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00Hu B.100Hu C.10Hu D.0Hu E.-1000Hu
A.尺侧突起的小骨 B.桡侧突起的小骨 C.腕骨远侧列的小骨 D.外侧突起的小骨 E.前面突起的小骨
A.Do是照射量等于零时照片的密度值 B.Do位于特性曲线的起始点 C.Do是胶片曝光产生的最小密度 D.Do由片基密度和乳剂灰雾组成 E.Do与乳剂感光中心的数量有关
A.6~7小时 B.8~9小时 C.10~11小时 D.12~14小时 E.15~16小时
A.人体直立 B.两眼平视 C.上肢下垂 D.掌心相对 E.足尖向前
A.恶心 B.灼热感 C.面部潮红 D.脉搏细而快 E.皮肤荨麻疹
A.碘化钠 B.碘番酸 C.碘必乐 D.碘酞葡胺 E.泛影葡胺
A.EML B.OML C.RBL D.SML E.TBL
A.晶体颗粒大感光度高 B.晶体颗粒均匀对比度高 C.晶体颗粒不匀宽容度高 D.晶体颗粒小分辨率低 E.晶体颗粒小清晰度好
A.摄影体位 B.摄影方向 C.摄影方位 D.摄影方法 E.摄影姿势
A.位于前胸壁皮下 B.上宽下窄的长扁体 C.前面微凸,后面微凹 D.与锁骨组成胸锁关节 E.由胸骨柄及剑突组成
A.腹腔巨大肿块不能施行加压法 B.常用的对比剂是复方泛影葡胺 C.造影前必须进行碘过敏试验 D.肾盂造影片可显示肾上腺 E.疑肾盂积水应加大对比剂剂量
A.依被照体的摄影部位 B.依被照体摄影时的姿势 C.依X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 D.依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 E.依被照体与胶片所处的位置关系
A.肋膈角及全部肺野 B.肩胛骨完全位于肺野外方 C.肺纹理清晰可见 D.第1~12胸椎图像清晰 E.心影边缘的肋骨隐约可见
A.头颅后前位+常规侧位 B.头颅前后位+常规侧位 C.头颅顶颏位+常规侧位 D.头颅颏顶位+常规侧位 E.头颅前后位+仰卧水平侧位
A.与周围组织相比X线衰减系数大 B.与阴性对比剂相比X线衰减系数大 C.阳性对比剂易被X线透过 D.碘剂和钡剂均为阳性对比剂 E.非离子型对比剂毒性较小
A.是头颅最大前后径与最大横径之比 B.中头型的头颅指数70%~80% C.短头型的头颅指数大于80% D.长头型的头颅指数小于70% E.头颅指数因人而异
A.立即请医生处理 B.头高足低左侧卧位 C.平卧或头低足高位 D.头高足低右侧卧位 E.立即停止造影进行急救
A.胆影葡胺 B.泛影葡胺 C.复方泛影葡胺 D.碘酞葡胺 E.甲泛葡糖
A.口服试验 B.皮内试验 C.舌下试验 D.眼结膜试验 E.静脉注射试验
A.摄影日期 B.病变性质 C.患者姓名 D.X线片号 E.被检肢体方位
A.它能抑制无用的信息 B.它能增强显示有用的信息 C.窗宽窗位的调节并不能增加图像本身的信息 D.增加窗宽可使图像的信息量增加 E.窗宽窗位是CT中一项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
A.胆囊及胆道结石 B.急性胆道感染 C.胆囊区钙化影的定位 D.胆囊术后观察胆道情况 E.胆系先天畸形
A.一般采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B.FFD一般为100cm C.凹陷骨折应采用切线位摄影 D.小部位摄影可不用增感屏 E.头颅外伤者尽量少摆动病人
A.焦点至支点的距离 B.层面至病灶的距离 C.层面中心与相邻层面中心间的距离 D.层面至床面的距离 E.层面至胶片距离
A.腰肌冷脓肿 B.疑尿路结石 C.急性肠梗阻 D.肾盂造影前 E.疑胆石症者
A.剑突平第10胸椎 B.成人胸廓呈圆桶形 C.胸骨位于胸前壁的正中 D.胸骨角平第4胸椎下缘 E.剑胸关节相当于第九胸椎水平
A.正位 B.斜位 C.侧位 D.张口位 E.切线位
A.冠状面图像 B.矢状面图像 C.斜面图像 D.横断面图像 E.容积图像
A.氯化银 B.溴化银 C.氟化银 D.碘化银 E.溴化银加碘化银
A.躯干 B.头颅 C.肺部 D.心脏 E.手臂
A.头颅X线平片 B.CT颅脑扫描 C.MRI D.超声 E.PET
