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艾滋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艾滋病病原体抵抗力很强 C.消毒剂很难将其杀灭 D.艾滋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E.艾滋病可以通过一般接触传播
A.1966年 B.1970年 C.1978年 D.1988年 E.1995年
A.封闭式 B.开放式 C.复合式 D.探索式 E.偏向式
A.隔离区域的设立应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 B.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不设立缓冲区 C.隔离区域应备有洗手设施、口罩、隔离衣、帽子、手套等防护用物 D.隔离区的设立要符合洁污统一的原则 E.各区域应用同一颜色的标识
A.体温计专人使用,用后须经高水平消毒才能用于其他患者 B.血压计可以给不同病原菌感染者共同使用 C.传染患者使用后的物品,丢在黑色垃圾袋中 D.病历可随意进出隔离室 E.检验标本需放在容器内,但不需要加盖
A.一次性口罩 B.医用防护口罩 C.外科口罩 D.清洁手套 E.一次性无菌手套
A.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使用后的心电图机应清洗后方可给其他患者使用 C.允许家属探视 D.每周进行一次病室消毒 E.为患者输液时只需戴手套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更换抗菌药物时 E.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时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E.急性肠炎
A.β内酰胺类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C.多烯抗菌药物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D.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E.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隔日给药方案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以上
A.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B.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C.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D.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E.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30个/低倍视野
A.≥5cfu/ml B.≥10cfu/ml C.≥100cfu/ml D.≥500cfu/ml E.≥1000cfu/ml
A.近期曾用或正在用抗菌药物 B.出现腹泻,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C.发热,≥37.5℃ D.腹痛或腹部压痛 E.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C.切口有红、肿、热、痛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A.老年人长期卧床 B.加强肺活量的训练 C.咳嗽反射减弱 D.呼吸系统纤毛运动、清除功能下降 E.脏器功能低下
A.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 B.注意饮食卫生 C.注意环境卫生 D.注意手卫生 E.出现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
A.保护性隔离 B.空气传播的隔离 C.飞沫传播的隔离 D.接触传播的隔离 E.消化道传播的隔离
A.定期体检 B.建立健康档案 C.调入时不进行体检 D.了解受感染情况 E.调离时进行体检
A.注射 B.抽血 C.清洗器械 D.生活护理 E.手术
A.挤血并冲洗伤口 B.清创和消毒 C.报告和记录 D.跟踪监测 E.直接包扎
A.注意操作前洗手 B.只注意操作后洗手 C.手污染环境 D.手污染物品 E.有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原携带者
A.不必消毒 B.2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以上 C.煮沸10分钟 D.流通蒸汽消毒10分钟 E.流通蒸汽消毒5分钟
A.输血 B.使用血制品 C.静脉吸毒 D.污染的诊疗器械 E.直接接触
A.贮存冰箱内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B.贮存冰箱内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C.贮存冰箱内壁用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D.阳性血液和血制品尽快彻底焚烧 E.贮存的冰箱解冻后的冰水,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排放
A.用清水擦拭 B.用低效消毒剂擦拭 C.用高效消毒剂擦拭 D.用紫外线照射 E.用清洁剂擦拭
A.同桌进餐传播 B.握手传播 C.拥抱传播 D.母婴传播 E.共用浴具传播
A.200mg/L B.250mg/L C.500mg/L D.1000mg/L E.2000~5000mg/L
A.皮肤发生破损,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B.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C.摘手套后立即洗手 D.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E.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A.内衣 B.被褥 C.浴巾 D.马桶 E.碗筷
A.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B.人不易感 C.主要病原体为汉坦病毒 D.人成为传染源的情况很少 E.可经鼠咬、革螨、羌螨、蚤、蚊虫叮咬传播
A.呼吸道感染 B.消化道感染 C.血液感染 D.皮肤破损接触感染 E.皮肤伤口接触感染
A.消毒2小时后,深埋2米以下 B.焚烧处理 C.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D.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E.置于双层黑色不透水塑料袋内
A.压力蒸汽灭菌 B.加入0.2%过氧乙酸作用30~60分钟 C.纸盒、纸袋盛装后焚烧 D.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 E.不必进行处理
A.管理是管理者协调人及其他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B.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C.管理具有科学性及艺术性 D.管理具有社会性而无自然性 E.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
A.人员 B.资金 C.设备 D.客户 E.信息
