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整体性 B.目的性 C.相关性 D.层次性 E.环境适应性
A.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可感染乙肝 B.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透析装置也可传播乙肝 C.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行传播 D.HBsAg阳性者是传染源之一 E.患有乙肝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一定会得乙肝
A.方法一致 B.途经一致 C.目标一致 D.感情一致 E.认知一致
A.故意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B.失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C.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D.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E.失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A.最基本的反射 B.自我控制 C.顺应 D.应对 E.应激
A.确保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B.行为干预 C.确立健康教育的诊断 D.健康教育的过程 E.健康教育的效果
A.对生活满意度的感受 B.生活的物理环境 C.生活的经济环境 D.生活的文化状况 E.目标人群的疾病状况
A.医嘱 B.咨询 C.口头教育 D.书面 E.辅助
A.入院教育 B.出院教育 C.门诊教育 D.病房教育 E.社区教育
A.医疗效果 B.病情现状 C.发病机制 D.继续用药 E.定期复查
A.动态体语 B.仪表形象语言 C.同类语言 D.时空语言 E.模糊反馈语言
A.评定错误 B.暗示效应 C.霍桑效应 D.选择因素 E.回归因素
A.强化因素 B.促成因素 C.倾向因素 D.环境因素 E.学习因素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生素 C.洗手 D.隔离患者 E.提高机体抵抗力
A.血制品及血液 B.药品及药液 C.诊疗器械 D.病例记录单 E.医务人员的手
A.皮肤 B.口腔 C.肠道 D.胃 E.肝脏
A.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C.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平衡 D.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病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E.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A.绝大部分是需氧菌 B.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 C.与定植区黏膜上皮细胞关系密切 D.密度极高 E.与人体之间保持生态平衡
A.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静态生理性组合 C.达到定量平衡 D.达到定位平衡 E.达到定性平衡
A.慢性咽喉炎 B.心肌炎 C.慢性腹泻 D.口腔炎 E.阴道炎
A.存在的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B.存在的已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C.存在的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D.存在的实际发生的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E.存在的新发生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A.70%以上 B.75%以上 C.80%以上 D.85%以上 E.90%以上
A.全部住院患者 B.门诊患者 C.医务人员 D.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E.门诊及住院患者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灭菌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甲醛熏24小时 E.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A.环氧乙烷 B.氯己定 C.过氧化氢 D.甲醛 E.戊二醛
A.灭菌 B.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C.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D.低中水平的消毒方法 E.清洁擦拭
A.气管镜属于高危险物品 B.肛表属于中危险物品 C.植人物属于中危险物品 D.腹腔镜属于中危险物品 E.呼吸机管道属于高危险物品
A.≤10cfu/ml B.≤50cfu/ml C.≤100cfu/ml D.≤200cfu/ml E.≤500cfu/ml
A.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B.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C.不得检出非病原微生物 D.不得检出任何细菌 E.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A.≤10cfu/件 B.≤20cfu/件 C.≤30cfu/件 D.≤100cfu/件 E.≤200cfu/件
A.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B.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C.多黏芽孢杆菌 D.环状芽孢杆菌 E.坚强芽孢杆菌
A.先消毒,再清洁 B.先清洁,后消毒或灭菌 C.先灭菌,再消毒,后清洁 D.先消毒,再灭菌 E.先消毒,再清洁,后灭菌
A.先消毒,再倾倒罐中液体 B.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消毒 C.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清洁,最后消毒 D.先灭菌,再清洁 E.先灭菌,再消毒,最后清洁
A.压力蒸汽灭菌 B.环氧乙烷灭菌 C.紫外线消毒 D.喷雾消毒法 E.干热灭菌
A.分枝杆菌 B.细菌芽胞 C.真菌 D.病毒 E.SARS
A.2ml空针 B.压舌板 C.痰盂 D.腹腔镜 E.听诊器
A.20cm×30cm×25cm B.20cm×20cm×25cm C.30cm×30cm×25cm D.30cm×30cm×30cm E.40cm×30cm×25cm
A.冲洗、漂洗、洗涤、再冲洗 B.冲洗、洗涤、漂洗、再洗涤 C.冲洗、洗涤、漂洗、终末冲洗 D.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E.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洗涤
A.1天 B.7天 C.14天 D.21天 E.1个月
A.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3个月 B.使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 C.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D.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E.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0.1%~0.2% B.0.2%~0.4% C.0.6%~0.8% D.1.0%~1.2% E.1.2%~1.4%
