黏滞度
A.长TR、长TE所形成的图像 B.长TR、短TE所形成的图像 C.短TR、长TE所形成的图像 D.短TR、短TE所形成的图像 E.与TR、TE长短无关
A.IR B.GRE C.SE D.FSF E.EPI
A.IR B.GRE C.SE D.FSE E.EPI
A.成像范围大,采集时间短 B.采用较短的TR和较大的反转角,因此背景组织抑制好 C.单层采集层面内血流的饱和现象较轻,有利于静脉慢血流显示 D.空间分辨力相对较高,后处理重建的效果较三维成像好 E.扫描速度较快
A.空间分辨力更高 B.静脉慢血流显示好 C.流动失相位较轻 D.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 E.后处理重建的图像质量较好
A.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的简称 B.是一种以IR序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脉冲序列 C.该序列采用长TI和长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2WI D.是IR序列和EPI结合的组合序列 E.是一种水抑制的成像方法
A.短TI反转恢复脉冲序列 B.是IR脉冲序列的一个类型 C.STIR会减低运动伪影 D.是在T1WI中抑制脂肪的短T1高信号 E.可以很好地抑制水的信号
A.是EPI和自旋回波序列结合 B.把自旋回波填充在K空间中心,把EPI回波链填充在空间其他区域 C.该序列反映组织的水分子扩散特性 D.图像的清晰度高 E.早期主要用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A.化学位移伪影 B.卷褶伪影 C.截断伪影 D.交叉对称信号伪影 E.磁敏感性伪影
A.SE B.IR C.GRE D.FSE E.EPI
A.增加扫描层数 B.增加射频的带宽和梯度场强的坡度 C.增加层间距 D.加大扫描野 E.进行匀场
A.被检组织的特性 B.体素大小 C.窗口技术的调解 D.扫描参数 E.射频线圈
A.0K B.4.2K C.9.3K D.10K E.77K
A.急性脑梗死 B.胆脂瘤 C.脑脓肿 D.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E.以上均是
A.分为自由水和蛋白结合水 B.自由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C.蛋白结合水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D.在FLAIR序列中,自由水呈低信号 E.在FLAIR序列中,自由水呈高信号
A.DWI呈高信号 B.局部脑萎缩 C.脑软化灶形成 D.增强扫描脑回样强化 E.长T1、长T2信号
A.等信号 B.T2呈低信号 C.含铁血黄素形成 D.T1呈高信号 E.T1和T2加权均为高信号
A.体位设计时,应尽量将患侧贴近床面,并置于床中心 B.横轴位的定位范围应上自肩锁关节,下至肱骨外髁颈下缘 C.斜冠状位的定位应以轴位像为基础,定位线垂直于关节盂 D.肩关节的呼吸运动伪影比较重,可以通过屏气扫描得以改善 E.斜矢状位的定位应以轴位像为基础,定位线平行于关节盂
A.是补偿射频线圈的强度,使磁场更均匀 B.是补偿主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使磁场更均匀 C.是补偿梯度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使磁场更均匀 D.是补偿相位编码梯度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使磁场更均匀 E.是补偿频率编码梯度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使磁场更均匀
A.进行匀场 B.加大观察野 C.薄层扫描 D.改变相位和频率编码方向 E.增加平均次数
A.进行匀场 B.加大观察野 C.增加矩阵 D.薄层扫描 E.改变相位和频率编码方向
A.薄层扫描 B.加大观察野 C.增加矩阵 D.改变相位和频率编码方向 E.进行匀场
A.射频线圈的类型影响SNR,尽量选择合适的表面线圈以提高SNR B.检查部位与线圈间的距离越大,SNR越低 C.表面线圈距离检查部位近,能最大限度地接收MRI信号,所以其SNR高 D.线圈的形状、大小、敏感性均能影响SNR E.体线圈的SNR最低,因为它包含的组织体积大,产生的噪声量小
