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胸部 B.脊柱 C.四肢 D.头颅 E.骨盆
A.520nm B.620nm C.720nm D.820nm E.920nm
A.感绿胶片 B.荧光缩影片 C.激光胶片 D.感蓝胶片 E.乳腺摄影用正色片
A.防止强烈的碘过敏反应 B.防止碘剂输入影响肾功能 C.防止少量的碘剂与小结石混淆 D.防止肾绞痛的产生和发作 E.碘对比剂会促使结石的生长
A.月骨 B.钩骨 C.舟骨 D.距骨 E.楔骨
A.穿透作用 B.电离作用 C.荧光作用 D.热作用 E.感光作用
A.第6颈椎 B.第7颈椎 C.第1胸椎 D.第2胸椎 E.第3胸椎
A.W2000,C500 B.W1500,C-500 C.W1500,C300 D.W300,C40 E.W80,C40
A.冠状方向 B.矢状方向 C.斜射方向 D.上下方向 E.内外方向
A.激光图像可多机输入 B.打印格式多种,也可自行编辑 C.打印可并行 D.激光打印图像是模拟图成像 E.同时带有质量控制程序
A.采集速度 B.扫描层厚 C.扫描部位 D.重建时间 E.曝光条件
A.<90° B.90° C.120° D.140° E.160°
A.FOV40cm,高分辨率模式 B.256×256矩阵,层厚1~2mm C.冠状面扫描,FOV25cm D.矢状面扫描,层厚3mm E.高分辨率模式,层厚1~2mm
A.鼻骨 B.额骨 C.枕骨 D.犁骨 E.下颌骨
A.一般需要空腹 B.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 C.均匀、细小 D.5~5.0MHz E.高灰阶低分辨率超声诊断仪
A.1.5s B.1.2s C.0.5s D.0.1s E.0.01s
A.容量 B.寿命 C.热容量 D.散热率 E.最高管电压
A.计算机 B.照片冲洗 C.医学管理 D.网络通讯 E.软件开发
A.50cm B.40cm C.25cm D.20cm E.15cm
A.大孔径CT B.全身螺旋CT C.多层螺旋CT D.双层螺旋CT E.平板探测器CT
A.支点 B.体层面 C.照射角 D.层间距 E.体层面厚度
A.矩阵 B.像素 C.螺距 D.灰阶 E.窗宽
A.站立位姿势 B.俯卧位姿势 C.仰卧位姿势 D.自由位姿势 E.解剖学姿势
A.碘过敏 B.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C.脑血管性病变 D.急性颅脑出血 E.颅脑外伤
A.纵向分辨率高 B.检查速度提高 C.对比剂利用率高 D.可一次屏气下扫完一个器官 E.可在任意断面进行回顾性重建
A.层面图像 B.可得到任意方位的超声图像 C.可观察活动器官的运动情况 D.以明暗不同的灰阶反映回声强弱 E.三维静态图像
A.连杆 B.滤线栅 C.胶片 D.支点 E.X线球管
A.第3腰椎 B.第4腰椎 C.第5腰椎 D.第1骶椎 E.第2骶椎
A.颗粒大,感光度高 B.颗粒小,分辨率高 C.颗粒扁平,增加散射光 D.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大 E.颗粒分布均匀,对比度高
A.膀胱造影 B.肾动脉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静脉肾盂造影 E.腹膜后充气造影
A.热容量 B.额定容量 C.瞬时负荷 D.连续负荷 E.最大管电压
A.恶心 B.灼热感 C.面部潮红 D.脉搏细而快 E.皮肤荨麻疹
A.X线强度的分布阴极侧比阳极侧强 B.阳极靶倾角大的允许负荷人 C.实际焦点比有效焦点大 D.由于焦点的电子密度是不均等性的,产生了正焦点和副焦点 E.焦点火小将根据负荷条件变化
A.CT B.MRI C.X线摄影 D.EBCT E.超声
A.高压发生器 B.影像装置 C.高压整流器 D.X线管 E.高压电缆
A.阳极靶面倾角 B.阳极转速 C.最大允许工作温度 D.允许最高管电压 E.外形尺寸
X线平均波长与最短波长(λ0)的关系是()
A.λmean==0.5λ0 B.λmean==1.0λ0 C.λmean==2.0λ0 D.λmean==2.5λ0 E.λmean==3.5λ0
