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6岁,左上后牙拔除三个月余。检查:缺失,拔牙创愈合良好,基牙稳固,其余牙无异常,如为该患者做固定桥修复,设计固位体为全冠,固位体为邻邻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A.固位体松动,发生继发龋 B.固位体松动,发生继发龋 C.固位体松动,发生继发龋 D.固定桥松动脱落 E.基牙疼痛
A.桩的末端可位于牙槽突顶 B.达根长的3/4 C.越长固位越好 D.至少等于冠长 E.根尖部保留至少3mm根充物
根据平衡理论的五因素十定律,如果在半可调架上排牙时发现前伸时前牙接触而后牙不接触,正确的调整措施是()
A.减小髁导斜度 B.加大髁导斜度 C.增大前牙覆 D.增加补偿曲线曲度 E.减小补偿曲线曲度
A.适当减少人造冠面面积 B.减少颊舌径 C.加深窝沟 D.增加牙尖高度 E.增加机械便利
A.减小预备体轴面聚合度 B.采取龈下边缘 C.增加预备体表面的粗糙度 D.增加针道 E.增加轴沟
A.下颌前磨牙舌侧 B.下颌磨牙舌侧 C.腭中缝 D.下颌前牙舌侧 E.上颌结节
A.要有共同就位道 B.两端的固位力基本相等 C.固位力应与力大小相适应 D.共同就位道必须与基牙长轴平行 E.固位体固位力应与桥体跨度相适应
A.咬合接触最好在瓷面上 B.连接体偏舌侧 C.金瓷衔接处避开咬合功能区 D.尽量增加连接体龈厚度 E.金合金强度最高
患者,女,28岁。根管治疗后观察2周无症状,行桩核冠修复后出现咬合痛。X线片:根充恰填,牙周膜间隙增宽。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微电流刺激 B.残髓炎 C.咬合创伤 D.继发龋 E.急性牙龈炎
A.偏侧咀嚼 B.牙列缺损 C.牙列缺失 D.单侧后牙早失 E.单个牙牙体缺损
A.2周 B.4周 C.6周 D.8周 E.10周
A.牙髓炎 B.深龋 C.邻面接触点过小 D.邻面接触点过紧 E.咬合创伤
A.1.00mm B.0.75mm C.0.50mm D.0.25mm E.0.10mm
患者,女性,35岁,缺失,缺牙间隙大小正常,基牙无松动,咬合较紧,固定桥修复时,基牙应选()
A. B. C. D. E.
A.硬软腭交界处的软腭上 B.硬软腭交界处之后1~2mm C.硬软腭交界处之后2~3mm D.硬软腭交界处之后3~4mm E.硬腭区
A.就位道不一致 B.邻接触点过紧 C.有早接触 D.出现电位差刺激 E.桥体龈端过长
A.摩擦力与粘固力 B.密合度 C.聚合度 D.牙冠长度 E.修复体解剖外形
A.含有两个以上基牙 B.基牙数目多而分散,获得共同就位道较难 C.有两种或三种基本类型的固定桥组合 D.常含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牙单位 E.当承受力时,各个基牙的受力反应基本一致
在设计人造冠修复体时。必须考虑患牙承受力的能力,与判断此能力无关的选项是()
A.牙周膜的状况 B.上下颌牙尖交错的关系 C.牙根的数目 D.牙槽骨的骨质状况 E.牙冠的冠根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