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 B.运动频率高于Lamor共振频率的水分子 C.FLAIR像上呈低信号 D.T1WI上呈高信号 E.T2WI上呈低信号
A.射频电磁波 B.磁场 C.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 D.感应线圈和模数转换 E.数模转换
A.物理 B.天文学 C.生物化学 D.医学 E.化学
A.1971年Damadian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NMR信号可检测疾病"的论文 B.1971年Damadian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癌组织中氢的T1、T2时间延长"的论文 C.1979年全身MRI研制成功 D.1978年第一台头部MRI投入使用 E.1973年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MR模拟成像
A.成像慢 B.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 C.对钙化不敏感 D.禁忌证多 E.易产生伪影
A.鉴别病变中是否含有出血成分 B.鉴别病变中是否含有钙化成分 C.鉴别病变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 D.鉴别病变中是否含有纤维化成分 E.鉴别病变中是否含有出血坏死成分
A.质子和中子 B.中子和电子 C.电子和氢质子 D.超微子 E.质子和电子
A.在SET1WI上,肾皮质信号高于肾髓质信号 B.在SET2WI上,肾髓质信号高于肾皮质信号 C.肾盂内的尿液呈长T1、长T2信号 D.肾周的化学位移伪影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 E.呼吸运动伪影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
A.有方向性的矢量 B.是磁性强度的反应 C.角动量大,磁性强 D.如果质子和中子相等,自旋运动快速均匀分布,总角动量保持为1 E.如果质子和中子相等,自旋运动快速均匀分布,总角动量保持为零
A.垂直 B.平行 C.交叉 D.相反 E.无关
A.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水 B.屏气较好的受检者可以选用2D的HASTE序列 C.自由呼吸较均匀的受检者可以选用3D的HASTE序列 D.无需加抑脂技术 E.无需注入对比剂
A.所有质子的角动量方向都与B一致 B.磁矩方向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 C.磁矩是一个动态形成过程 D.磁矩在磁场中随质子进动的不同而变化 E.磁矩受到破坏后,恢复也要考虑到时间的问题
A.轴位 B.冠状位 C.斜冠状位 D.矢状位 E.斜矢状位
A.共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 B.物体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将会有自身运动频率 C.外力作用在某一物体,只要一次作用就能共振 D.有固定频率的外力反复作用,若频率与物体自身运动频率相同,将不断吸收外力,转变为自身运动量 E.随时间积累,虽然外力可能非常小,但是能量却不断地被吸收,最终导致物体的颠覆,形成共振
A.质子在一定磁场强度下,自旋磁矩以Lamor频率做旋进运动 B.进动频率与磁场强度无关 C.进动是磁场中磁矩矢量的旋进运动 D.当B1频率与Lamor频率一致,方向与B0方向垂直时,进动的磁矩将吸收能量,改变旋进角度(增大),旋进方向将偏离B0方向 E.B1强度越大,进动角度改变越快,但频率不变
A.原子核在外加RF(B1)作用下产生共振 B.共振吸收能量,磁矩旋进角度变大 C.共振吸收能量,偏离B0轴的角度变小 D.原子核发生共振达到稳定高能态后,从外加B1消失开始到恢复至发生磁共振前的平衡状态为止,整个变化过程叫弛豫过程 E.弛豫过程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磁矩的能量状态随时间延长而改变
A.超声检查 B.彩色多普勒 C.X线检查 D.CT检查 E.MR检查