A.泛影钠 B.碘化钠 C.碘番酸 D.泛影葡胺 E.胆影葡胺
A.PACS B.PETS C.DAS D.FOV E.PITCH
A.工频式 B.逆变式 C.倍压式 D.电容充放电式 E.高频式
A.荧光体 B.塑胶体 C.硫酸钡 D.无机颜料 E.纤维化合物
A.废片率-总废片张数/总使用胶片张数 B.项目废片率-各项目废片数/总废片张数 C.重拍片率-即废片率 D.重拍片率-总重拍片张数/总使用胶片张数 E.项目重拍片率-各项目重拍片张数/总重拍片张数
A.X线影像形成的技术条件应满足诊断的要求 B.应首先观察病灶本身 C.区分正常与异常 D.数量、形态、密度与邻近组织关系 E.X线影像的分析与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A.帧率越高越好 B.连续曝光时间越长越好 C.尽量选择宽度大的X线脉冲 D.对比剂的总量及浓度越高越好 E.使对比剂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图像系列中
A.白色 B.灰白 C.灰 D.深灰 E.黑色
A.计算机 B.显示器 C.探测器 D.磁盘机 E.阵列处理机
A.有直接转换型和间接转换型 B.其极限分辨率比屏片系统低 C.其MTF比屏/片系统低 D.其DQE比屏/片系统高 E.DQE比CR系统高
A.直线移动型 B.弧线移动型 C.圆轨迹运行式 D.固定支点型 E.可调支点型
A.1~20mm B.2~5mm C.3~20mm D.3~10mm E.2~8mm
A.肺动脉段突出 B.肺门舞蹈征 C.左心室增大 D.右心房增大 E.右心室增大
A.0.5msV B.1msV C.2msV D.5msV E.10msV
A.远程会诊 B.远程诊断 C.远程教育 D.远程医疗系统 E.远程放射学系统
A.激光打印系统 B.胶片传输系统 C.信息传递和存储系统 D.控制系统 E.循环系统
A.软骨 B.关节 C.造血组织 D.骨 E.脂肪
A.第1蠕动波又称为原发蠕动 B.第2蠕动波又称为继发蠕动 C.第3收缩波是非推进性蠕动 D.第1蠕动波由吞咽动作诱发 E.第2蠕动波起始于剑突水平
A.1eV=1.6×10-19J B.1eV=1.6×10-16J C.1eV=1.6×10-13J D.1eV=1.6×10-10J E.1eV=1.6×10-9J
A.对比度-纵隔与横膈密度匹配良好 B.对比度-肩胛骨与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于可见范围 C.锐利度-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 D.颗粒度-的软组织未见颗粒性斑点 E.颗粒度-脂肪线不可见
A.减轻过敏反应 B.增强病人体质 C.使胆道系统扩张 D.增加胆汁的生成 E.排空胆囊内存留的陈旧胆汁
A.髋关节 B.膝关节 C.踝关节 D.骶髂关节 E.跗骨间关节
A.X线管的灯丝发射特性 B.X线管的阳极特性 C.X线管的构造参数 D.散热特性 E.X线管的最大负荷参数
A.准确定位肿瘤部位 B.帮助肿瘤的分期 C.测量肿瘤对射线的敏感性 D.使放射线均一的集中于肿瘤部位 E.协助定位和减少操作人员的辐射损伤
A.膀胱造影 B.尿道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静脉尿路造影 E.腹膜后充气造影
A.硼酸 B.钾矾 C.冰醋酸 D.亚硫酸钠 E.硫代硫酸钠
A.肥胖型 B.一般型 C.桶状型 D.老年型 E.小儿型
A.256×246 B.512×512 C.1K×1K D.2K×2K E.5K×2.5K
A.图像存储 B.成像能源 C.转换介质 D.成像方式 E.传输方式
A.髂嵴 B.臀裂 C.腹股沟 D.会阴部 E.骶尾
A.产生有效的散射 B.对胶片产生灰雾 C.增加X线对比度 D.使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多 E.减少曝光时间
A.线性内插 B.非线性内插 C.半扫描内插 D.全扫描内插 E.高序内插
A.摄影方向 B.摄影体位 C.摄影位置 D.摄影方位 E.摄影姿势
A.放大增益 B.电压增益 C.缩小增益 D.电源增益 E.电流增益