A.SE序列使用90°脉冲,GRE序列使用小角度脉冲 B.SE序列使纵向磁化均转变为横向磁化,GRE序列使部分纵向磁化转变为横向磁化 C.SE序列使用180°射频脉冲使相位重叠,GRE序列使用梯度翻转产生相位重聚 D.SE序列成像速度较GRE序列成像速度更快 E.SE序列较GRE信号更高,SNR更高
A.磁场的均匀度越高,图像的质量越好 B.磁场的均匀度越高,成像速度越快 C.磁共振频谱或脂肪抑制之前必须对主磁场进行匀场 D.越远离磁场中心,磁场的均匀度越差 E.磁场均匀度是质量控制的评价因素
A.在一定范围内,SNR越高越好 B.SNR高的图像清晰,轮廓鲜明 C.当运动伪影被抑制后,MRI系统场强越高,产生的SNR越高 D.质子密度高的组织,SNR低 E.体素越大,SNR越高
A.射频脉冲为一宽带脉冲 B.具有精确的时相及复杂准确的波形 C.射频脉冲的大小决定回波时间的长短 D.射频脉冲使磁化的质子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E.其频带范围在Larmor频率上下波动
A.磁共振场强 B.射频脉冲的强度 C.TI D.TE E.TR
A.质子密度加权像采用较长TR和较短TE B.质子密度反映组织中的质子含量多少 C.质子密度高的组织不一定重量大 D.质子密度高的组织在MRI上一般为低信号的黑影 E.骨组织和空气质子密度很低
A.发射器 B.功率放大器 C.发射线圈 D.梯度线圈 E.接收线圈
A.运动方向 B.运动频率 C.运动幅度 D.重复时间 E.激励次数
A.磁场强度 B.磁场均匀度 C.梯度磁场切换率 D.表面线圈 E.射频脉冲
A.血流速度 B.TR、TE参数 C.血管管径 D.血管搏动 E.血液黏滞度
A.呼吸门控 B.匀场 C.血流补偿技术 D.预饱和技术 E.增加FOV
A.垂体微腺瘤早期增强幅度低,正常垂体增强明显 B.垂体微腺瘤早期增强明显,正常垂体增强不明显 C.垂体微腺瘤及正常垂体早期增强均明显 D.垂体微腺瘤及正常垂体早期增强均不明显 E.因有血脑屏障阻挡,垂体微腺瘤及正常垂体均不增强
A.垂直于视神经 B.平行于视神经 C.平行于大脑正中矢状面 D.垂直于鞍底 E.平行于前颅凹底
A.T2WI序列 B.T1WI序列 C.T2脂肪抑制序列 D.T1FLAIR E.T2FLAIR
A.T1WI呈高信号 B.T1WI呈低信号 C.T2WI呈高信号 D.T2FLAIR呈高信号 E.T1脂肪抑制像呈低信号
A.重T1WI序列 B.轻T1WI序列 C.轻T2WI序列 D.重T2WI序列 E.质子加权成像序列
A.血流的形式 B.血流速度 C.血流方向 D.血氧浓度 E.脉冲序列
A.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扫描层面的血流出现流空现象 B.扫描层面内质子群位置移动造成的信号衰减 C.层流流速差别造成的失相位 D.层流引起分子旋转造成的失相位 E.流入性增强效应
A.长T1、长T2 B.长T1、短T2 C.短T1、短T2 D.短T1、长T2 E.T1、T2可长可短
A.静止组织的质子群未出现饱和现象 B.静止组织质子群产生足够大的宏观磁化矢量 C.充分弛豫的血液流出扫描层面 D.充分弛豫的血液流入扫描层面 E.充分弛豫的血液尚未流入扫描层面
A.T1WI为高信号 B.T2WI为高信号 C.T2WI为低信号 D.T1WI、T2WI均为低信号 E.T1WI为低信号
A.加速血液流速,形成流空效应 B.降低血液流速,形成流入性增强效应 C.缩短血液的T1弛豫时间,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D.增加血液的T1弛豫时间,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E.增加血液的T2弛豫时间,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A.T1值明显延长 B.T1值明显缩短 C.T2值明显缩短 D.T2值明显延长 E.T*2值明显缩短
A.预饱和技术 B.脂肪抑制技术 C.流入性增强效应 D.相位对比技术 E.流空效应
A.轴位 B.冠状位 C.斜冠状位 D.矢状位 E.钭矢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