A.横向弛豫是一个从最大值恢复到零状态的过程 B.在RF作用下,横向磁矩发生了偏离,与中心轴有夹角 C.XY平面上出现了分磁矩Mxy D.当B1终止后,XY平面上的分磁矩(Mxy)将逐渐减少,直至恢复到RF作用前的零状态 E.将横向磁矩减少到最大值37%时所需要的时间定为一个单位T2时间,称T2值
A.MRI信号是MRI设备中使用接收线圈探测到的电磁波 B.电磁波具有一定的相位、频率和强度 C.根据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强度的特征,结合时间的先后次序,可以进行计算空间定位处理和信号强度数字化计算及表达 D.MRI反映不同组织的亮暗特征 E.各种形态特征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特点
A.MRI过程中,每个组织都将经过磁共振物理现象的全过程 B.组织经过B1激发后,吸收能量,磁矩发生偏离B轴的改变 C.XY平面上出现了磁矩处于低能态 D.B1终止后,XY平面上的磁矩将很快消失,恢复至激发前的零状态 E.B1激发而吸收的能量将通过发射与激发RF频率相同的电磁波来实现能量释放
A.接收信号线圈与发射线圈可以是同一线圈 B.也可以是方向相同的两个线圈 C.线圈平面与主磁场B0垂直 D.工作频率需要尽量接近Lamor频率 E.线圈发射RF对组织进行激励,在停止发射RF脉冲后接收MR信号
A.弛豫过程中Mxy幅度按指数方式不断衰减 B.感应电流随时间周期性不断衰减形成振荡电流 C.因为是自由进动感应产生的,称为自由感应衰减 D.90°RF脉冲后,受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 E.FID信号瞬间幅度与时间无对应的关系
A.在磁共振过程中受射频激励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与主磁场B0垂直 B.横向磁化矢量围绕主磁场B0方向旋进 C.横向磁化矢量Mxy变化使位于被检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D.感应电流大小与横向磁化矢量成反比 E.感应电流大小与横向磁化矢量成正比
A.组织本身的质子密度 B.T1值、T2值 C.运动状态 D.磁敏感性 E.ADC值(表观扩散系数)
A.MR空间定位主要由梯度磁场完成 B.梯度磁场变化确定位置时,不需要受检者移动 C.提高梯度场性能,可提高图像分辨能力和信噪比 D.梯度磁场大可做更薄的层厚,提高空间分辨力,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E.梯度磁场的梯度爬升越快,越不利于RF频率切换
A.是MR信号的定位空间 B.按相位和频率两种坐标组成的虚拟空间位置 C.计算机根据相位和频率的不同而给予的暂时识别定位 D.K空间中,相位编码是上下、左右对称的 E.K空间从负值最大逐渐变化到正值的最大,中心部位处于中心点的零位
A.盆腔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小,故扫描时可以不加呼吸门控 B.冠状位扫描时,要加抑制脂肪技术 C.观察前列腺包膜的情况,应做不加抑脂技术的轴位T2加权像 D.DWI和MRS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E.疑有精囊炎时,应加做矢状位T2扫描
A.脉冲序列的一个周期所需时间 B.从第1个RF激发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样脉冲出现所经历的时间 C.单次激发序列中,TR无穷小 D.TR延长,信噪比提高 E.TR短,T1权重增加
A.从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之间的间隔时间 B.多回波序列中,激发RF脉冲至第一个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称为TE1 C.回波时间与信号强度呈正相关 D.TE延长,信噪比降低 E.TE延长,T2权重增加
A.RF激发下,质子磁化矢量方向发生偏转的角度 B.由RF能量决定 C.常用90°和180°两种 D.相应射频脉冲分别被称为90°和180°脉冲 E.快速成像序列,采用大角度激发,翻转角大于90°