A.25% B.30% C.50% D.75% E.90%
A.1~5℃ B.5~10℃ C.15~30℃ D.40~60℃ E.70~80℃
A.40μW/cm2 B.60μW/cm2 C.70μW/cm2 D.90μW/cm2 E.100μW/cm2
A.应距地面高度0~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B.应距地面高度1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C.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D.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100cm E.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20~30cm,距天花板50cm
A.5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E.60分钟
A.≥1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20分钟 E.≥30分钟
A.10~25℃ B.25~45℃ C.45~60℃ D.60~75℃ E.75~80℃
A.3kg B.5kg C.7kg D.9kg E.10kg
A.≥1mm B.≥2mm C.≥3mm D.≥5mm E.≥6mm
A.器械轴节可不打开 B.可拆卸的零部件尽量不拆开 C.管腔类器械应使用专用清洗架 D.精细器械和锐利器械可随意放置 E.冲洗、洗涤、漂洗是可使用自来水
A.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B.不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C.粉剂 D.油类 E.裸露的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A.比较严肃 B.有较强的约束力 C.易于保密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静脉输液技术 B.铺麻醉床 C.阑尾炎手术患者护理 D.氧气吸入技术 E.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A.自发形成 B.较强的约束力 C.讲究效率 D.方式灵活 E.沟通方便内容广泛
A.黑曲霉菌 B.近平滑念珠菌 C.光滑念珠菌 D.白色念珠菌 E.李斯特菌
A.ICU病房 B.普通内科病房 C.门诊接诊室 D.放射科 E.门诊注射室
A.不良疾病行为 B.A型行为 C.不良生活习惯 D.戒除不良嗜好 E.C型行为
A.缩短住院时间 B.敷料被液体渗透及时更换 C.尽量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D.严格无菌操作 E.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A.高工作、低关系 B.高工作、高关系 C.中工作、中关系 D.低工作、低关系 E.低工作、高关系
A.医院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 B.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C.医院工作人员携带的病菌 D.由探视人员带到院内的病菌 E.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致病菌
A.形成的时间已久的行为 B.疾病和健康问题 C.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 D.正处在发展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 E.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A.呼吸道传播 B.空气传播 C.消化道传播 D.接触传播 E.性传播、血液传播
A.少用评价性语言 B.加强评论和表态 C.多用描述性语言 D.耐心听取对方的说明 E.认同对方的问题和处境
A.平均寿命健康教育 B.覆盖率 C.发病率 D.患病率 E.死亡率
A.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B.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C.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D.系统的干预活动 E.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A.沟通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理解 B.组织中应避免出现非正式沟通 C.手势和符号也是信息的表达方式 D.反馈在沟通过程也很重要 E.信息传递需要相应的渠道
A.服饰 B.体态 C.语调 D.姿势 E.手势
A.老年人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手术后病人 E.年轻人
A.高效消毒法 B.中效消毒法 C.低效消毒法 D.灭菌法 E.机械清洗法
A.<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B.<100cfu/ml,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C.<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D.<25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E.<5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A.规律性 B.和谐性 C.一致性 D.适宜性 E.稳定性
A.医院感染散发 B.医院感染播散 C.医院感染流行 D.医院感染暴发 E.医院感染罹患
A.洗手 B.使用抗生素 C.使用消毒剂 D.穿隔离衣 E.手消毒
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B.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C.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表面的有机物和污迹、尘埃 D.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全部活的微生物 E.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清除要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材表面的污物
A.选择授权对象 B.明确授权内容 C.形成沟通渠道 D.及时调整计划 E.评价授权效果
A.环境诊断 B.生活质量 C.倾向因素 D.促成因素 E.强化因素
A.质量控制 B.定期控制 C.全面控制 D.直接控制 E.前馈控制
A.人是有需求的 B.人是“经济人” C.人是“社会人” D.人具有二重性 E.人是自然人
A.心理卫生知识 B.疾病防治知识 C.就诊知识 D.卫生常识 E.行为训练知识
A.预算 B.策略 C.规划 D.政策 E.规程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B.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C.细菌缺乏药物的靶位点 D.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A.提倡、协调、控制 B.提倡、赋权、协助 C.控制、赋权、协调 D.控制、赋予、倡导 E.倡导、赋权、协调
A.一度失调 B.二度失调 C.二重感染 D.菌群交替症 E.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