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谈话内容不要过广 B.加强评论和表态 C.多用描述性语言 D.耐心倾听 E.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A.满足患者护理需要原则 B.合理结构原则 C.优化组合原则 D.经济效能原则 E.动态调整原则
A.内部、外部回报 B.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C.自我效能 D.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E.对戒除某种行为的难处的认识
A.门诊慢性病人 B.首次入院的病人 C.再次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小组讨论法 B.角色扮演法 C.头脑风暴法 D.录像法 E.案例分析法
A.避免停顿 B.避免对象提问 C.避免内容重复 D.注意观察对象表情 E.避免主题单一,内容单调
A.以疾病为中心 B.以病人为中心 C.以治疗为中心 D.以预防为中心 E.以健康为中心
A.重复测量 B.随机抽样 C.随机配对 D.检验测量工具 E.培训测量人员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环境因素 E.心理因素
A.记录与报告 B.现场考察和参与方法 C.审记方法 D.调查方法 E.控制经费
A.提高认识 B.改变态度 C.卫生宣教 D.行为干预 E.重在预防
A.营养作用 B.稳定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定植抵抗力作用
A.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B.便于对病人进行监护 C.将感染源与传播途径分开 D.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 E.方便家属探视
A.过氧化氢 B.戊二醛 C.二溴海因 D.碘伏 E.氯己定
A.不超过20% B.不超过30% C.不超过40% D.不超过50% E.不超过10%
A.老年患者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术后患者 E.年轻人
A.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B.灭菌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C.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天1次 D.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天1次 E.戊二醛化学监测每周2次
A.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讲座 B.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C.选用广谱抗生素以达到杀灭致病菌的目的 D.尽可能使用大剂量冲击疗法 E.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
A.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过氧化氢 D.乙醇 E.氯己定
A.紫外线照射 B.臭氧消毒 C.甲醛熏蒸法 D.过氧乙酸熏蒸法 E.过氧化氢喷雾法
A.1m以上 B.0.8m以上 C.1.5m以上 D.2m以上 E.2.5m以上
A.疫情监测 B.灭鼠、防鼠 C.伤口用0.5%碘伏消毒 D.家里不要养宠物(猫、狗) E.患者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及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A.出现菌群移位 B.出现二重感染 C.出现三重感染 D.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变动 E.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A.清洁剂 B.高效消毒剂 C.灭菌剂 D.中效消毒剂 E.低效消毒剂
A.德尔菲法 B.名义集体决策法 C.记录统计法 D.电子会议法 E.头脑风暴法
A.计划阶段 B.反馈阶段 C.处理阶段 D.执行阶段 E.检查阶段
A.质量控制 B.过程控制 C.专题控制 D.直接控制 E.预防控制
A.制订预算时的依据作用 B.预期结果时的预判作用 C.修改目标时的导向作用 D.反馈工作时的监测作用 E.执行计划时的保障作用
A.直线型 B.直线-参谋型 C.职能型 D.主导型 E.综合型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层次性 D.协调性 E.目的性
A.现代化 B.专业化 C.先进化 D.合理化 E.科学化
A.质量控制 B.预算控制 C.进度控制 D.目标控制 E.反馈控制
A.检查标准应人性化 B.重视细节的控制 C.质量控制应具体化 D.控制方法应体现管理技巧 E.强调综合系统的控制
A.控制 B.协调 C.计划 D.激励 E.授权
A.使整个会议紧扣议题 B.激发与会者的思维 C.引导与会者的合作 D.恪守会议时间 E.引导与会者达成共识
A.4:1 B.1:1 C.0.4:1 D.1:4 E.1:0.4
A.方案与组织目标的相关程度 B.下属的接受程度 C.管理层的认可程度 D.公众的接受程度 E.时间
A.协商 B.迁就 C.合作 D.妥协 E.回避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职能型组织 D.线型组织 E.分部制组织
A.强调通过检查手段提高质量 B.强调诚信 C.强调对员工尊重、引导、激励、授权 D.强调工作指标是动态的持续性提高的 E.强调全员参与
A.计划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B.计划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 C.计划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D.计划有利于控制工作 E.计划有利于人员的管理
A.目标统一的原则 B.分工协作的原则 C.责权一致的原则 D.最少层次的原则 E.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A.护理结果评价 B.环节质量评价 C.综合质量评价 D.基础质量评价 E.终末质量评价
A.善于运用倾听技巧 B.掌握发问技巧 C.善于激发下属的谈话愿望 D.做好谈话计划 E.善于启发下属
A.每4张床设1名 B.每5张床设1名 C.每6张床设1名 D.每8张床设1名 E.每2张床设1名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实行科学化管理 C.调动人的积极性 D.体现公平的分配制度 E.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
A.1966年 B.1970年 C.1978年 D.1988年 E.1995年
A.封闭式 B.开放式 C.复合式 D.探索式 E.偏向式
A.受遗传、学习影响 B.是因势利导的依据 C.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明显 D.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E.是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
A.健康档案编写原则是灵活性、结构化 B.健康档案的形式应简单、通俗、实用 C.健康档案的内容要求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化 D.健康档案的内容应能反映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 E.一个区内的健康档案形式可多样化,不需统一
A.适用于门诊慢性疾病病人 B.针对病人个体制定疾病预防措施 C.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D.可减少疾病残疾 E.适用于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文化程度 B.阅读能力 C.读写能力 D.学习积极性 E.知识背景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抑制因素 E.强制因素
A.形成的时间已久的行为 B.找出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C.核实刚刚形成的行为 D.确定目标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E.找出正处在发展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