A.是目前磁共振成像最基本的脉冲序列 B.采用90°激发脉冲和180°复相脉冲进行成像 C.先发射90°激发脉冲,Z轴上横向磁化矢量被翻转到XY平面上 D.在第1个90°脉冲后,间隔TE/2时间再发射1个180°RF E.使XY平面上磁矩翻转180°,产生重聚焦作用,此后经TE/2时间间隔采集回波信号
A.IR成像参数包括TI、TE、TR B.TI是IR序列图像对比的主要决定因素 C.TR足够长,容许下一个脉冲序列重复之前,使Mz主要部分得以恢复 D.传统IR序列一直采用长TR、短TE来产生T1WI E.IR序列主要用来产生T2WI和PDWI
A.以IR序列为基础发展的脉冲序列 B.采用长TI和长TE C.产生液体信号为0的T2WI D.是一种水抑制方法 E.选择较短的TI时间,可使TI较长的游离水达到选择性抑制作用
A.是目前快速扫描序列中最成熟的方法 B.可缩短扫描时间 C.图像空间分辨力无明显下降 D.SNR无明显下降 E.使用大于90°的射频脉冲激发
关于GRET*2WI,错误的是()
A.激发角度为10°~30° B.TR200~500ms C.组织的T*2弛豫明显快于T2弛豫 D.得到适当的T*2权重 E.TE相对较长,一般为15~40ms
A.脂肪组织的T1值非常长 B.IR一般用短TI(≤300ms)值抑制脂肪信号 C.STIR脉冲序列是短TI的IR脉冲序列类型 D.主要用途为抑制脂肪信号 E.STIR序列也会降低运动伪影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E.德国
A.21.29MHz B.31MHz C.42MHz D.48.87MHz E.63.87MHz
A.信号强度低 B.空间分辨力差 C.视野受限 D.磁敏感性伪影明显 E.采集速度快
A.可提供鉴别诊断信息 B.减少运动伪影 C.改善图像对比,提高病变检出率 D.增强扫描效果 E.增加化学位移伪影
A.化学位移可以引起局部磁场的改变 B.化学位移是磁共振波谱的基础 C.化学位移饱和成像可用来突出或抑制某种组织的信号 D.化学位移特性可消除化学位移伪影 E.利用不同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可以生成不同类型的图像
A.主磁场强度 B.磁场均匀度 C.磁场稳定性 D.磁体有效孔径和边缘场空间范围 E.梯度
A.MR设备的扫描速度(时间分辨力) B.最小扫描层厚(空间分辨力) C.X、Y、Z三轴有效扫描范围 D.影像几何保真度 E.磁场均匀性
A.右肾上腺的形状一般呈倒"Y"形或三角形 B.肾上腺SE序列T1WI像呈中等信号 C.肾上腺左右两支的粗细不应超过同侧隔角最厚部分 D.正常肾上腺信号强度大约与肝实质相仿 E.肾上腺在T1WI和T2WI均不使用脂肪抑制技术
A.T2WI要加脂肪抑制技术 B.T1WI一般不加脂肪抑制技术 C.嘱受检者双眼视正前方,然后闭目 D.斜矢状位垂直于视神经 E.增强扫描T1WI的所有脉冲序列均加脂肪抑制技术
A.乳腺动态增强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B.MR检查的优势是组织分辨力高,3D成像,图像可从多层面、多角度、多参数获得 C.乳腺MRI对显示病灶大小、数目、形态、位置优于其它影像技术 D.乳腺内血管T<sub>2</sub>WI上常表现为线性高信号,互相连接组合成网 E.腺体和导管构成的复合结构T<sub>1</sub>WI像明显高于脂肪组织
A.横轴位和冠状位 B.横轴位和矢状位 C.横轴位和斜矢状位 D.冠状位和矢状位 E.斜冠状位和矢状位
A.血流速度越快,信号越高 B.血流速度越慢,信号越低 C.在GRE序列中,血流表现为流空的低信号 D.信号高低与血流形式及成像参数等有关 E.在SE序列中,血流表现为较高信号
A.避免头、颈部不自主运动带来的运动伪影 B.避免脑脊液流动伪影 C.避免静脉血流的影响 D.避免血液湍流的影响 E.避免动脉血流的影响
A.避免头、颈部不自主运动带来的运动伪影 B.避免脑脊液流动伪影 C.避免动脉血流的影响 D.避免血液湍流的影响 E.避免静脉血流的影响
A.采用屏气扫描的方式 B.缩小FOV C.使用抑制脂肪技术 D.采用预饱和技术 E.采用心电门控
A.TOF-MRA B.TOF-MRV C.CE-MRA D.PC-MRA E.PC-MRV
A.SE序列 B.FSE序列 C.HASTE序列 D.FLASH序列 E.TSE序列
A.MPR B.MIP C.SSD D.VR E.滤波反投影
