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 B.固定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差动框式助行器 C.差动框式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四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 D.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 E.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
A.Yargason征 B.Hamilton征 C.Dugas征 D.Mill征 E.Cozen试验
A.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B.足三里、血海、阳陵泉、三阴交 C.头部的运动区、感觉区、言语区 D.四神聪、肾俞、伏兔 E.解溪、太冲、伏兔
A.握拳试验 B.屈拇握拳试验 C.Wartenberg试验 D.叩触诊试验 E.伸肌紧张试验
A.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刺灸 B.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可以刺灸小腹部的腧穴 C.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刺灸 D.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E.皮肤有感染、溃疡的部位不宜刺灸
A.马蹄内翻足 B.扁平足 C.膝关节反屈 D.小儿麻痹后遗症 E.C7脊髓损伤患者
A.身体直立,肘关节屈曲30°,腕关节背屈30°握住手杖,可使手杖支脚垫位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20cm的位置 B.身体直立,肘关节屈曲20°,腕关节背屈20°握住手杖,可使手杖支脚垫位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20cm的位置 C.身体直立,肘关节屈曲20°,腕关节背屈30°握住手杖,可使手杖支脚垫位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20cm的位置 D.身体直立,肘关节屈曲20°,腕关节背屈30°握住手杖,可使手杖支脚垫位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15cm的位置 E.身体直立,手杖高度与大转子处于等高的位置
A.站立位将腋拐放在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的距离,两侧腋拐支脚垫分别置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15cm处,肘关节屈曲30°,把手部位与大转子高度相同 B.站立位将腋拐放在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的距离,两侧腋拐支脚垫分别置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20cm处,肘关节屈曲30°,把手部位与大转子高度相同 C.站立位将腋拐放在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的距离,两侧腋拐支脚垫分别置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15cm处,肘关节屈曲20°,把手部位与大转子高度相同 D.站立位将腋拐放在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的距离,两侧腋拐支脚垫分别置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15cm处,肘关节屈曲40°,把手部位与大转子高度相同 E.站立位将腋拐放在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的距离,两侧腋拐支脚垫分别置于脚尖前方和外侧方直角距离各15cm处,肘关节屈曲30°,把手部位与髂前上棘高度相同
A.四点步行法:一侧腋拐一同侧腿一另一侧腋拐一另一侧腿 B.两点步行法:一侧腋拐和腿一另一侧腋拐和腿 C.四点步行法:一侧腋拐一对侧腿一同侧腿一另一侧腋拐 D.四点步行法:一侧腋拐一对侧腿一另一侧腋拐一对侧腿 E.上台阶的方法:腋拐一患腿一健腿
A.四点步行法行走稳定,速度较快 B.两点步行法要求使用者应有比四点步行更强的平衡能力 C.使用腋拐者主要通过腋托负重 D.持杖时腋托抵在腋窝 E.行走时拐杖的着地点要控制在脚掌的正前方部位
A.轮椅应有的座位宽度是患者坐上轮椅后双大腿与扶手之间有5cm的间隙 B.轮椅座位的深度是患者坐上轮椅后坐垫前缘离腘窝约6.5cm C.适当的扶手高度是患者在坐位双臂内收的情况下,前臂平放在扶手上,肘关节屈曲角度大于90° D.脚踏板的板面离地面的距离越低越好 E.一般轮椅靠背尽可能高些为好
A.电兴奋疗法 B.干扰电疗法 C.共鸣火花疗法 D.间动电疗法 E.感应电疗法
A.尿道严重损伤或感染 B.患者神志不清或不配合 C.接受大量输液 D.有出血倾向 E.前列腺显著肥大或肿瘤者
