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63年版 B.1977年版 C.1985年版 D.1990年版 E.2005年版
A.与其他调剂人员协商后调配 B.找出具处方的医生重新签字后调配 C.拒绝调配 D.照方调配 E.自行改方后调配
A.干热空气灭菌法 B.热压灭菌法 C.煮沸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低温间歇灭菌法
A.轻研冰片 B.重研麝香 C.水飞朱砂 D.桃仁串料 E.乌鸡蒸罐
A.提挥发油法 B.煎煮法 C.双提法 D.渗漉法 E.浸渍法
A.水提醇沉法 B.醇提水沉法 C.膜分离法 D.大孔吸附树脂法 E.水蒸气蒸馏法
A.减压干燥 B.吸湿干燥 C.冷冻干燥 D.红外线干燥 E.喷雾干燥
A.1ml B.1g C.2g D.3g E.5g
A.肥皂类 B.月桂醇硫酸钠 C.聚山梨酯-20 D.卵磷脂 E.月桂山梨坦(司盘20)
A.增溶 B.助溶 C.乳化 D.消毒 E.润湿
A.溶液剂 B.芳香水剂 C.甘油剂 D.高分子溶液剂 E.醑剂
A.芳香矫味剂 B.防腐剂 C.表面活性剂 D.助悬剂 E.润滑剂
A.具有热力学聚结稳定性 B.具有动力学沉降稳定性 C.毒性大的、剂量小药物可以制成混悬液 D.难溶性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末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分散成液体的药剂也属于混悬液型药剂 E.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凝聚法和溶解法
A.热敏性 B.小分子复合物 C.水不溶性 D.不挥发性 E.耐强酸强碱
A.用于配制注射液前的半成品,不需要检查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只需在成品中检查 B.溶液型注射液应保持澄明 C.用于脊椎腔的乳液型注射液,其分散相的粒径不得大于5μm D.O/W型乳液不能用于椎管注射 E.输液剂应尽可能调成等张溶液
A.苯甲醇 B.三氯叔丁醇 C.盐酸利多卡因 D.苯酚 E.盐酸普鲁卡因
A.聚乙二醇 B.硅油 C.乳剂基质 D.硬脂醇 E.白凡士林
A.炼油 B.药料提取 C.去"火毒" D.下丹成膏 E.摊涂
A.稀释剂 B.橡胶 C.软化剂 D.填充剂 E.增黏剂
A.熔化性 B.崩解时限 C.融变时限 D.溶散性 E.相对密度
A.降低药物副作用 B.除去杂质 C.杀灭微生物 D.破坏酶 E.增加黏性
A.硬胶囊 B.软胶囊 C.胶丸 D.肠溶胶囊 E.滴丸
A.成型 B.盖面 C.起模 D.选丸 E.原料准备
A.水丸 B.蜜丸 C.浓缩丸 D.水蜜丸 E.糊丸
A.水丸 B.大蜜丸 C.水蜜丸 D.蜡丸 E.糊丸
A.水丸 B.浓缩丸 C.滴丸 D.蜜丸 E.糊丸
A.装量差异 B.水分 C.微生物限度 D.溶化性 E.外观性状
A.羧甲基淀粉钠 B.聚乙二醇4000 C.氢化植物油 D.滑石粉 E.硬脂酸钙
A.淀粉 B.糖粉 C.糊精 D.微晶纤维素 E.硫酸钙
A.制粒前加入 B.混合药粉时中加入 C.混入黏合剂或湿润剂中加入 D.与崩解剂混匀加入颗粒中 E.整粒后筛入颗粒中
A.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B.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C.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 D.改善片剂的外观 E.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A.祖传的处方 B.清代以前的处方 C.有神奇疗效的处方 D.秘不外传的有效处方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处方
A.药名之前上方 B.药名之前下方 C.药名之前上方 D.药名之后上方 E.不需要注明
A.另煎 B.后下 C.先煎 D.烊化 E.冲服
A.当日有效 B.7日内有效 C.3日内有效 D.过期可自行更改日期 E.过当日作废
A.紫苏 B.车前子 C.厚朴 D.山茱萸 E.山楂
A.炮姜炭 B.黑姜炭 C.骨碎补 D.生姜 E.干姜炭
A.川乌与半夏 B.硫磺与芒硝 C.甘草与芫花 D.川贝母与白蔹 E.藜芦与人参
A.药品生产企业和省、市、县级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B.药品经营企业 C.医疗机构 D.患者个人 E.患者亲属
A.3个工作日 B.5个工作日 C.10个工作日 D.7个工作日 E.15个工作日
A.川乌 B.密陀僧 C.赤芍 D.川牛膝 E.金银花
A.0.3~0.6g B.0.3~0.5g C.0.1~0.3g D.0.5~1.0g E.0.1~1g
