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0°激发脉冲、90°反转脉冲、180°复相脉冲 B.180°激发脉冲、90°复相脉冲、180°反转脉冲 C.180°反转脉冲、90°复相脉冲、180°激发脉冲 D.180°反转脉冲、90°激发脉冲、180°复相脉冲 E.180°反转脉冲、90°激发脉冲、180°反转脉冲
A.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B.magnetic resorbent image 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magnetic resorbent imaging E.magnestal resorbent imaging
A.1946年 B.1952年 C.1972年 D.1977年 E.1978牟
A.Wilhelm.ConraD.Rontgen B.Houndsfiel与Ambrose C.Paul C.Lauterbur D.Peter Mansfield E.Bloch与Purcell
A.1946年 B.1952年 C.1972年 D.1977年 E.1978年
A.多参数成像,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 C.可对受检者行任意层面成像 D.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 E.无电离辐射,可进行介入MRI治疗
A.成像速度慢 B.对钙化及骨皮质病变不够敏感 C.禁忌证多 D.定量诊断简单 E.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
A.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B.动脉瘤术后动脉夹存留者 C.妊娠3个月内孕妇 D.做钡灌肠检查后钡剂没有排空的受检者 E.体内弹片存留者
A.氧质子 B.电子 C.氢质子 D.氢中子 E.离子
A.组织水 B.脂肪 C.肌肉 D.骨骼 E.气体
A.自由水就是指没有依附于其他组织的水分子 B.水分子与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结合称为自由水 C.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的水分子 D.T1弛豫缓慢,T1时间长 E.T2WI呈高信号
A.仅有一个质子 B.中子和质子均为奇数 C.中子为奇数,质子为偶数 D.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奇数 E.中子为偶数,质子为偶数
A.1.14×10-16Tesla B.1.14×10-26Tesla C.1.41×10-16Tesla D.1.41×10-26Tesla E.1.41×10-36Tesla
A.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部顺磁场排列 B.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全部逆磁场排列 C.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群顺、逆磁场排列数目各半 D.顺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 E.逆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
A.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 B.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稳态 C.顺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高能不稳态 D.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稳态 E.逆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处于低能不稳态
A.将发生变化 B.随外磁场B0增大而增大 C.随外磁场B0增大而减小 D.与外磁场B0无关,仅与原子核自身性质有关 E.约为42.58
A.21.29MHz B.42.58MHz C.63.87MHz D.85.16MHz E.127.74MHz
A.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 B.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不同 C.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 D.不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相同 E.相同的人体组织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是随机的
A.纵向弛豫 B.纵向恢复 C.横向弛豫 D.横向恢复 E.弛豫过程
A.质子吸收了能量 B.质子磁矩旋进的角度以及偏离B0轴的角度均加大 C.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射频脉冲激发 D.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弛豫过程 E.质子发生磁共振而达到稳定的高能状态后不再发生变化
A.T1弛豫 B.自旋一自旋弛豫 C.自旋一晶格弛豫 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 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
A.T2弛豫 B.自旋-自旋弛豫 C.自旋-晶格弛豫 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 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
T1值是指90°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何种程度的时间()
A.36% B.37% C.63% D.73% E.99%
T2值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何种程度的时间()