A.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辞退与开除 C.人员的选择、面试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时间的利用 E.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信息的收集整理
A.以平等态度对待下属 B.具体指明问题所在 C.批评对事不对人 D.以行动强化语言 E.提出防范错误的建议
A.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B.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C.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D.系统的干预活动 E.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A.观察阶段中每个病房人群所有存在和新发的感染病例 B.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 C.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 D.用来统计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E.现况调查或横断面研究
A.科学管理 B.人性理论管理 C.非科学管理 D.行为科学管理 E.系统管理原理
A.各种介入治疗 B.母婴同室 C.滥用抗生素 D.气管切开 E.使用呼吸机
A.单独设置房间以提醒医务人员离开时洗手 B.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监护 C.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 D.将感染源与传播的途径分开 E.方便家属探视
A.生存 B.共生 C.定植 D.定居 E.繁殖
A.急性菌痢 B.急性肠炎 C.二重感染 D.败血症 E.菌群移位
A.传染源是蚊蝇 B.炭疽芽胞能耐受煮沸5min C.炭疽杆菌繁殖体对热不敏感 D.炭疽芽胞在泥土中可生存10年以上 E.患有炭疽的家畜允许解剖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健康相关行为 E.环境因素
A.细菌 B.病毒 C.衣原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A.20% B.30% C.40% D.50% E.60%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B.病毒感染少量使用抗生素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D.适当的药物剂量 E.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A.一人一针一管 B.一人一针一管一巾 C.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D.一人一针一巾 E.一人一针一带
A.自主发展阶段 B.被动发展阶段 C.主动发展阶段 D.调整发展阶段 E.巩固发展阶段
A.以病人为中心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 C.合理结构原则 D.满足需要原则 E.经济效能原则
A.门诊慢性病人 B.入院时的病人 C.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交谈技巧 B.非语言沟通 C.开放式提问技巧 D.行为训练技巧 E.沉默技巧
A.握手 B.使用血制品 C.母婴传播 D.静脉吸毒 E.输血
A.艾滋病 B.甲型肝炎 C.肠炭疽 D.麻疹 E.腮腺炎
A.去污染 B.消毒 C.灭菌 D.抗感染 E.无菌技术
A.移位途径 B.细菌具有黏附力 C.适宜的pH D.生物屏防 E.细菌易位
A.比较严肃 B.有较强的约束力 C.易于保密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保健行为 D.预警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A.服饰 B.体态 C.语调 D.姿势 E.手势
A.封闭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C.探索式提问 D.偏向式提问 E.复合式提问
A.高工作、低关系 B.高工作、高关系 C.中工作、中关系 D.低工作、低关系 E.低工作、高关系
A.有效氯1000mg/L,作用30~60min B.有效氯2000mg/L,作用30~60min C.有效氯5000mg/L,作用1~2h D.有效氯10000mg/L,作用2~6h E.有效氯20000mg/L,作用2~6h
A.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B.交叉感染、自身感染 C.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 D.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E.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
A.结构简单 B.责权明确 C.权力比较集中 D.联系便捷 E.管理成本较低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B.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C.细菌缺乏药物的靶位点 D.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A.强调通过检查手段提高质量 B.强调顾客的需要和诚信 C.强调对员工尊重、引导、激励、授权 D.强调通过改进持续性提高质量 E.强调全员参与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E.5类
A.指令性计划 B.指导性计划 C.战略性计划 D.战术性计划 E.基础性计划
A.协商 B.仲裁 C.推延 D.妥协 E.教育
A.化学检测 B.生物监测 C.物理检测 D.工艺监测 E.试纸检测
A.可以选聘、使用优秀人才 B.可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C.可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 D.可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E.可以杜绝人员犯错误
A.环境诊断 B.生活质量 C.倾向因素 D.促成因素 E.强化因素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自动发展阶段
A.1∶2 B.1∶3 C.2∶1 D.3∶1 E.3∶2
A.比较灵活 B.约束力一般 C.不需借助非正式沟通以弥补不足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每周两次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B.每日进行清洁,用后再消毒,干燥保存 C.每日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D.每周一次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E.专人专用,用后才进行终末消毒
A.12h后 B.24h后 C.36h后 D.48h后 E.72h后
A.注重知识灌输 B.注重环境改善 C.注重教育效果评价 D.不仅注重知识改变而且注重行为改变 E.注重计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