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热带假丝酵母菌 B.非白假丝酵母菌 C.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D.卡氏肺孢菌 E.白假丝酵母菌
A.HPV B.阴道分泌物培养 C.BV D.滴虫 E.霉菌
A.血清 B.血浆 C.全血 D.阴道分泌物 E.宫颈细胞
A.宫颈糜烂 B.细菌性阴道炎 C.霉菌性阴道炎 D.宫颈癌 E.滴虫性阴道炎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室间质评的5个样本定量结果均低于靶值。
A.样品的保存和处理 B.PCR扩增条件 C.试剂的效期 D.交叉污染 E.实验室环境
A.标准曲线的制定 B.温度 C.标志物的活性 D.加样枪的校准 E.离心机的校准
A.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株,只常规试验并报告氨苄西林、喹诺酮和TMP/SMZ B.沙门菌属的肠道外感染分离株,需测试并报告氯霉素和一种三代头孢菌素 C.对CSF分离株,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将取代头孢噻吩和头孢唑啉被试验和报告 D.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需常规筛选ESBL E.变形杆菌可迁徙到某些抗菌药物抑菌环内生长,因此变形杆菌抑菌环内由于迁徙出现的淡淡云雾样生长可忽略不计
A.头孢唑啉 B.头孢呋辛钠 C.克林霉素 D.阿奇霉素 E.环丙沙星
目前可检测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的方法很多,如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等,但不同方法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A.肉汤稀释法 B.琼脂稀释法 C.Etest D.自动化仪器 E.纸片扩散法
A.VRSA可通过参考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Etest、纸片扩散法、万古霉素筛选平板及自动化仪器检测 B.VISA检测方法主要为非自动化仪器方法 C.自动化仪器和万古霉素筛选平板可检测MIC为4μg/ml的VISA D.对于疑似VISA/VRSA的细菌可用MIC法或纸片扩散法加万古霉素筛选平板进行检测 E.对于可能为VISA/VRSA的菌株首先检查纯度,确认菌株鉴定无误,用可靠的MIC方法重新检测
A.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均可用于检测KPC酶 B.临床常见产KPC酶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产酸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门菌属、沙雷菌属亦有报道 C.产KPC酶菌株通常对碳青霉烯类低水平耐药 D.KPC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酶活性可受酶抑制剂抑制,可水解青霉素类、广谱头孢菌素、氨曲南及碳青霉烯类 E.目前发现的KPC酶有KPC-1~KPC-4等4种
A.KPC酶筛选试验为改良Hodge试验 B.KPC酶确证试验为PCR扩增blaKPC C.厄他培南敏感性最好,但缺乏特异性 D.纸片扩散法筛查KPC酶时,大多数菌株对厄他培南表现为“中介”或“耐药” E.改良Hodge试验检测敏感性为100%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mm E.培养温度均为(35±2)℃
A.纸片含量 B.检测方法 C.培养条件 D.培养时间 E.纸片边缘相距距离
A.培养基可采用M-H琼脂或用于MIC测试的血琼脂平板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μg和克林霉素2μg C.35±2)℃,空气,18~24h D.边缘相距15~26mm E.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A.培养基为含5%脱纤维羊血M-H琼脂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μg和克林霉素2μg C.35±2)℃,5%CO,20~24h D.边缘相距15~26mm E.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A.青霉素MIC≤0.12μg/ml或抑菌环直径≥29mm时需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B.刮取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纸片周围抑菌环边缘的生长物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C.β-内酰胺酶阳性葡萄球菌只对氨基、羧基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D.质控菌株为ATCC29213和ATCC25923 E.菌落在M-H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培养18~20h
A.检测MRSA可采用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而MRCNS(除路邓葡萄球菌外)只能采用纸片扩散法 B.检测MRSA时的琼脂稀释法即采用含6μg/ml苯唑西林和4%氯化钠溶液的M-H琼脂,置于33~35℃培养16~18h C.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MRSA时培养16~18h,而检测MRCNS时则培养24h D.检测MRS菌株时的培养温度均不能高于35℃ E.检测MRSA时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是采用含4μg/ml头孢西丁的CAMHB
A.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21mm为mecA阳性;≥22mm为mecA阴性 B.mecA阳性菌株应报告对苯唑西林(非头孢西丁)耐药;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应被报告耐药或不报告 C.mecA阴性但苯唑西林MIC耐药MIC≥4μg/ml菌株应报告苯唑西林耐药 D.苯唑西林平板筛选法结果判读标准为:用反射光仔细检查>1个菌落或存在淡的膜状生长;>1个菌落说明苯唑西林耐药 E.SCN(除路邓葡萄球菌外)假如培养18h后即表现耐药则可以报告为MRCNS
A.可以采用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筛选高水平氨基苷类药物耐药 B.培养基为M-H琼脂、BHI肉汤或BHI琼脂 C.抑菌圈直径6mm表示耐药,与MIC相关性为>500μg/ml D.耐药与作用细胞壁合成药物联合无协同作用;敏感表示与作用细胞壁合成药物联合有协同作用 E.结果不确定只能行肉汤稀释法进行确证
