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利用高温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 B.利用低温氧化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 C.利用酸性氧化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 D.利用碱性氧化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 E.利用微波加热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
A.自由水 B.化合水 C.结合水 D.纯水 E.游离水
A.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性状来决定 B.检测方法和所用仪器来决定 C.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来决定 D.样品中待测物的含量来决定 E.样品所含基体成分来决定
A.甲醇 B.丙酮 C.二硫化碳 D.三氯甲烷 E.酒精
A.KCN B.EDTA-2Na C.柠檬酸盐 D.氟化物 E.酒石酸盐
A.烟酸 B.抗坏血酸 C.硫胺素 D.维生素A E.维生素E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不锈钢制食具容器 D.铝制食具容器 E.密胺树脂制食具容器
A.碳酸钙 B.硫酸镁 C.碳酸镁 D.重碳酸镁 E.重碳酸钙
A.只能配制气体化合物 B.只能配制液体化合物 C.只能配制固体化合物 D.能配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和低沸点液体蒸汽 E.配制气溶胶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哪一种既是酸又是碱()
A.H2O B.NH3 C.NO﹣2 D.CH3COO﹣ E.CO2﹣3
以下溶液哪一种组合是缓冲溶液()
A.CH3COOH+CH3COONa B.HCl+HC2H3O2 C.NaOH+NH4OH D.HCl+NaCl E.NaOH+NaCl
A.可以 B.控制一定的温度可以 C.控制一定的压力可以 D.不可以 E.选择吸附性小的容器可以
A.2.5~4.0 B.4.5~6.0 C.5.0~6.5 D.7.0~8.5 E.8.5~10.5
A.水分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它在烘箱中的分压,干燥速度取决于压差的大小 B.水分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它在烘箱中的分压,干燥速度取决于温度的大小 C.水分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它在烘箱中的分压,干燥速度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D.水分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它在烘箱中的分压,干燥速度取决于水分的多少 E.水分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它在烘箱中的分压,干燥速度取决于质量的大小
A.现场处理后冷藏,24小时之内测定 B.现场处理后冷藏,4小时之内测定 C.现场蒸取,24小时之内测定 D.冷藏,24小时之内测定 E.冷藏,尽快测定
A.余氯 B.硝酸盐氮 C.四氯化碳 D.苯并A.芘 E.铬(六价)
A.无水乙醇 B.丙酮 C.氯仿 D.无水乙醚 E.三氯甲烷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20分钟 E.10分钟
A.8.0~10.0,红色~无色 B.3.1~4.4,红色~黄色 C.5.0~8.0,红色~蓝色 D.4.4~6.2,红色~绿色 E.6.8~8.0,红色~黄色
A.汞 B.砷 C.铬 D.镉 E.铅
A.总硬度 B.色度 C.挥发酚 D.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E.砷
A.二氧化硫 B.氯乙烯 C.乙酸乙酯 D.汞 E.二氧化硅
A.呈色不十分稳定,易受醛类和硫化物的干扰 B.操作不简单 C.显色时间长 D.试剂不易保存 E.空白值高
A.24小时 B.2天 C.3天 D.4天 E.5天
A.以铅计 B.以锰计 C.以铁计 D.以汞计 E.以镍计
A.光能吸收定律 B.扩散定律 C.朗伯-比尔定律 D.朗伯定律 E.比尔定律
A.环己烷 B.己烷 C.石油醚 D.氯仿 E.四氯化碳
A.2ml B.3ml C.10ml D.20ml E.25ml
A.微孔滤膜 B.聚氯乙烯滤膜 C.测尘滤膜 D.活性炭管 E.硅胶管片
A.乙酸 B.乳酸 C.甲酸 D.丙酸 E.柠檬酸
A.0.001 B.0.00009 C.0.0005 D.0.00005 E.0.00001
A.氢气-氧气火焰 B.乙炔-空气火焰 C.丙烷-空气火焰 D.煤气-空气火焰 E.乙炔-氧化亚氮火焰
A.300~400℃ B.400~500℃ C.500~600℃ D.600~700℃ E.700~800℃
A.湖水 B.雨水 C.井水 D.地下水 E.生活污水
A.粉尘 B.烟 C.气体 D.雾 E.蒸汽
A.脱水 B.作催化剂 C.提高反应温度 D.抑制反应 E.促进氧化
A.红色 B.黄色 C.绿色带蓝 D.橙色 E.紫色
A.称取4g氢氧化钠固体,加1000ml水在烧杯中溶解配制 B.称取4g氢氧化钠固体,加1000ml水在容量瓶中溶解配制 C.先配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取5.6ml,加蒸馏水使成1000ml D.先配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静止数日,取上清液5.6ml,加蒸馏水使成1000ml E.先配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静止数日,取上清液5.6ml,加新沸过的冷蒸馏水使成1000ml
A.表色 B.白色 C.浅蓝绿色 D.真色 E.无色
A.常温常压下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当以微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 C.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D.对流层中的空气 E.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气态污染物
