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 B.脱去无菌手套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D.接触病人血液后 E.接触病人体液后
A.动态体语 B.仪表形象语言 C.同类语言 D.时空语言 E.模糊反馈语言
A.在项目中运用的干预策略和活动 B.吸烟人群对干预活动的满意程度 C.吸烟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D.吸烟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E.干预后吸烟人群健康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A.隔离区域的设立应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 B.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不设立缓冲区 C.隔离区域应备有洗手设施、口罩、隔离衣、帽子、手套等防护用物 D.隔离区的设立要符合洁污统一的原则 E.各区域应用同一颜色的标识
A.体温计专人使用,用后须经高水平消毒才能用于其他患者 B.血压计可以给不同病原菌感染者共同使用 C.传染患者使用后的物品,丢在黑色垃圾袋中 D.病历可随意进出隔离室 E.检验标本需放在容器内,但不需要加盖
A.一次性口罩 B.医用防护口罩 C.外科口罩 D.清洁手套 E.一次性无菌手套
A.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使用后的心电图机应清洗后方可给其他患者使用 C.允许家属探视 D.每周进行一次病室消毒 E.为患者输液时只需戴手套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更换抗菌药物时 E.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时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E.急性肠炎
A.β-内酰胺类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C.多烯抗菌药物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D.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E.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隔日给药方案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以上
A.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B.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C.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D.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E.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30个/低倍视野
A.≥5cfu/ml B.≥10cfu/ml C.≥100cfu/ml D.≥500cfu/ml E.≥1000cfu/ml
A.近期曾用或正在用抗菌药物 B.出现腹泻,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C.发热≥37.5℃ D.腹痛或腹部压痛 E.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C.切口有红、肿、热、痛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A.老年人长期卧床 B.加强肺活量的训练 C.咳嗽反射减弱 D.呼吸系统纤毛运动、清除功能下降 E.脏器功能低下
A.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 B.注意饮食卫生 C.注意环境卫生 D.注意手卫生 E.出现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
A.保护性隔离 B.空气传播的隔离 C.飞沫传播的隔离 D.接触传播的隔离 E.消化道传播隔离
A.定期体检 B.建立健康档案 C.调入时不进行体检 D.了解受感染情况 E.调离时进行体检
A.注射 B.抽血 C.清洗器械 D.生活护理 E.手术
A.挤血并冲洗伤口 B.清创和消毒 C.报告和记录 D.跟踪监测 E.直接包扎
A.注意操作前洗手 B.只注意操作后洗手 C.手污染环境 D.手污染物品 E.有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原携带者
A.不必消毒 B.2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以上 C.煮沸10分钟 D.流通蒸汽消毒10分钟 E.流通蒸汽消毒5分钟
A.输血 B.使用血制品 C.静脉吸毒 D.污染的诊疗器械 E.直接接触
A.贮存冰箱内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B.贮存冰箱内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C.贮存冰箱内壁用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D.阳性血液和血制品尽快彻底焚烧 E.贮存的冰箱解冻后的冰水,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排放
A.用清水擦拭 B.用低效消毒剂擦拭 C.用高效消毒剂擦拭 D.用紫外线照射 E.用清洁剂擦拭
A.艾滋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艾滋病病原体抵抗力很强 C.消毒剂很难将其杀灭 D.艾滋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E.艾滋病可以通过一般接触传播
A.同桌进餐传播 B.握手传播 C.拥抱传播 D.母婴传播 E.共用浴具传播
A.200mg/L B.250mg/L C.500mg/L D.1000mg/L E.2000~5000mg/L
A.皮肤发生破损,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B.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C.摘手套后立即洗手 D.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E.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A.内衣 B.被褥 C.浴巾 D.马桶 E.碗筷
A.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B.人不易感 C.主要病原体为汉坦病毒 D.人成为传染源的情况很少 E.可经鼠咬、革螨、羌螨、蚤、蚊虫叮咬传播
A.呼吸道感染 B.消化道感染 C.血液感染 D.皮肤破损接触感染 E.皮肤伤口接触感染
A.消毒2小时后,深埋2米以下 B.焚烧处理 C.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D.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E.置于双层黑色不透水塑料袋内
A.压力蒸汽灭菌 B.加入0.2%过氧乙酸作用30~60分钟 C.纸盒、纸袋盛装后焚烧 D.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 E.不必进行处理
A.管理是管理者协调人及其他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B.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C.管理具有科学性及艺术性 D.管理具有社会性而无自然性 E.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
A.人员 B.资金 C.设备 D.客户 E.信息