A.与MQ型显影液相比,超加和性较差 B.渗透力强,影像出痕时间短,显影速度快 C.胶片处理容量大 D.显影能力的持续性强 E.稳定性和保存性好
A.照片对比度与胶片的γ值有关 B.一般γ值大的胶片其宽容度小 C.特性曲线直线部的斜率为γ值 D.胶片γ值越小照片对比度越大 E.胶片γ值因胶片的不同而不同
A.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 B.胸腹部检查病人做必要的呼吸训练 C.增强检查病人应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D.做腹部检查病人事先口服对比剂准备 E.盆腔扫描检查病人无需事先口服对比剂准备
A.扫描 B.激发 C.摄影 D.影像 E.成像系统
A.物体对比度 B.X线对比度 C.天然对比度 D.吸收对比度 E.影像对比度
A.指数衰减关系 B.线性衰减关系 C.与距离平方成正比 D.康普顿散射效应关系 E.透射线强度是原射线强度的一半
A.密度 B.锐利度 C.宽容度 D.颗粒度 E.失真度
A.照射量 B.管电压 C.摄影距离 D.被照体厚度 E.被照体面积
A.胶片γ值 B.摄影室照明 C.X线量 D.被照体因素 E.X线管电压
A.利用天然对比 B.利用生理功能 C.利用人工对比 D.利用专用设备 E.利用高反差胶片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A.AgCl B.AgBr C.Agl D.AgF E.AgBr+Agl
A.能提高乳剂的感光度 B.能起保护作用 C.能热熔冷凝 D.不参与坚膜作用 E.黏性强
A.1.0 B.1.0mm C.1.0mm×1.0mm D.1.0cm E.1.0cm╳1.0cm
A.熔点高 B.热稳定性好 C.化学稳定性低 D.收缩性低 E.弹性高
A.能抑制保存中的变化 B.不包括防灰雾剂 C.坚膜剂提高胶片机械强度 D.润滑剂增强传递性能 E.有利于自动冲洗
A.描绘曝光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B.各部分为线性关系 C.由足部、直线部、肩部、上升部构成 D.足部曝光过度 E.产生反转是由于曝光不足所致
A.像素数量少则像素尺寸小 B.像素越大细节越多 C.像素越小分辨力越高 D.像素越小图像越大 E.像素越大图像越小
A.滤波处理 B.均衡处理 C.灰度处理 D.频率处理 E.强化处理
A.光激励存储荧光体 B.非晶硒等光电转换晶体 C.稀土 D.影像增强器 E.光电倍增管
A.FPD B.IP C.CCD D.PSL E.II
A.地址编码电路 B.信号放大电路 C.滤波电路 D.A/D转换电路 E.显示电路
A.灰阶处理 B.窗位处理 C.伪彩处理 D.数字减影处理 E.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A.造影剂到达兴趣区时被稀释严重 B.小血管显示效果不好 C.有一定损伤性 D.需要高浓度造影剂 E.外周静脉显示效果差
A.不同能量造影剂 B.不同能量X线 C.不同能量的电流 D.不同能量的机械波 E.不同能量的机器
A.雪花噪声 B.运动性伪影 C.卷褶伪影 D.容积效应 E.金属伪影
A.50kV和110kV B.60kV和120kV C.70kV和130kV D.80kV和140kV E.90kV和150kV
A.焦点、被照体、检测器三者相对位置 B.焦点、被照体、检测器三者间距离 C.X线管焦点成像质量 D.患者体位的正确及配合程度 E.以上全是
A.噪声 B.运动伪影 C.造影剂浓度 D.被检者的器官状态和精神状态 E.以上全是
A.CT图像是数字图像 B.CT成像仍使用X射线 C.CT是多参数成像 D.CT扫描层是二维体积 E.CT可以进行薄层扫描
A.空间分辨力的高低 B.图像显示范围大小 C.患者受线量的多少 D.无层面外组织重叠 E.可获得冠状、矢状面像
A.吸收低能量X线 B.优化射线的能谱 C.减少患者照射剂量 D.使射线能量分布均匀 E.使射线近似单一性
A.利用窗口技术可将任一范围的CT值调到人眼可识别的16个灰阶显示 B.窗位是指窗宽上限与下限CT值的平均值(中点) C.窗位与窗中心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D.调窗目的是为了适应胶片的感光度 E.视不同组织影像,应适当地调整窗宽/窗位