A.一个很弱的均匀磁场 B.始终与主磁场同方向的弱磁场 C.在一定方向上其强度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磁场 D.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等于拉莫尔频率 E.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随自旋质子所在位置而不同
A.层面选择 B.频率编码 C.相位编码 D.射频编码 E.梯度编码
A.只有层面选择梯度与相位编码梯度能够互换 B.只有层面选择梯度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 C.只有相位编码梯度与频率编码梯度能够互换 D.三种梯度磁场均不能互换 E.三种梯度磁场均能互换
A.层面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 B.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 C.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 D.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层面选择 E.相位编码-层面选择-频率编码
A.改变RF激励位置 B.改变RF激励频率 C.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场强大小 D.改变层面选择梯度磁场的方向 E.同时改变RF激励频率和层面选择梯度场的方向
A.层面梯度 B.频率编码梯度 C.相位编码梯度 D.射频脉冲 E.行扫描脉冲
A.64 B.64×64 C.128 D.128×128 E.根据频率编码次数来定
A.选择扫描层面上解剖径线较短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 B.优先选择减少伪影的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 C.尽量避免伪影重叠于主要观察区 D.考虑受检脏器在不同方向上对空间分辨力的要求 E.相位编码方向尽量平行于肢体长轴方向
A.FOV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低 B.FOV不变,矩阵越大,分辨力越高 C.FOV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越高 D.FOV不变,矩阵越小,分辨力不变 E.FOV不变,矩阵与分辨力无关
A.FOV不变,矩阵越大,SNR越高 B.FOV不变,矩阵越大,SNR不变 C.FOV不变,矩阵越小,SNR越高 D.FOV不变,矩阵越小,SNR越低 E.FOV不变,矩阵与SNR无关
A.加大层厚 B.减小矩阵 C.加大场强 D.延长TR时间 E.选用并行采集技术
A.实际存在的空间 B.傅立叶频率空间 C.梯度场空间 D.空间坐标系空间 E.K空间每一点与图像上每一点一一对应
A.先有K空间信号,再有实际磁共振图像 B.先有实际磁共振图像,再有K空间信号 C.两者同时出现,没有时序上的顺序 D.不需要K空间信号 E.K空间信号就是实际的磁共振图像
A.图像的对比度、图像的细节 B.图像的细节、图像的细节 C.空间信息、密度对比 D.图像的细节、图像的对比度 E.图像的亮度、图像的对比度
A.螺旋式填充 B.放射状填充 C.逐点填充 D.逐行填充 E.迂回轨迹填充
A.将信号从时间域值转换成频率域值 B.将信号从频率域值转换成时间域值 C.将信号由时间函数转换成图像 D.将频率函数变为时间函数 E.将信号由频率函数转变成图像
A.T2加权 B.T2时间 C.准T时间 D.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E.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A.主磁场强度 B.主磁场非均匀度 C.梯度场线性度 D.梯度场强度 E.射频场线性度
A.从第一个RF激发脉冲到下一周期同一RF激发脉冲的时间间隔 B.从第一个RF激发脉冲到填充到K空间中心的那个回波时间间隔 C.从第一个RF激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间隔 D.从第一个RF激发脉冲到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E.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A.重复时间 B.平均次数 C.相位编码数 D.频率编码数 E.矩阵大小
A.适当降低重复时间TR B.降低信号激励次数NEX C.尽可能地加大回波链长度 D.将相位编码方向设定与被检部位较窄的方向一致 E.在保证相位编码矩阵不变的情况下减小频率编码矩阵
A.反转时间即TR B.大多数组织的TI值约为400ms C.介于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 D.TI值80~120ms可抑制脂肪 E.TI值2500ms可抑制水
A.回波次数,即回波时间 B.多次回波峰值点连成的曲线,即T衰减曲线 C.回波次数增多时间延长 D.多回波次数一般到4次 E.回波峰值一次比一次低
A.每个TR周期内的回波数目 B.每个回波的宽度 C.每两个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 D.第一回波与最后一个回波之间的时间 E.激励脉冲至第一个回波之间的时间
A.90°脉冲激励时 B.90°脉冲激励后 C.180°脉冲激励时 D.使离散相位又一致 E.横向宏观磁化矢量变小
A.180°脉冲激励时 B.180°脉冲激励后 C.质子群所有质子在同一方向,同步自旋性质 D.质子群所有质子在同一方向,不同步自旋性质 E.质子群所有质子在不同方向,不同步自旋性质
A.使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到37%的水平 B.使磁化矢量由最小值上升到63%的水平 C.使磁化矢量倒向XY平面内进动 D.使磁化矢量倒向负Z轴 E.使失相的质子重聚
A.长TR、短TE所成的图像 B.长TR、长TE所成的图像 C.短TR、短TE所成的图像 D.短TR、长TE所成的图像 E.依组织密度所决定的图像
A.TE 8ms,TR 300ms B.TE 15ms,TR 400ms C.TE 20ms,TR 2500ms D.TE 50ms,TR 2000ms E.TE 80ms,TR 2500ms