A.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辞退、与开除 C.人员的选择、面试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时间的利用 E.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信息的收集整理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B.病毒感染少量使用抗生素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D.适当的药物剂量 E.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A.门诊慢性病人 B.入院时的病人 C.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B.在肠道可合成维生素 C.在抗感染上有重要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医院感染 E.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A.科学管理 B.人性理论管理 C.非科学管理 D.行为科学管理 E.系统管理原理
A.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时,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避免毒性反应 C.氨基苷类抗生素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案,不宜静脉推注 D.静脉点滴抗生素的溶液,原则选用生理盐水,除必要时才选用5%葡萄糖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 E.原则上两种抗生素不宜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
A.自主发展阶段 B.被动发展阶段 C.主动发展阶段 D.调整发展阶段 E.巩固发展阶段
A.黑曲霉 B.近平滑念珠菌 C.光滑念珠菌 D.白色念珠菌 E.李斯特菌
A.结构简单 B.责权明确 C.权力高度集中 D.联系便捷 E.管理成本较低
A.预防性用药在手术后3h使用 B.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2~3d C.败血症患者体温正常后7~10d再停药 D.术前1h静脉给予一次足量抗生素 E.严重感染时疗程可达4~8周
A.少用评价性语言 B.加强评论和表态 C.多用描述性语言 D.耐心听取对方的说明 E.认同对方的问题和处境
A.视能授权 B.科学管理 C.权责对等 D.监督控制 E.合理合法
A.75%乙醇 B.0.5%碘伏 C.含氯消毒剂 D.新洁尔灭 E.氯己定
A.观察阶段中每个病房人群所有存在和新发的感染病例 B.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 C.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 D.用来统计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E.现况调查或横断面研究
A.化学消毒剂的细菌含量为150cfu/ml B.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为80μW/cm2 C.消毒后的喉镜细菌菌落数为30cfu/件 D.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500cfu/ml E.透析器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2500cfu/ml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实行科学化管理 C.调动人的积极性 D.公平的分配制度 E.满足需要
A.30%以下 B.40%以下 C.50%以下 D.60%以下 E.70%以下
A.疑似细菌感染,决定在使用抗生素前,应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B.清洁无菌手术术前可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C.原则上一般使用生理盐水作为抗生素静脉点滴的溶液 D.万古霉素不作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E.为节省时间,一般可把两种抗生素置于同一溶液中输注
A.ICU病人 B.普通内科病人 C.妇科病人 D.普通外科病人 E.眼科病人
A.护理两个患者之间 B.脱手套后 C.给同一个患者输液后,准备导尿前 D.进行护理操作时,接触了污染的器械 E.与患者交谈后
A.形成的时间已久的行为 B.疾病和健康问题 C.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 D.正处在发展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 E.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A.纠正偏差 B.力求简化 C.反映本质 D.制定计划 E.规范管理
A.细菌 B.病毒 C.衣原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A.规律性 B.和谐性 C.一致性 D.适宜性 E.稳定性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调控发展阶段
A.老年人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手术后病人 E.年轻人
A.用过的针头采用双手“复帽” B.不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 C.采用单手“复帽”技术 D.污染针头置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 E.严禁于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
A.自发形成 B.较强的约束力 C.讲究效率 D.方式灵活 E.沟通方便内容广泛
A.提问 B.倾听 C.重复 D.集中精力 E.澄清
A.目标统一的原则 B.分工协作的原则 C.责权一致的原则 D.最少层次的原则 E.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A.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B.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A.头脑风暴法 B.名义决策法 C.德尔菲法 D.集体决策法 E.谈话法
A.行为领导理论 B.特征领导理论 C.管理方格理论 D.情景领导理论 E.领导作风理论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健康相关行为 E.环境因素
A.医院感染 B.非医院感染 C.正常现象 D.并发症 E.难以确定
A.ICU病房 B.普通内科病房 C.门诊接诊室 D.放射科 E.门诊注射室
A.20% B.30% C.40% D.50% E.60%
A.2h内 B.12h内 C.24h内 D.36h内 E.48h内
A.化学检测 B.生物监测 C.物理检测 D.工艺监测 E.试纸检测
A.学校健康教育 B.社区健康教育 C.医院健康教育 D.环境保护健康教育 E.职业人群健康教育
A.提倡、协调、控制 B.提倡、赋权、协助 C.控制、赋权、协调 D.控制、赋予、倡导 E.倡导、赋权、协调
A.一度失调 B.二度失调 C.二重感染 D.菌群交替症 E.易位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自我发展阶段
A.护理科研 B.改善环境 C.发展个人技能 D.社会动员 E.颁布健康政策
A.随诊教育 B.健康教育处方 C.入院教育 D.病房教育 E.出院教育
A.结构复杂 B.责权明确 C.权力过于集中 D.联系便捷 E.管理成本较低
A.食管癌根治术 B.甲状腺手术 C.胸腺切除术 D.胆囊切除术 E.膝软骨摘除术
A.消毒供应中心 B.普通手术室 C.妇产科检查室 D.注射室 E.处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