A.50ml B.100ml C.300ml D.500ml E.750ml
A.听眉线 B.听眶线 C.听眦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骨形态细短而轻巧 B.肌肉数量极少 C.关节运动灵巧 D.有旋转功能 E.手有重要的触觉功能
A.显影液pH的管理 B.启动液添加量的管理 C.显影液温度的管理 D.显影液补充量的管理 E.定影液混入的管理
A.照射角大,层面厚 B.照射角与层厚成正比 C.大照射角层面厚为1cm D.小照射角层面厚约为1~3mm E.<10°照射角的体层称“厚层体层”
A.感绿胶片 B.感蓝胶片 C.氦氖激光片 D.红外激光片 E.直接反转片
A.了解病灶部位的代谢与血流变化 B.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提高探测病灶的敏感性 E.判断病灶大小
A.外耳孔与眉间的的连线 B.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 C.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上缘的连线 D.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E.外耳孔与同侧口角的的连线
A.头 B.胸 C.腹 D.心脏 E.正中矢状面
A.左心室增大 B.间质性肺水肿 C.奇静脉扩张 D.肺循环淤血 E.左心房增大
A.听神经瘤增强扫描 B.蛛网膜下腔造影 C.脑灌注CT D.脑池造影 E.脑动脉造影
A.肝脏 B.肾脏 C.胰腺 D.脾脏 E.子宫
A.曲面 B.斜面 C.矢状面 D.冠状面 E.横断面
A.大 B.小 C.相等 D.近似 E.难确定
A.肱骨 B.尺骨 C.腕骨 D.指骨 E.肩胛骨
A.米得 B.碳酸钠 C.溴化钾 D.氢氧化钠 E.亚硫酸钠
A.增生型 B.坏死型 C.浸润型 D.溃疡型 E.混合型
A.由各电极组成 B.对电子起聚焦作用 C.对电子进行放大 D.对电子进行加速 E.形成缩小增强的电子像
A.滤过器 B.准直器 C.窗口 D.探测器 E.定位系统
A.胸部范围大 B.前后组织重叠多 C.有大量的含气组织 D.心搏动的干扰 E.极广范围的组织密度差异
A.矢状线 B.正中线 C.水平线 D.冠状线 E.垂直线
A.第6胸椎 B.第7胸椎 C.第8胸椎 D.第9胸椎 E.第10胸椎
A.圆 B.椭圆 C.涡卷 D.弧线 E.内圆摆线
A.CT B.CR C.DR D.MRI E.DSA
A.以引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为放射源 B.对于深部病灶分辨率和定位较好 C.能获得脏器或组织的三维图像 D.ECT分为SPECT和PET两类 E.不能进行断层显像
A.原子均由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B.电子沿一定轨道绕核旋转 C.核外电子具有不同壳层 D.K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E.K层电子半径最小
A.无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 B.直视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 C.在不改变或不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进行观察 D.可对活体器官功能进行观察 E.受检部位必须具有对比,方可有效
A.主要用于检查喉部的恶性肿瘤 B.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 C.喉部一般只做横断面扫描 D.图像摄影通常采用软组织窗 E.扫描时通常需要病人做吞咽动作
A.线性好 B.动态范围大 C.工作性能稳定 D.荧光脉冲时间长便于测量 E.转换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