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提倡、协调、控制 B.提倡、赋权、协助 C.控制、赋权、协调 D.控制、赋权、倡导 E.倡导、赋权、协调
A.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B.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C.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D.工作绩效=f·(动力×激励) E.工作绩效=f·(动力×激励)
A.避免一味说教 B.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C.考虑接受者的观点和立场 D.以行动强化语言 E.充分利用反馈机制
A.增加利益 B.个体优化 C.目标导向 D.坚持原则 E.勤于公关
A.持续不断地改进 B.精确地度量 C.关注产品销量 D.向员工授权 E.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A.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和其他后果的 B.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死亡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的
A.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B.创造支持环境 C.发展个人技能 D.加强社区行动 E.倡导政策支持
A.应对 B.应激 C.反馈 D.反射 E.调试
A.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C.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D.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 E.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D.预警行为 E.保健行为
A.经济性原则 B.前瞻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有效性原则 E.重要性原则
A.产生自愿戒烟的决心 B.寻找戒烟同伴 C.产生戒烟行为 D.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信念 E.说明吸烟的危害
A.烧伤创面清疮、用药 B.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C.实施严密隔离 D.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 E.支持疗法及肠源性感染预防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更换抗菌药物时 E.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时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E.急性肠炎
A.β-内酰胺类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C.多烯抗菌药物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D.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E.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隔日给药方案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以上
A.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B.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C.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D.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E.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30个/低倍视野
A.≥5cfu/ml B.≥10cfu/ml C.≥100cfu/ml D.≥500cfu/ml E.≥1000cfu/ml
A.近期曾用或正在用抗菌药物 B.出现腹泻,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C.发热,≥37.5℃ D.腹痛或腹部压痛 E.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A.新生儿呕吐 B.新生儿水痘 C.新生儿红斑 D.新生儿黄疸 E.新生儿脐红
A.免疫系统疾病 B.腰穿 C.长期服用抗生素 D.慢性咽炎 E.长期静脉输液
A.出现菌群移位 B.出现菌群交替症 C.去除失调因素后,正常菌群可恢复 D.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E.出现二重感染
A.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B.同期已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C.同期新发各种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D.同期已发各种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E.同期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D.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E.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A.含氯制剂 B.碘伏 C.过氧乙酸 D.季铵盐类消毒剂 E.醇类和复方季铵盐消毒剂
A.7天 B.14天 C.1个月 D.3个月 E.6个月
A.每月一次 B.每季度一次 C.每半年一次 D.每年一次 E.每一年半一次
A.50cfu/ml B.100cfu/ml C.200cfu/ml D.500cfu/ml E.2000cfu/ml
A.20cm×30cm×50cm B.30cm×30cm×25cm C.0cm×30cm×50cm D.30cm×40cm×50cm E.50cm×30cm×50cm
A.≤7天 B.≤14天 C.≤21天 D.≤28天 E.≤1个月
A.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不需加盖 B.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 C.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000~5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30分钟 D.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400~7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分钟 E.配制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医务人员不需任何保护性措施
A.70%以上 B.80%以上 C.90%以上 D.95%以上 E.100%
A.1分钟 B.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20分钟
A.≥0.5cm B.≥1cm C.≥1.5cm D.≥2cm E.≥2.5cm
A.≥10分钟 B.≥30分钟 C.≥15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A.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B.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5cm部位由外向内擦拭 C.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0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D.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0cm部位由外向内擦拭 E.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A.≤4cfu/(5分钟·直径9cm平皿) B.≤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C.≤10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D.≤15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E.≤20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A.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前 B.接触患者的血液前 C.脱去污染手套后 D.接触同一个患者身体的同一部位时 E.接触污染器械前