A.TR和最大回波时间TE B.扫描野的大小 C.梯度场强度 D.频率编码方向 E.相位编码方向
A.2000ms B.1500ms C.1000ms D.500ms E.150ms
A.T1加权像就是T1像 B.T1加权像的信号对比主要由组织的T1值决定 C.短TR时,长TI组织的信号弱 D.短TE可减少T2影响,突出T1 E.长TR、长TE可获得T1加权像
A.信号平均次数指激励次数 B.有效地控制空间分辨力 C.缩短信号平均次数,可以减少扫描时间 D.影响信噪比 E.SE序列信号的平均次数一般选择2~4次
A.使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到37%的水正 B.使磁化矢量由最小值上升到63%的水平 C.使磁化矢量倒向XY平面内进动 D.使磁化矢量倒向负Z轴 E.使失相的质子重聚
A.可鉴别脂肪与非脂肪结构 B.受磁场强度影响较小 C.可作为脂肪鉴别的金标准 D.临床中广泛应用 E.增强检查中不适用
A.STIR B.FLAIR C.化学饱和法 D.dixon E.chopper
A.不受磁场均匀性的影响 B.磁场均匀性影响脂肪抑制效果 C.不仅抑制脂肪,同时也抑制与脂肪TI值相同的组织 D.使用时不增加扫描时间 E.是一种不经常使用的脂肪抑制技术
A.长TI和长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1加权像 B.短TI和短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1加权像 C.长TI和长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2加权像 D.短TI和短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2加权像 E.短TI和长TE,产生液体信号为零的T2加权像
A.1.5TMRI设备中,其TI为1500~2500ms B.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 C.会使脑脊液信号全部或大部分为零 D.FLAIR像抑制脑脊液呈低信号 E.可以获得灰白质对比度反转的图像
A.可选用较短的TR,从而加快成像速度 B.体内能量沉积减少 C.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比SE序列大 D.射频脉冲能量较小 E.产生横向磁化矢量的效率较高
A.T1加权像 B.T2加权像 C.质子密度加权像 D.可以产生任一图像 E.图像与激发角无关
A.T1像 B.T2像 C.T1像和T2像 D.T*2像 E.T*2像和T2像
A.激发角度减小,图像的T1权重不变 B.激发角度越大,图像的T1权重越大 C.激发角度越大,图像的T1权重越小 D.激发角度越小,图像的T1权重越大 E.激发角度增大,图像的T1权重不变
A.离相位梯度场,聚相位梯度场 B.聚相位梯度场,离相位梯度场 C.离相位梯度场,离相位梯度场 D.聚相位梯度场,聚相位梯度场 E.X轴梯度场,Y轴梯度场
A.成像速度快 B.软组织对比良好 C.含水结构与软组织的对比良好 D.可用于心脏的检查 E.可用于水成像
A.FSE序列在一次9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相位重聚脉冲,形成回波链 B.回波链越长,扫描时间越短 C.回波链越长,信噪比也越低 D.回波链越长,允许扫描的层数增多 E.主要用于FSE及IR序列
A.Gradual Echo B.Grade Echo C.Grand Echo D.Gradient Echo E.Gradation Echo
A.正方向梯度来重新使快速衰减的横向磁矩再现,获得回波信号 B.正方向梯度来重新使快速衰减的纵向磁矩再现,获得回波信号 C.反方向梯度来重新使快速衰减的横向磁矩再现,获得回波信号 D.反方向梯度来重新使快速衰减的纵向磁矩再现,获得回波信号 E.180°复相脉冲来重新使快速衰减的横向磁矩再现,获得回波信号
A.GRE B.FLAIR C.Turbo-FLASH D.FISP E.FSE或TSE
A.成像速度加快 B.图像对比度增加 C.脂肪信号增高 D.能量沉积减少 E.图像模糊效应减轻
A.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少数几个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B.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C.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零编码行的数据 D.采集正相位编码行、零编码以及少数几个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E.采集负相位编码行以及零编码行的数据
A.α<90° B.90°-90° C.90°-180° D.90°-180°-180° E.180°-90°-180°
A.K空间相位编码步级和TE值 B.K空间相位编码步级和TR值 C.K空间相位编码步级和回波链长度 D.TR值和回波链长度 E.TE值和回波链长度
A.一次射频脉冲激发后连续采集的梯度回波 B.MR信号强度低 C.空间分辨力高 D.视野受限 E.磁敏感性伪影明显
A.每个回波采集之前施加,其持续时间的中点正好与读出梯度场切换过零点时重叠 B.每个回波采集之前施加,其持续时间的终点正好与读出梯度场切换过零点时重叠 C.每个回波采集结束后施加,其持续时间的中点正好与读出梯度场切换过零点时重叠 D.每个回波采集结束后施加,其持续时间的终点正好与读出梯度场切换过零点时重叠 E.每个读出梯度场之前施加,其持续时间的中点正好与读出梯度场切换过零点时重叠
A.抑制骨髓、眶窝、腹部等部位的脂肪信号 B.降低运动伪影 C .鉴别脂肪与非脂肪结构 D.脂肪组织具有很短的T1值,纵向磁矩恢复较快 E.可在T1加权像中抑制脂肪的长T2高信号
A.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高 B.由于TR缩短,扫描时间较短 C.场强依赖性低,对磁场均匀度的要求也较低 D.用于增强扫描可增加强化效果 E.小的FOV扫描可取得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A.水及脂质含量相似 B.水及脂质含量相差很大 C.水含量相似 D.血液含量相似 E.血液含量相差很大
A.显著高于拉摩尔共振频率 B.显著低于拉摩尔共振频率 C.接近拉摩尔共振频率 D.达亿万Hz E.为6~65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