A.双眼平视,两肩放松,身体上部稍向前倾 B.臀部紧贴靠背 C.大小腿之间的角度保持90° D.两足平行,双足间距与骨盆同宽 E.驱动轮椅时,肘关节保持120°左右为宜
A.骶上脊髓损伤的患者,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逼尿肌收缩,以进行主动排尿 B.常见的触发点包括耻骨上区、阴毛、肛门、大腿内侧 C.扳机点排尿的本质是刺激诱发骶反射性排尿,前提是具备完整的骶神经反射弧 D.叩击时宜重而慢 E.叩击频率为50~100次/分,叩击次数为100~500次
A.是针对肠道功能障碍所采取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 B.排便时以蹲、坐位为佳。坐位排便可以降低排便阻力,减轻心脏负担 C.站立和步行训练、腹肌训练、吸气训练可以改善便秘 D.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其治疗便秘的成功率达到100% E.腹部按摩可通过皮肤一直肠反射促进感觉反馈传入和传出,增强肠道活动
A.头部屈曲位 B.头部正立位 C.头部过伸位 D.身体屈曲位 E.以上都不对
A.10次等长运动的最小负荷量 B.10次等张运动的最小负荷量 C.10次等长运动的最大负荷量 D.10次等张运动的最大负荷量 E.以上都不是
A.节律性稳定 B.节律性发动 C.反复收缩 D.控住-松弛 E.收缩-松弛
A.起即时矫正作用 B.缓和畸形发展,避免手术 C.改善脊柱的柔韧性 D.防止凸侧肌肉劳损 E.增强软弱的肌肉
A.3周以上B.4周以上C.5周以上D.6周以上E.7周以上
A.0.3 B.0.4 C.0.5 D.0.6 E.0.7
A.2~3周 B.3~8周 C.8~10周 D.10~12周 E.12~15周
A.地反应力 B.关节力矩 C.运动肌电图 D.能量分析 E.步行中的关节角度变化
A.引起胸椎右凸 B.矫正胸椎左凸 C.引起腰椎右凸 D.矫正腰椎右凸 E.以上都不对
A.56% B.16% C.26% D.36% E.46%
A.0°~20°跖屈 B.5°~20°背屈 C.0°~10°跖屈 D.10°~20°跖屈 E.0°~20°背屈
A.屈曲 B.伸展 C.内收 D.外展 E.旋转
A.疼痛在主动锻炼中出现 B.疼痛在被动锻炼中出现 C.疼痛发生在关节部位 D.伴随着关节活动的进展产生的疼痛 E.疼痛随着加大活动范围时逐渐明显
A.术后1天 B.术后3天 C.术后1周 D.术后2周 E.术后1个月
A.4级 B.5级 C.1级 D.2级 E.3级
A.机械牵引 B.滑轮牵引 C.电动牵引 D.手法牵引 E.以上都不对
A.20° B.30° C.40° D.50° E.60°
A.关节活动范围运动 B.等速运动 C.低冲刺性有氧运动 D.娱乐性运动 E.以上都不对
A.运动程序 B.运动方式 C.运动强度 D.运动持续时间 E.运动频度
A.1~5s B.6~10s C.11~15s D.16~20s E.21~25s
A.以达到要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程度来控制 B.以肢体有无不适、肌肉酸胀感来控制 C.以肢体有无疼痛来控制 D.活动控制法 E.反应(心率)控制法
A.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 B.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 C.腘绳肌,向心性收缩 D.腘绳肌,离心性收缩 E.以上都不对
A.持续训练法 B.间断训练法 C.循环训练法 D.循环-训练法 E.循环-间断训练法
A.发展胸式呼吸体操 B.发展腹式呼吸体操 C.局部呼吸体操 D.抗阻呼吸体操 E.腹部加压呼吸体操
A.在突然的冲动性用力超过阻力弹性屏障后发生 B.关节内压下降所致 C.气体从滑液中释出在关节腔中迅速形成气泡并塌破形成 D.错位关节的复位 E.这种响声需经20分钟后才能再次出现
A.牵开关节间隙 B.牵引了同节段的肌肉 C.刺激了大量的机械感受器 D.兴奋了粗大的传入神经纤维,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 E.突出椎间盘的回纳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A.Ⅱ级 B.Ⅲ级 C.Ⅳ级 D.Ⅴ级 E.Ⅰ级
A.等长练习 B.等张练习 C.等速练习 D.向心性练习 E.离心性练习
A.肌电反馈训练法 B.肌电反馈电刺激法 C.中枢冲动传递训练 D.助力运动 E.主动运动
A.分指板 B.弹簧分指网架 C.橡皮筋分指网架 D.分指圆锥 E.以上都不对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A.按摩(massagE. B."推拿"(manipulation) C.关节松动术(mobilization) D.正骨 E.以上都不对
A.两次练习之间的恢复时间 B.每次练习的重复次数 C.每次练习的时间 D.练习的强度 E.练习的注意事项
A.按摩(massagE. B."推拿"(manipulation) C.关节松动术(mobilization) D.正骨 E.以上都不是
A.早期的被动运动 B.痉挛的预防 C.步行训练中支具的应用 D.避免健侧代偿 E.失认症是预后不良的症状
A.仰卧位 B.俯卧位 C.半坐位 D.前倾坐位 E.骑坐位
A.肌肉体积增大 B.收缩蛋白增加 C.肌红蛋白增加 D.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E.超量恢复
A.在完全不能主动活动的阶段,不宜开展运动再学习方法 B.在训练之前或训练之初让患者尽力回忆病前能够的运动或活动 C.强调训练运动的控制 D.加强言语指示和视觉反馈 E.练习切合日常生活实际的、有目的、有功能的活动