A.曝光时间短 B.空间分辨率高 C.密度分辨率高 D.病变定位定性明确 E.适于全身各部位检查
A.500 B.1000 C.2000 D.-1000 E.-2000
A.扫描方式 B.有效视野 C.重建矩阵 D.扫描矩阵 E.探测器的灵敏度
A.0~160Hu B.0~80Hu C.0~40Hu D.40~80Hu E.80~160Hu
A.密度函数 B.密度响应曲线 C.低对比度分辨力 D.高对比度分辨力 E.密度可见度
A.高CT值部分被转换为黑色 B.高CT值部分被转换为白色 C.X线衰减越大,转换成灰阶后颜色越深 D.图像中X线未被衰减,它将显示为白色图像 E.改变窗宽,也可改变被显示物体的CT值
在10~100keV光子能量范围内,光子能量在10keV时光电吸收为95%以上,康普顿吸收为5%。光子能量为100keV时,康普顿吸收占95%以上。
A.随光子能量升高光电吸收增加 B.随光子能量升高康普顿吸收减少 C.低管电压能产生高的软组织对比 D.康普顿吸收能提高对比度 E.光电吸收能抑制软组织对比度
A.高千伏摄影产生散射线少 B.高千伏摄影能提高对比度 C.康普顿吸收产生散射线 D.光电吸收有利于患者防护 E.电压低对比度下降
A.随管电压增大而加大 B.与被照体厚度有关 C.照射野大,散射线多. D.主要来源于康普顿效应 E.对照片密度对比度无影响
A.照射野大小对照片密度无影响 B.可用遮线器控制 C.照射野大可增加照片灰雾 D.照射野应略大于或等于被检部位 E.照射野边缘应限制在所用胶片大小范围内
A.使用小照射野 B.利用空气隙 C.摄影时照射野应尽量大 D.管电压不要太高 E.使用滤线栅
A.被照体的原子序数 B.被照体的密度 C.被照体的面积 D.被照体的厚度 E.组织中的空腔或对比剂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A.光电吸收 B.康普顿吸收 C.电子对效应 D.光核反应 E.相干散射
卤族元素氟、氯、溴、碘与银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这是一种具有感光性能的物质,起着记录影像的作用。卤化银是胶片产生影像的核心,从胶片制作到曝光、冲洗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卤化银是以微晶体状态存在,卤化银的感光作用是以每个晶体为单位进行的,胶片记录下来的影像效果,是千千万万个微小卤化银晶体感光效果的总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晶体颗粒的大小、分布会给影像效果带来影响。
A.晶体颗粒大,感光度低 B.晶体颗粒分布均匀,对比度低 C.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大 D.晶体颗粒小,分辨力低 E.晶体颗粒分布均匀,颗粒性差
A.体素 B.像素 C.元素 D.灰阶 E.视野
A.矩阵越大像素越小 B.矩阵越大像素越大 C.矩阵越小像素不变 D.矩阵越小像素越小 E.矩阵越大像素越少
A.模拟影像 B.数字影像 C.黑白影像 D.彩色影像 E.电信号
A.电信号 B.可见光 C.数字信号 D.高能射线 E.银离子
A.IP B.FPD C.光电倍增管 D.摄像机 E.非晶硒
A.CCD相机 B.非晶硅 C.非晶硒 D.光电二极管 E.闪烁体
A.CR将透过人体的X线影像信息记录于影像板(IP)上,而不是记录于胶片上 B.IP不能重复使用 C.IP上的潜影经激光扫描系统读取,并转换为数字信号 D.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图像 E.CR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用磁带、磁盘和光盘长期保存
A.动脉DSA B.静脉DSA C.全身DSA D.能量DSA E.动态DSA
A.0Hu B.80Hu C.40Hu D.60Hu E.120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