A.施加不同位置的饱和带,可分别得到动脉或静脉图像 B.对于血流速度较快的血管,可采用3DTOF采集 C.对于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可采用2DTOF采集 D.对于不同流速的血管,最好事先确定编码流速 E.常常夸大血管狭窄的程度
A.2DTOF-MRA B.3DTOF-MRA C.CE-MRA D.2DPC-MRA E.3DPC-MRA
A.是依附在蛋白质周围的水分子 B.运动频率接近Lamor共振频率的水分子 C.FLAIR像上呈高信号 D.T1WI上信号高于脑脊液 E.T1WI上信号低于脑脊液
A.T1WI上呈高信号 B.T2WI上呈高信号 C.具有较高的质子密度 D.具有非常短的T1值 E.T2WI上呈低信号
A.T1WI上呈高信号 B.T2WI上呈高信号 C.具有较高的质子密度 D.具有非常短的T1值 E.T1WI上呈低信号
A.T1WI B.T2WI C.T2FLAIR D.IN-OPPPHASE E.DWI
A.TR:400ms,TE:40ms B.TR:1000ms,TE:100ms C.TR:2000ms,TE:200ms D.TR:3000ms,TE:40ms E.TR=6000ms,TE=200ms
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中低信号的组织是()
A.骨髓组织 B.脑脊液 C.韧带和肌腱 D.脂肪 E.肌肉
脑DWI见一高信号病灶,但T1WI和T2WI上无明显异常,表明梗死时间为()
A.6h以内 B.24h以上 C.4~7d D.8~14d E.几个月后
A.中枢神经系统 B.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 C.纵隔占位性病变 D.肺内病变 E.关节及韧带病变
A.装有人工金属心脏瓣膜者 B.体内置有胰岛素泵者 C.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D.装有金属假关节者 E.所有孕妇
A.呼吸门控技术 B.脂肪抑制技术 C.心电触发及门控技术 D.波谱成像技术 E.灌注加权成像技术
A.和脂肪TI值接近的组织也被抑制 B.抑制脂肪效果好 C.扫描时间长 D.图像信噪比差 E.抑制脂肪效果差
A.心电触发及门控技术 B.呼吸门控技术 C.脂肪抑制技术 D.波谱成像技术 E.灌注加权成像技术
A.抗磁性对比剂 B.顺磁性对比剂 C.超顺磁性对比剂 D.非离子性对比剂 E.铁磁性对比剂
A.能显著缩短周围组织的弛豫时间 B.能显著延长周围组织的弛豫时间 C.可穿过血脑屏障 D.可进入有毛细血管屏障的组织 E.分布具有专一性
Gd-DTPA缩短T1值的机制是()
A.较小的磁矩 B.较大的磁矩 C.具有成对的电子数 D.具有成对的质子数 E.较多的质子数量
A.血脑屏障完好无损 B.血脑屏障遭破坏 C.肿瘤内部囊变 D.肿瘤内部钙化 E.瘤周脑水肿明显
A.不适 B.头痛 C.恶心 D.呕吐 E.脑萎缩
A.T2WI B.T1WI C.PDWI D.DWI E.SWI
A.长T1、长T2 B.长T1、短T2 C.短T1、短T2 D.短T1、长T2 E.信号高低混杂
A.发际 B.额头 C.瞳间线 D.双眉中心 E.鼻尖
A.头颅正中矢状位 B.头颅正中冠状位 C.瞳间线 D.双眉中心 E.鼻尖
A.平行于视交叉 B.平行于前颅凹底 C.平行于眼眶 D.平行于上腭 E.垂直脑干
A.平行于视神经 B.平行于大脑纵裂 C.平行于眼眶 D.平行于双侧颞叶底部连线 E.垂直于脑干
A.平行于视神经 B.平行于大脑纵裂 C.平行于眼眶 D.平行于斜坡 E.平行于脑干
A.T1WI B.T2WI C.T1FLAIR D.T2FLAIR E.PDWI
A.T1加权 B.T2加权 C.PD加权 D.T1FLAIR E.T2FLAIR
A.与前颅凹底平行 B.与前后联合连线平行 C.与脑干平行 D.垂直于海马长轴 E.平行于海马长轴
A.横断位层厚、层间距为6mm、0.6mm B.矢状位层厚、层间距为6mm、0.6mm C.矢状位层厚、层间距为3mm、0.3mm D.冠状位层厚、层间距为6mm、0.6mm E.T2脂肪抑制序列
A.T1矢状位 B.T1冠状位 C.T1横断位 D.T1矢状位+脂肪抑制 E.T2FLAIR
A.T2WI B.T1WI C.DWI D.PDWI E.T2FL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