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取内关是表里配穴法 B.取神门透阴郄属于本经配穴法 C.取内关、太冲属于上下配穴法 D.取膻中、心俞是属于前后配穴法 E.取心俞、膻中属于俞募配穴法
A.循法 B.刮柄法 C.捻转法 D.摇柄法 E.搓柄法
A.震颤法 B.提插法 C.弹柄法 D.摇柄法 E.搓柄法
A.特定穴 B.经验穴 C.局部穴 D.交会穴 E.八会穴
A.本经穴位,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B.异经穴位,表里经穴相配,作用提高 C.远道穴位,四肢部为根为本 D.相对特异性作用 E.特定穴应用,凡络穴均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的经脉或脏腑的病证
A.中脘 B.鸠尾 C.中庭 D.巨阙 E.璇玑
A.膈俞 B.督俞 C.膏肓俞 D.中膂俞 E.厥阴俞
A.异经穴位,表里经穴相配,作用提高 B.特定穴所属,治疗本经急性病痛 C.远道穴位,四肢部为根为本 D.本经腧穴主治的共同特性 E.汗为心液,防止痛时出汗伤及心阴
A.原穴 B.络穴 C.井穴 D.荥穴 E.合穴
A.轻刺激,少行针 B.中度刺激,适当行针 C.强刺激,多行针 D.得气为度,不再行针 E.留针期间,一次行针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0~30分钟 E.30~60分钟
A.三阴交 B.商丘 C.血海 D.阴陵泉 E.腹结
A.大横 B.阴陵泉 C.商丘 D.三阴交 E.地机
A.李姓实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且未留部分针身于体外 B.针具质量欠佳,进针前疏于检查 C.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 D.弯针未得及时处理 E.患者体质壮实,肌肉丰厚
A.1.0寸 B.1.5寸 C.2.0寸 D.2.5寸 E.3.0寸
A.医者必须从容镇静 B.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摄子将针取出 C.立即在局部消毒后,将断针外皮肤切开,取出断针 D.当时不作处理,待2~3天以后再定;或用吸铁石吸出;或留置于病人体内 E.当断针深入皮肤或肌肉深层时,即在X线定位,手术取针
A.针前认真检查针具 B.对体质壮实、肌肉丰厚的病人应尽量避免针刺,以防断针于未然 C.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 D.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E.对滞针、弯针及时处理
A.睛明 B.承泣 C.上睛明 D.球后 E.四白
A.睁目 B.将眼球推向针刺侧相反的方向 C.选用细直的毫针 D.用压入进针法 E.出针时按压针孔时间要长些,以防止出血
A.金针 B.铜针 C.骨针 D.磁针 E.砭石
A.新石器时代 B.春秋战国时代 C.唐宋时代 D.金元时代 E.明清时代
A.外敷治疗 B.割治排脓 C.穴位注射 D.作为电针 E.温针灸
A.在耳甲艇 B.在耳甲腔 C.在耳轮脚 D.在对耳屏 E.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A.对耳轮上脚 B.耳轮脚消失处 C.对耳轮下脚 D.三角窝中 E.耳舟中
A.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B.在耳轮脚上方内2/3处 C.在耳轮脚上方中l/3处 D.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 E.在耳轮脚下方内1/3处
A.胃 B.大肠 C.交感 D.肾上腺 E.肾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在经络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A.十二经穴 B.奇穴 C.募穴 D.五输穴 E.阿是穴
A.扁鹊针灸行医图 B.铜人针灸腧穴图 C.明堂三人图 D.气血流注图 E.太极阴阳图
A."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B.腧穴疗效的总结 C.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D.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E.电子显微镜观察
A.《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的"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B.与其脏器病变相应的经脉上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 C.发现腧穴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 D.发现神经分支及其神经递质 E.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
A.头气有街 B.胸气有街 C.腹气有街 D.胫气有街 E.臂气有街
A.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B.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 C.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动脉者 D.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 E.气在臂者,止之于寸口
A.经别理论 B.络脉理论 C.皮部理论 D.经筋理论 E.奇经理论
A.叩刺针 B.浅刺针 C.梅花针 D.五星针 E.桃花针
A.老弱妇儿用弱刺激 B.虚证用弱刺激 C.头面、眼、耳、口、鼻处用弱刺激 D.肌肉浅薄处用弱刺激 E.外感发热用弱刺激
A.年壮者用强刺激 B.体强者用强刺激 C.腕踝关节处用强刺激 D.肩背、腰臀肌肉丰厚处 E.实证患者
A.项背腰骶部督脉 B.背腰部的膀胱经 C.头面部经脉 D.上肢肘以下的经脉 E.下肢膝以下的经脉
A.局部瘀肿疼痛 B.局部麻木 C.斑秃、 D.顽癣 E.皮肤溃疡
A.针尖必须平齐 B.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 C.循经叩刺时,每隔1厘米左右刺一下 D.叩刺局部皮肤不要有出血,以防皮肤感染 E.局部叩刺后根据需要,可加拔火罐
A.侧卧位 B.仰卧位 C.伏卧位 D.有倚、靠的坐位 E.立位
A.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B.有利于针刺操作 C.有利于较长时间地留针而不致疲劳 D.有利于病室优化空间 E.有利于防止医疗事故
A.仰靠坐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D.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E.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A.阴阳二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分别概括里、寒、虚及表、热、实 B.阴证是虚寒证,针用补法;阳证是实热证,针用泻法 C.阴证宜多用灸法,阳证宜多用针法 D.阴证宜留针 E.阳证多用疾刺法或刺出血
A.表里一般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它对针刺深浅有密切关系 B.里证是虚寒证,针用补法;表证是实热证,针用泻法 C.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病在脏,在腑,在筋骨者,为里 D.里证宜深刺留针 E.表证宜浅刺疾出
A.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B.热证宜疾刺用泻法 C.寒证宜留针加灸 D.寒热错杂者宜区分主次,针灸并用 E.表热里寒证刺至表里之间,即取中等深度的针刺,或日不深不浅以刺之
A.虚实是指邪正盛衰而言 B.虚则补之,针用补法;实则泻之,针用泻法 C.虚实夹杂者宜区分主次,针灸补泻兼施 D.虚实不明显时,用不补不泻法治之 E.虚实转化时,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A.先浅后深 B.重插轻提 C.操作时间长 D.提插幅度小 E.频率慢
A.先深后浅 B.重提轻插 C.提插幅度大 D.操作时间短 E.频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