A.正立坐位 B.前倾依靠位 C.后倾依靠位 D.左侧倾依靠位 E.右侧倾依靠位
A.行走过程中的平衡练习 B.站立位闭目平衡练习 C.坐位平衡练习 D.卧位头颈部的运动 E.避免任何运动
A.每日3次 B.每日2次 C.每日1次 D.隔日1次 E.每3天1次
A.肌力训练 B.关节活动度训练 C.有氧训练 D.放松性训练 E.协调性训练
A.被动运动 B.主动-辅助运动 C.主动运动 D.抗阻运动 E.以上都不是
A.深呼吸练习 B.缓慢呼吸练习 C.节段呼吸练习 D.渐进抗阻吹气练习 E.缩唇呼吸法
A.六项内容、七个级别 B.六项内容、六个级别 C.七项内容、七个级别 D.七项内容、六个级别 E.以上全部对
A.采用收缩一放松技术进行主动牵张 B.采用关节松动术增加关节活动度 C.采用固定自行车进行轻抗阻练习 D.直腿抬高 E.轻重量的膝关节屈曲练习
A.75% B.80% C.85% D.90% E.95%
A.主动运动 B.助力运动 C.被动运动 D.连续被动运动 E.关节功能牵引法
A.超短波 B.热敷 C.微波 D.紫外线 E.红外线
A.炎症局限 B.化脓成熟 C.炎症消散 D.炎症加重 E.炎症迁延
A.亚红斑量 B.中红斑量 C.中心重叠照射 D.弱红斑量 E.强红斑量
A.感染区用强或中红斑量照射,周围正常皮肤用弱红斑照射 B.感染区用弱或中红斑量照射,周围正常皮肤用亚红斑量照射 C.中心照射两次 D.感染区用中或弱红斑量照射,周围正常皮肤用红斑量照射 E.照射剂量加倍
A.鼓励急性期尽早活动肢体 B.肌力训练是主要的康复治疗措施 C.一旦出现骨关节畸形,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D.恢复期电刺激可引起肌痛,所以避免使用 E.以上都不是
A.肩胛骨抬高 B.肩关节屈曲 C.肘关节屈曲 D.腕关节屈曲 E.前臂外旋
A.肌腱、筋膜、关节囊的变性挛缩 B.不正常的姿势负重 C.肢体的失用 D.发病时的年龄 E.肌力的不平衡
A.温热疗法、被动疗法 B.温热疗法、主动运动 C.温热疗法、主动运动、被动疗法、手法 D.温热疗法、主动运动、被动疗法 E.温热疗法、主动运动、被动疗法、手法、水疗
A.无骨折任何时候 B.无外固定任何时候 C.伤后24~48h D.无金属异物任何时候 E.伤后12h
A.逼尿肌反射亢进者B.逼尿肌反射低下者C.脑瘫患者D.截瘫患者E.偏瘫患者
C6神经根受压时选择颈椎牵引的最佳角度是()
A.0° B.15° C.25° D.10° E.20°
A.增大关节活动度训练 B.肩关节松动术 C.体操捧训练 D.增强肌力训练 E.仰卧位肩外展
A.左/右分辨障碍 B.地形定向障碍 C.手指失认 D.失写 E.失算
A.肚脐 B.髂前下棘 C.股骨大转子 D.髂前上棘 E.耻骨联合
A.55%~60% B.60%~65% C.65%~70% D.60% E.65%
A.低频止痛治疗 B.适当应用血管舒张药 C.肢体的温热治疗 D.常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连用5~7d E.禁止吸烟
A.电极或导线裸露部分直接接触皮肤 B.局部电流密集 C.极性搞错 D.电极衬垫薄 E.皮肤破损
A.移动臂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上 B.轴心位于髌骨 C.固定臂位于股骨纵轴 D.测量时患者取俯卧位 E.屈曲130°为正常
A.身体向右侧倾斜 B.吃饭时,仅取盘中左半边的食品 C.不能主动向左侧转头代偿 D.绘图测验可见特征性的异常表现 E.Albert试验阳性
A.肩胛骨前伸 B.肩关节内收内旋 C.肘伸展 D.前臂旋前 E.腕和手指的屈曲
A.左/右失定向 B.图形背景分辨困难 C.身体部位识别障碍 D.手指失认 E.疾病失认
A.画十字空心图 B.仿画立体图 C.火柴棒拼图 D.搭积木 E.以上都是
A.矢状面上以冠状轴为轴进行的运动 B.冠状面上以矢状轴为轴进行的运动 C.额状面上以矢状轴为轴进行的运动 D.矢状面上以垂直轴为轴进行的运动 E.以上选择均不正确
A.等速向心性运动练习 B.等速离心性运动练习 C.等长运动练习 D.等张运动练习 E.等动运动练习
A.红外线 B.蜡疗 C.超短波 D.按摩 E.中药熏蒸
A.抬高患肢 B.膝部超短波 C.髌骨被动运动 D.骨四头肌等长收缩 E.主动背屈、跖屈踝关节
患者,男,22岁,左侧髌骨横行骨折,行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A.仰卧位屈膝 B.俯卧位屈膝 C.侧卧位屈膝 D.坐位屈膝 E.蹲位
A.徒手肌力测试 B.10重复最大负荷测试(10RM) C.针极肌电图记录的募集电活动 D.表面(动态)肌电图 E.等速运动测试系统
A.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 B.卧位直腿抬高练习 C.小腿捆绑沙袋踢腿练习 D.骑功率车练习 E.走活动平板练习
A.等速向心性运动练习 B.等速离心性运动练习 C.等张运动练习 D.等长运动练习 E.等动运动练习
A.健侧紫外线照射 B.中频电疗 C.超短波治疗 D.肌肉收缩运动 E.用电按摩在足跟部沿肢体纵轴方向震动刺激
A.相互拮抗的肌肉的交替的等张收缩 B.接着作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C.拮抗肌与主动肌同时的等张收缩 D.增加运动模式中无力成分的活动范围与耐力 E.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