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垂直距离过高 B.垂直距离过低 C.咬合不平衡 D.下颌前伸 E.义齿固位差
A.下颌后退记录 B.面下1/3高度的记录 C.垂直距离和下颌侧方记录 D.垂直距离和下颌前伸记录 E.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记录
全口义齿的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主要是为了()
A.防止人工牙和基托的折断 B.增强基托的吸附力作用 C.防止下颌前伸 D.加强义齿的平稳和固位 E.获得正确的垂直距离
简单架可模拟下颌的()
A.左侧方运动功能 B.开闭口运动功能 C.右侧方运动功能 D.前伸运动功能 E.任意方向运动功能
A.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 B.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 C.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 D.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 E.以上方法都不对
A.帮助患者下颌后退 B.确定正中关系位 C.确定垂直距离 D.了解下颌运动情况 E.重复测定的客观依据
A.前牙切导斜度要大 B.排牙时切忌排成深覆 C.平面平分颌间距离 D.排牙时尽量排在牙槽嵴顶 E.要求保持义齿各方向的平衡接触
全口义齿的前牙排列成浅覆浅覆盖的原因()
A.美观要求 B.功能要求 C.排牙方便 D.取得前伸平衡 E.发音清楚
全口义齿人工牙排列要有平衡的原因是()
A.美观要求 B.提高咀嚼效率 C.使义齿稳定 D.分散力 E.纠正偏侧咀嚼习惯
全口义齿排牙时,后牙与堤平面接触的牙尖是()
A.54|45颊舌尖,6|6近中舌尖 B.54|45颊舌尖,6|6近中舌尖 C.54|45颊尖,6|6近中颊尖 D.4|4颊尖,5|5颊舌尖,6|6近中舌尖 E.4|4颊尖,5|5颊尖,6|6近中舌尖
A.微笑时显露上中切牙切缘0.2mm B.下中切牙切缘与平面平齐 C.上中切牙唇面距切牙乳突中点0.8~1.0mm D.上、下中切牙形成深覆 E.中切牙近中邻面接触点与面部中线一致
A.基托最薄处 B.基托最厚处 C.基托应力集中区 D.基托最窄处 E.牙槽嵴处
A.尽可能恢复解剖生理功能 B.保持义齿稳定 C.根据患者性别不同而区分 D.上下牙列间要有平衡接触关系 E.按照颌弓形态和上下颌弓间的关系排牙
A.上颌中切牙切缘位于平面 B.下颌切牙切缘与下唇上缘平齐 C.上侧切牙切缘位于平面上0.5~1mm D.排在牙槽嵴顶上 E.中切牙切缘位于上唇下缘下2mm
A.切牙乳突与上颌中切牙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 B.切牙乳突位于上颌腭中缝的前端 C.切牙乳突下方为切牙孔,排牙时要防止此处压迫 D.切牙乳突的位置变化较小 E.两个上中切牙的交界线应以切牙乳突为准
A.在口外检查上下颌义齿咬合的吻合情况 B.义齿戴入口内后,双手示指分别放在双侧前磨牙区面,左右交替加压 C.将上下颌义齿分别放在平板上,左右交替加压检查 D.义齿戴入口内后,双示指分别放在前牙切缘及基托远中端交替加压 E.在口内检查上下义齿咬合的吻合情况
A.检查义齿的平衡 B.检查基托边缘伸展 C.检查人工牙的排列 D.检查后堤区怎样 E.检查系带是否让开
A.义齿边缘伸展 B.义齿磨光面形态 C.后堤区是否合适 D.系带是否让开 E.义齿是否稳定
A.义齿不稳定 B.义齿两边翘动 C.义齿咬合不平衡 D.义齿边缘封闭差或不密贴 E.上颌隆突缓冲不够
A.后牙早接触 B.上总后缘过长 C.义齿固位不好 D.下颌后牙排列过于靠舌侧 E.以上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