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B.循环功能稳定 C.呼吸频率达20次/分 D.原病情稳定 E.血压达130/80mmHg
A.预防肝性脑病的方法和药物 B.抗感染治疗 C.支持肝功 D.防治MODS E.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A.水中毒 B.高氮质血症 C.高钾血症 D.高氯血症 E.高钠血症
A.易发生在大剂量使用局麻药时 B.酯类比酰胺类发生率高 C.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D.表现为毒性反应 E.剂量常在正常范围内
A.消除病人紧长,焦虑及恐惧心情 B.提高病人痛阈 C.减少睡液分泌,以防发生误吸 D.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射 E.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其副作用
A.颈1-头顶部皮肤 B.颈4-膈肌 C.胸6-胰腺 D.腰1-睾丸 E.骶3-阴道
A.心动过缓 B.血清钾升高 C.眼压升高 D.胃内压升高 E.术后肌痛
A.胸廓起伏情况 B.呼吸音听诊 C.黏膜颜色 D.皮肤颜色 E.呼吸频率
A.舌后坠 B.误吸 C.喉、支气管痉挛 D.气管和支气管异物 E.分泌物过多
A.麻醉药 B.催眠药 C.脑外伤 D.肌松药 E.胸段硬膜外阻滞
A.维持循环血容量稳定 B.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C.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D.加强呼吸管理 E.合理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A.冠心病患者的麻醉 B.ICU患者 C.心脏外科大手术患者 D.嗜铬细胞瘤手术的患者 E.大血管手术的患者
A.导管梗阻 B.导管脱出 C.机械性肺损伤 D.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 E.气管黏膜缺血和纤毛损伤
A.防止反流和误吸 B.便于呼吸管理,保证呼吸道通畅 C.远离手术部位,便于手术操作 D.改善患者通气 E.增大有效肺泡通气量
A.肺通气功能 B.血气分析 C.SpO2 D.动脉血压 E.ETCO2
A.麻醉过深 B.过度通气 C.肌松药过量 D.体温过低 E.阿片类药过量
A.疼痛 B.溃疡 C.出血 D.梗阻 E.消瘦
A.肝癌 B.恶性畸胎瘤 C.鼻咽癌 D.肺癌 E.胃癌
A.区域性转移 B.跳跃式转移 C.桔皮样外观 D.卫星结节 E.炎症表现
A.精原细胞瘤 B.骨肉瘤 C.黑色素瘤 D.神经纤维瘤 E.尤文氏瘤
A.发展较快 B.活动性差 C.有明显压痛 D.易转移 E.病人明显消瘦
A.不需要继续BLS B.借助专用设备和技术建立与维持有效的通气及循环功能 C.监测心电图 D.电除颤 E.药物治疗
A.患者平卧 B.按压点在胸骨下1/3处 C.按压时,双臂伸直,凭借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垂直向胸骨按压,使胸骨下降4~5cm D.每次按压后不需要使胸廓完全复位 E.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为1:2
A.原来清醒的患者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B.触不到大动脉搏动 C.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D.自主呼吸消失 E.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A.患者必须平卧 B.可将下肢抬高,增加回心血量 C.按压时选择剑突以上2~3cm处的部位,即胸骨下半部为按压点 D.确定按压部位后,凭借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向下加压,使胸骨下降2~3cm,然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 E.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
A.冠状动脉缺血 B.高钾血症 C.严重心脏病晚期 D.触电 E.麻醉药物过量
A.心室停顿 B.心室纤颤 C.电-机械分离 D.房-室分离 E.心房纤颤
A.舌后附 B.呼吸道内分泌物 C.呕吐物 D.异物 E.病人性别
A.激发心脏复跳 B.调整急性酸碱失衡 C.提高除颤阈值 D.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E.提高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肌血流与脑血流
A.占体重的2% B.脑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的21-30% C.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 D.葡萄糖消耗占65% E.脑细胞经受4-6分钟的完全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