A.甲氧西林 B.万古霉素 C.氯霉素 D.利福平 E.头孢唑啉
A.病毒性感染者适当选用抗菌药 B.适宜的药物、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C.联合应用须有严格指征 D.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 E.尽量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的发生
A.2cm B.3cm C.4cm D.5cm E.6cm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屎肠球菌 C.鼠伤寒沙门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鲍曼不动杆菌
A.处置血液和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戴手套 B.谨慎处理利器 C.戴好口罩及护目镜 D.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 E.将用后利器放入利器盒
A.粪口途径 B.密切接触 C.垂直传播 D.粪便污染食物 E.粪便污染水源
A.通过共同就餐传播 B.通过拥抱传播 C.通过共用牙刷和剃刀 D.通过空气传播 E.通过握手传播
A.地面清水擦拭,不必消毒 B.物体表面用低效消毒剂擦拭消毒即可 C.污染的被褥用低效消毒剂消毒 D.被污染的手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E.被污染的手应先洗手再进行手消毒
A.市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统一 B.利于对常规问题处理 C.受决策者水平的限制 D.保证整个系统计划、目标的实现 E.灵活有效的解决各种例外问题
A.角色管理 B.组织管理 C.人员管理 D.业务管理 E.质量管理
A.人际关系 B.严格的纪律 C.统一的指挥 D.科学的领导 E.自我控制
A.整体性 B.目的性 C.相关性 D.内部适应性 E.层次性
A.战略性计划 B.战术性计划 C.综合性计划 D.长期计划 E.短期计划
A.标准化消耗时间 B.将一般事件安排在无干扰时间 C.保持时间连续性 D.充分利用最佳工作时间 E.选择好的助手
A.程序化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 C.战术决策 D.不确定性决策 E.确定性决策
A.头脑风暴法 B.名义集体决策法 C.德尔菲法 D.电子会议法 E.团体决策法
A.全脱产学习 B.业余大学培训 C.电视大学 D.科室轮转 E.自学高考
A.信息源 B.编码 C.传递信息 D.解码 E.反馈
A.目的不明 B.表达模糊 C.选择失误 D.过度加工 E.言行不当
A.使用正式沟通的方式 B.考虑接受者的观点和立场 C.充分利用反馈机制 D.以行动强化语言 E.避免一味说教
A.善于掌控下属发言内容 B.善于启发下属聆听,控制情绪 C.善于启发下属讲真情实话 D.善于抓住所有问题 E.善于规避敏感话题
A.语言因素 B.信息过滤 C.选择性知觉 D.沟通渠道因素 E.情绪因素
A.妥协 B.强迫 C.回避 D.顺应 E.协作
A.目的 B.计划 C.步骤 D.评价 E.标准
A.作业 B.人员 C.信息 D.财务 E.组织绩效
A.高危时间 B.高危患者 C.高危护士 D.关键制度 E.所有科室
A.可衡量性原则 B.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 E.经济原则
A.问卷调查 B.电话随访 C.患者投诉 D.与患者直接沟通 E.第三方调查
A.80%以内 B.80%~85% C.85%~90% D.90%~95% E.95%~100%
A.非惩罚性 B.保密性 C.独立性 D.时效性 E.专家分析
A.年度评估指标 B.质量评估指标 C.差异度评估指标 D.临床成果评估指标 E.患者满意度评估指标
A.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描述人群的健康状况 C.发展个人技能 D.加强社区行动 E.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A.行为动机 B.行为目的 C.行为计划 D.行为过程 E.行为结果
A.生病后,及时入院治疗 B.生病后上网查询疾病相关知识 C.生病后,求神拜佛替代吃药 D.得知患病后,按照医生指导调节饮食 E.因病致残后,坚持康复训练
A.“知信行”模式中“知”是指在学习和获得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信念并转为相应态度 B.“知信行”模式中“信”是指掌握和理解新的信息 C.“知信行”模式中“信”是指对接受的新知识采用积极态度并建立健康信念 D.“知信行”模式中“行”是指在学习和获得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信念并转为相应态度 E.“知信行”模式中“行”是指接受卫生保健等知识的过程
A.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B.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 C.必须是个体 D.必须是群体 E.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
A.适时插入“是的”等语言 B.点头 C.微笑 D.沉默 E.插入“是吗”、“哦”等语言
A.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传播者的需求和特点 B.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 C.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 D.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传播环境的特点 E.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主管部门的需求和特点
A.知识 B.态度 C.信念 D.价值观 E.社会支持
A.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B.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C.教育材料发放系统 D.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内容 E.是否在最初的计划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目标人群健康状况 E.健康相关行为
A.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高,需接受专业培训 B.护士轮换频繁,护理缺乏连续性 C.忽视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护理缺乏整体性 D.所需人力较多,管理技巧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 E.相对于白天,大小夜班人员力量相对薄弱
A.目标控制 B.进度控制 C.预算控制 D.质量控制 E.技术控制
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B.呼吸衰竭 C.肺癌 D.新生儿腹泻 E.结肠癌
A.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B.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 C.20000mg/ml葡萄糖酸氯己定擦拭 D.有效含量≥1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E.3%过氧化氢冲洗
A.食用生的污染贝类 B.直接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感染 C.破损的皮肤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感染 D.输血感染 E.吸入被病原菌污染的空气感染
A.主动发展阶段 B.被动发展阶段 C.巩固发展阶段 D.稳健发展阶段 E.自主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