A.饮片的形状 B.饮片的价格 C.饮片的体积 D.用药规律和中药性能 E.饮片的产地
A.成药柜 B.毒性药柜 C.调剂台 D.发药台 E.包装台
A.核对取药凭证、姓名、剂数 B.检查包装是否牢固,内服外用药有否专用包装,是否标明用法 C.检查附带药品是否齐全 D.检查药品质量是否合格 E.提供用药咨询服务
A.麻黄 B.白及 C.蕲蛇 D.天麻 E.桔梗
A.槟榔 B.肉豆蔻 C.地榆 D.大黄 E.山茱萸
A.小儿感冒颗粒 B.复方丹参滴丸 C.麻仁润肠丸 D.导赤丸 E.鼻炎片
A.服含人参的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不宜吃萝卜 B.服含铁的中成药,如磁朱丸、脑立清,不宜喝茶、吃柿子 C.服滋补气血的中药,不宜食炖羊肉 D.服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的中成药,不宜吃辛辣温热的食物 E.服用祛寒类中成药不宜吃寒凉的食物如绿豆、鸭肉等
A.饭前服 B.饭后服 C.睡前服 D.早、中、晚三次服 E.频服,以微汗出为度
A.注意时加搅动 B.敞开锅盖 C.放凉后再过滤 D.煎于后可加水再煎 E.加热水泡药以提高效率
A.F,Z,S B.S,H,Z C.Z,H,S D.H,S,Z E.H,Z,S
A.中西药并重 B.临床必需 C.保证供应 D.安全有效 E.本地生产的产品优先
A.卫生防治 B.物理机械防治 C.仓库地面喷洒敌敌畏 D.生物应用防治 E.化学药剂防治
A.色泽鲜艳的花类饮片 B.莲须,莲子心 C.橘络,佛手片 D.珍珠母 E.枸杞子
A.气调是调整中药所处环境空气组成的养护方法 B.气调养护就是有效的控制中药所处环境的氧浓度 C.气调养护法可抑制需要氧气才能发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中药成分的化学反应 D.气调养护就是人为地调整空气的压力 E.气调养护就是人为地造成低氧状态
A.仪器室、菌检室、动物饲养室及实验室 B.留样观察室、仪器室、菌检室、动物饲养室 C.化学分析室、留样观察室、仪器室、菌检室、动物物饲养室及实验室 D.动物饲养室及实验室、仪器室、菌检室 E.化学分析室、留样观察室、菌检室、动物饲养及实验室
A.真溶液 B.高分子溶液 C.溶胶 D.乳状液 E.混悬液
A.增溶是指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难溶性药物在水中形成溶液、混悬液或乳剂的过程 B.增溶是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药物进入胶束的不同部位而使其溶解度增大 C.增溶剂的用量至少在CMC以上时才能发挥增溶作用 D.增溶剂的性质、用量与使用方法会影响增溶效果 E.增溶剂的HLB值最适合范围是15~18以上
A.助悬剂 B.表面活性剂 C.增塑剂 D.助溶剂 E.抗氧剂
A.365种 B.730种 C.1892种 D.5767种 E.2036种
A.天丁 B.元宝贝 C.马尾 D.平贝 E.双勾
A.搅拌 B.离析 C.过筛 D.研磨 E.水飞
A.真空浓缩 B.常压浓缩 C.加压浓缩 D.薄膜浓缩 E.多效浓缩
A.茶剂 B.酒剂 C.酊剂 D.煎膏剂 E.露剂
A.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合成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E.天然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A.分层 B.絮凝 C.转相 D.破裂 E.酸败
A.熔合法 B.研合法 C.热熔法 D.热压法 E.乳化法
A.15mim B.30min C.1h D.1.5h E.2h
A.1/7~1/5 B.1/4~1/3 C.1/5~1/4 D.2/3~1 E.2/5~1/2
A.桐子大 B.束 C.枚 D.片 E.方寸匕
A.8倍 B.10倍 C.20倍 D.30倍 E.25倍
A.怀中抱月 B.马牙贝 C.鸡肠风 D.花子 E.羊角
A.水波纹 B.齿轮纹 C.五影纹 D.合把 E.鸡头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C.三级验收制度 D.《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 E.省级药检所标准
A.半个月一次 B.1个月一次 C.2个月一次 D.3个月一次 E.6个月
A.西土马哥 B.吐温80 C.司盘60 D.平平加0 E.pluronicF-68
A.咀嚼片 B.包衣片 C.口含片 D.舌下片 E.溶液片
A.黄芩 B.白附子 C.柴胡 D.马钱子 E.郁李仁
A.硇砂 B.朱砂 C.白附片 D.关白附 E.制白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