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施药物治疗监测 B.提供药物信息 C.不良反应信息收集 D.患者用药指导 E.为患者修改处方
A.门诊药房 B.药物咨询室 C.住院处 D.社区 E.候诊室
A.参与临床治疗实践,为临床合理用药当好参谋 B.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C.建立患者药史档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 D.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和基因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E.收集最新药物情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咨询
A.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 B.参与查房和会诊,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 C.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 D.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E.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
A.进行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的合理用药意识,提供药物知识咨询服务 B.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建立药历档案,进行处方点评,参与临床治疗实践,进行临床药物监测,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用药有效性 C.收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新药的临床研究信息及上市后的评价信息,药物的利用信息,发挥临床药师的参谋作用 D.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服务,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E.保障医院药品供应需求
A.要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中关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B.临床药师仅需要重视自己的服务对象,完成自己服务对象治疗期间的用药指导即可 C.以患者利益为最高标准 D.临床药师不仅要重视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承担道德责任,而且还要重视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重视治疗,而且要重视预防 E.以全心全意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要做到真正把患者利益放到首位以及医、药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A.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的医院药师提出了“临床药学”问题 B.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的医院药师提出了“临床药学”问题 C.1980年,原卫生部药政局在成都召开全国第一次临床药学座谈会 D.1989年,原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药物制剂管理办法》明确指出:药剂科设临床药学专业室 E.2010年12月,原卫生部将临床药学列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
A.1991年原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中首次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之一 B.2001年原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中首次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之一 C.2002年,原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度 D.2004年,全国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 E.2011年3月,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进一步确立了临床药学的地位和作用
A.“临床药学”这一术语,第一次提出是在1953年的美国 B.“临床药学”这一术语,第一次提出是在1953年的英国 C.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院首先建立了“临床药学专业” D.1967年,“临床药学专业”首先在英国建立 E.1977年,在荷兰海牙市召开了“临床药学国际学术会议”
A.选派有一定交流能力的药师,随医师一对一地学习 B.随医师查房、查体、采集病史、诊断、写病历、下医嘱、写病程记录、参加病案讨论等 C.在自我培训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药师应当始终关注的是药物的应用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效果及使用方法 D.注意同行交流,有条件的到原卫生部指定的培训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基地老师指导,以随时纠正自己在探索中方向的偏移 E.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A.可以从简单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信息采集个案报道入手,还可以进行ADR比较性观察研究 B.可进行临床药学制度研究 C.基于药物基因组学、血药浓度监测及群体药动学的给药个体化方案建立的研究 D.可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E.可进行用药管理信息化的课题研究
A.消除速度与初始血药浓度无关 B.半衰期恒定 C.按恒速消除 D.体内药量以恒定百分比消除 E.体内药量超过机体消除能力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极性 C.尿液的pH D.肾的功能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A.水溶性增加 B.脂溶性降低 C.分子极性增加 D.易从肾中排泄 E.脂溶性增加
A.吸收比口服快 B.吸收很慢 C.可避免肠肝循环 D.可避免首关效应 E.可避免胃酸破坏
A.确定给药剂量 B.预计反复给药的时间间隔 C.预计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时间 D.预计多次给药达稳态浓度的时间 E.预计达峰值浓度的时间
A.药物血浆浓度无波动地逐渐上升 B.约5个药物消除半衰期(t1/2)达到稳态浓度(Css) C.约3个t1/2达到Css D.库容量=稳态浓度×表观分布容积(A=Css·Vd) E.R=Ass·k=Css·k
A.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B.用药间隔时间 C.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D.药物血浆半衰期 E.每日用药总量
A.尿清除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具体到每个人,不论用什么药,其尿清除率大致接近 B.尿清除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清除速度常数k大,其药物消除半衰期(t)必然就短 C.如果药物在肾小管完全吸收,则其尿清除率约等于零 D.尿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液内的药物被清除,常用单位为ml/min E.药物清除速度常数k的大小与尿清除率呈反比,与表观分布容积呈正比
A.消除速率常数 B.血药浓度 C.最小有效浓度 D.最小中毒浓度 E.肝、肾功能
A.有效性 B.经济性 C.最佳化 D.安全性 E.适当性
A.实施药物治疗监测 B.提供药物信息 C.准确配发药品 D.患者用药指导 E.为患者修改处方
A.确定干预的预期结果 B.建立改善依从性的计划 C.激励患者 D.对干预进行随访 E.寻求家庭成员的支持
A.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B.利用医师、患者的形象做证明 C.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 D.使用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等证明其功效 E.利用医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名义作证明
A.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内容 B.需要进行皮内过敏试验(注射剂) C.与中医理论有关的证候、配伍、妊娠、饮食等注意事项 D.含有的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成分或辅料 E.中药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成分中化学药品的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
A.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关系 B.关心和关注患者 C.帮助患者处理和适应他的用药 D.帮助患者处理或适应他的疾病 E.预防或者减少不良反应,不坚持用药问题
A.向患者解释治疗可达到的效果以及尚不能达到的效果,帮助患者权衡成本与效益 B.为患者提出建议,如何减少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 C.准备解答患者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 D.与医师交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向医师提供备选方案 E.与患者讨论治疗是否有可能干扰其生活的重要方面
A.对正在使用的药物进行评估 B.评价药物选择和剂量的合理性 C.评价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D.确定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E.帮助建立药师-患者间的帮助关系
A.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增加使用非目录药品品种数量,应结合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基本医疗故障水平 B.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增加使用非目录药品品种数量,应坚持防治必须 C.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甲类)范围内选择 D.因地方特殊疾病治疗必需的,也可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外选择 E.增加药品应是多家企业生产品种
A.由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来执行 B.经药师进行适宜性审核 C.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滴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 D.是药品调剂的一部分 E.上岗人员须接受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