A.钨灯 B.氢灯 C.氘灯 D.空心阴极灯 E.无极放电灯
A.鱼肝油 B.奶油 C.肝脏 D.卵黄 E.油菜
A.硫酸 B.硝酸 C.盐酸 D.氢氧化钠 E.氨水
A.<600mg/L B.<800mg/L C.<1200mg/L D.<1000mg/L E.<5000mg/L
A.显色原理 B.吸收液配制 C.采样时温度控制 D.显色时间 E.空白值的吸光度
A.碱性条件 B.pH=10 C.pH=8.5 D.中性条件 E.酸性条件
A.100mg/L B.150mg/L C.1000mg/L D.450mg/L E.250mg/L
A.大气压力影响采样效率 B.大气压力影响采样体积 C.大气压力影响被测物稳定性 D.大气压力影响分析方法的重复性 E.大气压力影响空白值
A.离子交换层析原理 B.色谱分析原理 C.气液两相分配系数不同 D.产生沉淀原理 E.产生荧光
A.酶水解法 B.萃取法 C.索氏提取法 D.碱水解法 E.重量法
A.吸光度 B.透光度 C.比吸光系数 D.摩尔吸光系数 E.最大吸收波长
A.必须和待测物等浓度 B.必须高于待测物的浓度 C.必须低于待测物的浓度 D.在反应中必须过量、适量和定量 E.在反应中必须少量和定量
A.称取烘至恒重的基准级重铬酸钾,置于碘量瓶中,加纯水溶解 B.加定量的硫酸,盖塞 C.加定量的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 D.滴定至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转变为亮绿色 E.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要不停地摇动滴定瓶
A.多氯联苯 B.苯并A.芘 C.邻苯二甲酸酯 D.葱 E.苯乙烯
A.峰高 B.峰面积 C.峰高和峰面积 D.保留时间 E.分离度
A.共存物的颜色 B.共存物与显色剂反应 C.共存物破坏显色剂 D.共存物与待测物反应 E.共存物与溶剂反应
A.工作班前 B.工作班下班前 C.工作班下班前1小时 D.工作班前1小时 E.工作班上班后1小时
A.95%以上 B.90%以上 C.85%以上 D.80%以上 E.70%以上
A.砷斑法 B.原子吸收法 C.离子色谱法 D.原子荧光法 E.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A.硝酸消解法 B.硝酸-硫酸消解法 C.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D.干灰化法 E.电炉上煮沸
A.在稀溶液中进行沉淀,沉淀后进行陈化 B.在稀溶液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C.在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D.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沉淀后陈化 E.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需陈化
A.硝酸盐 B.亚硝酸盐 C.硫酸盐 D.亚硫酸盐 E.没食子酸
A.乐果 B.溴氰菊酯 C.地亚农 D.敌百虫 E.六六六
A.还原剂 B.营养强化剂 C.防腐剂 D.防结剂 E.鲜味剂
A.不能反映从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内剂量 B.不能反映接触者的个体差异 C.能够用于评价检测内剂量的生物监测指标 D.不能正确反映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E.不能正确反映机体内毒物的内剂量
A.电磁力平衡原理 B.摆幅原理 C.不等臂原理 D.等臂原理 E.杠杆原理
A.硝酸镁可以延缓消化过程 B.氧化镁可以加速消化过程 C.氧化镁可以对砷起固定作用,防止砷的挥发损失 D.硝酸镁防止砷的挥发损失 E.硝酸镁和氧化镁的作用一样
A.测定下限 B.精密度 C.灵敏度 D.采样体积 E.采样流速
A.1mg铂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 B.2mg/L铂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 C.5mg/L铂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 D.2mg铂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 E.1mg/L铂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
A.垃圾焚烧 B.垃圾卫生填埋 C.资源回收利用 D.垃圾高温堆肥 E.生物氧化塘
A.呈氧化性 B.呈还原性 C.呈碱性 D.呈酸性 E.呈中性
A.环己烷 B.己烷 C.四氯化碳 D.石油醚 E.氯仿
A.铅 B.锗 C.硒 D.锡 E.碲
A.钼蓝 B.亮蓝 C.硅磷钼蓝 D.靛蓝 E.硅钼蓝
分光光度法一般可测到的浓度是()
A.10﹣1g/ml B.10﹣4g/ml C.10﹣5g/ml D.10﹣7g/ml E.10﹣10g/ml
A.相关系数 B.吸收系数 C.吸光系数 D.吸收常数 E.吸光常数
A.吸收液的体积 B.吸收液的性质 C.吸收管的种类 D.通过吸收液的空气气泡大小 E.采样时间
A.溶液的pH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B.溶液的pH越高,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C.溶液的pH越高,测定的灵敏度越低 D.溶液的pH只影响金属元素测定的灵敏度 E.溶液的pH只影响非金属元素测定的灵敏度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铝制食具容器 D.不锈钢制食具容器 E.密胺树脂制食具容器
A.室内装饰材料 B.室内吸烟 C.家用化学品 D.厨房油烟 E.汽车尾气
A.乙炔气 B.氢气 C.氮气 D.氩气 E.空气
A.二氧化氮 B.苯 C.铅 D.氨 E.二氧化硫
A.动物解剖学传染性废弃物 B.人体解剖学废弃物 C.非解剖学非传染性废弃物 D.DNA工作实验室废弃物 E.动物解剖学非传染性废弃物
A.灵敏度 B.检出限 C.准确度 D.精密度 E.特征浓度
A.在4小时之内测定 B.在24小时之内测定 C.可在24小时之外测定 D.在4小时之外测定 E.在现场测定
A.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C.火焰原子吸收法 D.比色法 E.滴定法
A.8m B.0.5m C.5m D.1.5m E.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