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TA.Na B.草酸钾 C.EDTA.K D.肝素 E.柠檬酸钠
A.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革兰阳性短小杆菌 C.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D.革兰阳性有芽孢杆菌 E.革兰阴性粗大杆菌
A.2种 B.4种 C.6种 D.7种 E.8种
A.青霉素 B.链霉素 C.四环素 D.氯霉素 E.氨苄青霉素
从粪便中分离到一种细菌,检验其是否为志贺菌属应该进行。
A.试探性凝集试验 B.耐药性变异 C.传代法 D.初步生化反应 E.A+D
A.氧化酶和ONPG试验 B.血清凝集试验 C.在KIA上培养24小时以上 D.加热破坏K抗原 E.免疫荧光菌球法
A.传代法 B.豚鼠眼结膜试验 C.A+B D.免疫荧光法 E.耐药性变异
A.宋内志贺菌 B.伤寒沙门菌 C.摩根摩根菌 D.幽门螺杆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A.福氏志贺菌 B.副溶血弧菌 C.大肠埃希菌O157:H7 D.霍乱弧菌 E.蜡样芽孢杆菌
A.CT B.α毒素 C.TDH D.LT E.ST
A.无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B.在10%氯化钠中不生长 C.在3%、7%氯化钠中生长良好 D.神奈川现象阳性 E.碱性蛋白胨水可做该菌增菌培养
A.革兰阳性非发酵菌 B.革兰阴性非发酵菌 C.革兰阳性发酵菌 D.革兰阴性发酵菌 E.革兰阳性芽胞菌
A.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培养基pH值升高 B.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培养基pH值降低 C.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但培养基pH值无变化 D.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氢,培养基pH值降低 E.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氢,培养基pH值升高
A.人体是其惟一寄生场所 B.一般情况下,产碱杆菌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C.产碱杆菌是条件致病菌 D.不易引起医院感染 E.组织缺氧时,产碱杆菌生长较快
男,48岁,咳嗽,咳黏稠脓性痰1天。体温39℃,X线显示右肺上叶实变,伴多发性蜂窝状肺脓肿、叶间隙下垂。白细胞为12×10/L。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生长。
A.红霉素 B.氧氟沙星 C.头孢噻肟/庆大霉素 D.万古霉素 E.阿米卡星
A.头孢噻肟/舒巴坦 B.头孢噻肟/他唑巴坦 C.头孢噻肟 D.头孢他啶/舒巴坦 E.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A.1分钟内 B.2分钟内 C.5分钟内 D.10分钟内 E.20分钟内
A.大肠埃希菌 B.链球菌 C.肠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分枝杆菌
细菌的基本检验技术包括传统检验技术和现代检验技术。
A.形态学检查 B.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C.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D.血清学检查 E.免疫荧光技术
A.染色标本检查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核酸杂交技术 D.生物芯片技术 E.免疫印迹技术
A.侵入的途径 B.毒力 C.菌量多少 D.宿主的免疫力 E.细菌分解的代谢产物
A.细菌的致病性有种属的特异性 B.不同细菌所致疾病的过程大致相同 C.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称为细菌的毒力 D.细菌毒力与宿主的免疫功能有关 E.同种细菌不同型别毒力可有差异
A.磷壁酸 B.脂多糖 C.脂蛋白 D.脂质 E.肽聚糖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细胞质 E.核质
A.白假丝酵母菌、球孢子菌 B.皮炎芽生菌、新生隐球菌 C.鼻孢子菌、组织胞浆菌 D.曲霉菌、新生隐球菌 E.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
A.荧光染色 B.乳酸棉酚兰染色 C.果氏环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 D.姬姆萨染色 E.瑞氏染色
A.乳酸棉酚兰染色和果氏环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 B.荧光素染色和亚甲胺蓝染色 C.姬姆萨染色和果氏环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 D.乳酸棉酚兰染色和亚甲胺蓝染色 E.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
A.根据形态判断是酵母菌还是霉菌菌落 B.一般浅部真菌生长较快,深部真菌生长慢 C.致病性真菌常菌落大,条件致病性真菌菌落小 D.致病性真菌菌落常颜色淡,污染真菌颜色深 E.致病性真菌菌落下沉,污染性真菌则否
A.大培养主要观察菌落生长,是鉴别真菌的方法之一 B.小培养用于观察真菌的自然形态结构特征及生长发育过程,以鉴定菌种 C.大培养试管法是真菌分离培养、传代和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 D.大培养平皿法可观察菌落形态、色素产生,供鉴定参考 E.大培养平皿法适用于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二相性真菌的培养
A.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可作为真菌次代分离培养基 B.培养基中添加氯霉素、庆大霉素、放线菌酮等可抑制细菌或腐生性真菌生长 C.DTM琼脂可用于皮肤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D.察氏培养基是鉴定曲霉菌属的参考培养基 E.产色培养基中添加氟康唑有利于检测氟康唑的耐药性
A.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可作为真菌初次分离培养基 B.抑制霉菌琼脂可用于一些二相性真菌霉菌——酵母转变 C.DTM琼脂可用于皮肤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D.察氏培养基是鉴定曲霉菌属的参考培养基 E.产色培养基中添加氟康唑有利于检测氟康唑的耐药性
A.又称为外源性抗原递呈 B.辅助B淋巴细胞成熟为浆细胞 C.与CD8+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D.与CD4+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E.诱生T淋巴细胞释放IFN-γ、TNF-α、IL-2等细胞因子
A.又称为内源性抗原递呈 B.诱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与CD8+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D.与CD4+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E.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故主要为内源性抗原递
A.RIA B.EIA C.IFA D.LPIA E.RIBA
A.RIA B.EIA C.WB D.LPIA E.RIBA
A.交叉反应 B.钩状效应 C.带效应 D.RF干扰 E.假阳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运用非常广泛,由于微生物的基因型常与其感染性、致病性、对治疗的反应性等有关,检测、监测致病微生物特异性基因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
A.3b型 B.1a型 C.2b型 D.3a型 E.2d型
A.28S;rRNA B.50S;rRNA C.30S;rRNA D.16S;rRNA E.23S;rRNA
A.可完全替代常规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B.发现新的耐药机制 C.先于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D.特定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E.MIC测定结果不定或MIC测定结果处于耐药折点附近,无法判定药敏结果时,可用基因方法检测耐药基因
A.PCR结合探针杂交 B.显色微量滴定板系统 C.化学发光技术 D.扩增产物的直接测序 E.免疫比浊
A.温度 B.特异性探针 C.载体 D.标志物 E.核酸片段大小
A.固相-液相杂交 B.原位杂交 C.液相-液相杂交 D.液相-固相杂交 E.荧光原位杂交
A.流行性感冒 B.丙型肝炎 C.胃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胆囊炎
A.血浆 B.全血 C.如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置于-20℃保存 D.如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置于-4℃保存 E.如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置于室温保存
A.ACP B.血清总蛋白 C.IgG D.GGT E.PTA
数码鉴定是将细菌生化反应模式转化为数字模式,通过计算待检细菌对系统中每个生化反应出现的频率总和,以鉴定百分率(%ID)表示每种菌的可能性,对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结果的解释采用相应的评判标准,分为最佳鉴定、很好的鉴定、好的鉴定和不能接受的鉴定。
A.%ID≥99.9和T≥0.75 B.%ID为99.0~99.8 C.%ID为99.0~99.8,T≥0.25 D.%ID为80.0~89.9 E.头3个条目的和<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