A.均采用BHI肉汤 B.含量分别为庆大霉素500μg/ml和链霉素1000μg/ml C.培养时间为24h D.培养温度为(35±2)℃ E.结果判断标准相同
A.大肠埃希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B群链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A群链球菌
A.真菌 B.假丝酵母菌 C.通过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 D.细菌 E.病毒
A.多重耐药菌、非发酵菌、真菌 B.正常菌群 C.通过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 D.条件致病菌 E.致病菌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疟原虫、弓形虫
A.操作简单、分辨率高、重复性好 B.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分型能力强 C.成本低、重复性好、分型能力强 D.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分型能力强 E.操作简单、成本低、分辨率高
A.特异的分型技术 B.生物分型 C.生物分型、特异的分型技术 D.表型分型、生物分型、特异的分型技术 E.表型分型及简单的生物分型
A.通过分析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能够初步判断菌株间的差异 B.商业化药物敏感性试验系统可能不能准确检测某些细菌的耐药性 C.不同菌株具有不相同的耐药表型 D.不同菌株可能具有相同耐药表型、相同菌株可能具有不相同耐药表型 E.相同菌株可能耐药表型不相同
A.可疑菌株抗菌谱一致,各抗菌药物抑菌圈一致,判断为同一克隆,无须进一步确证 B.可疑菌株抗菌谱一致,各抗菌药物抑菌圈一致,初步判断为同一克隆,需进一步确证 C.生物分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特性鉴定微生物。方法快速、可靠 D.特殊分型检测病原体特异抗原结构、遗传物质及特异性噬菌体等,常用技术包括特异性抗血清反应、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分子分型等 E.分子分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分型能力强的特点,是理想的分型技术
A.快速诊断技术准确性高,不可能导致假阳性 B.快速诊断技术准确性高,不会出现假暴发的错误判断 C.快速检测的阴性预测价值不高 D.应特别注意及时发现国内鲜有报道的多重耐药细菌 E.快速诊断技术对感染控制不具有重要意义
A.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B.肺炎链球菌肺炎 C.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 D.病毒性支气管炎 E.老年肺炎
A.医院肺炎 B.泌尿道感染 C.手术部位感染 D.血流感染 E.胃肠道感染
A.病死率高,有些病死率>50% B.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常驻菌或暂居菌 C.定植于血管内导管的微生物可致血流感染,且出现肉眼可见的外部感染 D.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插管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操作和导管护理 E.某些病原体如多重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导致的医院血流感染日益增加
A.泌尿道感染最常见 B.80%与留置导尿管有关 C.主要是内源性感染 D.泌尿道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病原菌常多于2种 E.约2/3医院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医院泌尿道感染有关
A.杆菌肽敏感试验 B.CAMP试验 C.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D.Optochin试验 E.胆汁七叶苷水解试验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分为5种,他们感染的人群和所致疾病有所不同。
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B.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C.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D.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细菌具有各自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对底物的分解能力各异,其代谢产物不同,具此特点可鉴定细菌。
A.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B.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 C.ONPG试验 D.V-P试验 E.硝酸盐还原试验
A.氧化酶试验 B.明胶液化试验 C.ONPG试验 D.硫化氢试验 E.尿素分解试验
A.邻单胞菌 B.大肠埃希菌 C.肺炎克雷伯菌 D.沙门志贺菌 E.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A.凝固酶试验 B.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C.氧化-发酵试验 D.脂酶试验 E.O/129抑菌试验
A.大肠埃希菌 B.志贺菌 C.沙门菌 D.爱德华菌 E.鼠疫耶尔森杆菌
A.脑膜炎奈瑟菌可分解麦芽糖,淋病奈瑟菌不能分解麦芽糖 B.脑膜炎奈瑟菌可分解葡萄糖,淋病奈瑟菌不能分解葡萄糖 C.脑膜炎奈瑟菌氧化酶阳性,淋病奈瑟菌氧化酶阴性 D.脑膜炎奈瑟菌氧化酶阴性,淋病奈瑟菌氧化酶阳性 E.脑膜炎奈瑟菌凝固酶阳性,淋病奈瑟菌凝固酶阴性
A.产生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B.产生青霉素酶 C.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D.基因可编码D-丙氨酰-D-乳酸(D-Ala-D-LaC.,D-丙氨酸(-AlA.和D-丙氨酰-D-丝氨酸(D-Ala-D-Ser),产生耐药基因 E.产生氨基糖苷修饰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