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1 B.1.015 C.1.02 D.1.025 E.1.03
A.垃圾焚烧 B.垃圾高温堆肥 C.垃圾卫生填埋 D.生物氧化塘 E.资源回收利用
A.直接法 B.间接法 C.重量法 D.干燥法 E.水解法
A.采样快到终点 B.吸收管磨口处漏气 C.气泡吸收管进气嘴堵塞 D.吸收液蒸发,体积减少 E.空气中部分成分被吸收液吸收
A.密封吸收管,低温避光保存 B.密封吸收管,常温避光保存 C.密封吸收管,常温保存 D.不密封吸收管,常温避光保存 E.不密封吸收管,低温避光保存
A.定量滤纸 B.微孔滤膜 C.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D.定性滤纸 E.核孔滤膜
A.300℃ B.400℃ C.350℃ D.500℃ E.600℃
A.加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B.加高锰酸钾及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C.加氢氧化钠至pH12以上进行蒸馏 D.加高锰酸钾及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E.加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A.一氧化碳 B.苯 C.多环芳烃 D.萘 E.臭氧
A.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 B.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C.卫生限量标准 D.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规范 E.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A.定量滤纸 B.微孔滤膜 C.玻璃纤维滤纸 D.测尘滤膜 E.核孔滤膜
A.3%以下 B.5%以下 C.10%以下 D.3%~5% E.5%~10%
A.用玻璃瓶取样,于冰箱保存7日内测定 B.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硫酸,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C.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盐酸,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D.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硝酸,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E.用玻璃瓶取样,于室温保存7日内测定
A.空气监测 B.生物监测 C.环境监测 D.生物材料检测 E.健康监护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生物和物理因素 D.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E.物理因素
A.硝酸+高氯酸 B.硝酸+硫酸 C.硝酸+硫酸+高氯酸+钼酸铵溶液 D.硝酸+硫酸+高氯酸 E.硝酸+钼酸铵溶液
A.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B.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常温保存 C.密封采样器,放在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D.不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E.不密封采样器,放在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A.增加 B.明显增加 C.不变 D.降低 E.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
A.油污 B.有机物 C.铝和搪瓷器中沉垢 D.微量金属 E.二氧化锰
A.乙醚 B.水 C.硫酸酮 D.氢氧化钠 E.盐酸
A.单色光线进行 B.紫外光线进行 C.自然光线进行 D.钠光线进行 E.荧光灯下进行
A.1.01 B.1.015 C.1.025 D.1.02 E.1.03
A.应在室温下保存,在24小时内测定 B.应在4℃下保存,在24小时内测定 C.应在4℃下保存,在2天内测定 D.应在4℃下保存,在5天内测定 E.应在4℃下保存,在1周内测定
A.起还原作用 B.促进砷溶解 C.防止砷挥发 D.提高灰化温度 E.提高挥发性
A.混匀样品液 B.将进气管腔内被测气体再吸收到吸收液中 C.将进气管内壁粘着的颗粒物洗到吸收液中 D.将进气管内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洗下来 E.将进气管内壁上残留的吸收液所采到的被测物洗到样品总体中
A.测试单位提供的记事本上 B.笔记本上 C.信纸上 D.预先印制好的专用表格上 E.公文纸上
A.200μm B.55μm C.30μm D.100μm E.45μm
A.晶体电极 B.玻璃膜电极 C.离子选择电极 D.气敏电极 E.铂金极
A.内壁不清洁可影响皂膜速度 B.内壁不清洁可影响皂膜倾斜,体积计量不准 C.内壁不清洁污染空气 D.内壁不清洁皂膜易破 E.内壁不清洁,易吸收空气中的成分
A.乙醇 B.二氧化碳 C.水 D.色素 E.氨水
A.1~2 B.4~6 C.7 D.7~9 E.9~11
A.蒸馏烧瓶支管底部的水平面上 B.蒸馏瓶支管口上方 C.蒸馏液中部 D.蒸馏瓶底2厘米处 E.蒸馏瓶底部
A.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钙 B.氨水 C.苛性钠 D.高锰酸钾 E.大量水
无氨蒸馏水的制备,是()
A.将蒸馏水加硫酸和高锰酸钾后再蒸馏 B.将蒸馏水用全玻璃皿重蒸馏 C.于水中加NaOH至pH>12后再蒸馏 D.于水中加NaOH和AlCl3后进行蒸馏 E.于水中加CaCl2后再蒸馏
A.增加受热面积 B.增加蒸发面积 C.防止食品结块 D.加速水分蒸发 E.防止高温氧化
A.100% B.>95% C.>90% D.>85% E.>80%
用于盐酸干燥的最适宜干燥剂是()
A.浓H2SO4 B.硅胶 C.CaO D.NaOH E.CaCO3
A.200℃ B.300℃ C.400℃ D.500℃ E.600℃
A.干燥温度和时间 B.灰化温度和时间 C.干燥、灰化温度和时间 D.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E.干燥、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A.硫酸铜和氯化钾 B.硫酸铜和氢氧化钠 C.硫酸铜和硫酸钾 D.硫酸铜和硼酸 E.硫酸铜和硫酸铵
A.同体积纯水质量的比值 B.1升同温度纯水质量的比值 C.同体积0℃纯水质量的比值 D.同体积同温度纯水质量的比值 E.l升4℃纯水质量的比值
A.300℃,24 B.350℃,12 C.300℃,48 D.500℃,48 E.500℃,24
A.盐酸 B.氨水 C.氢氧化钙 D.生石灰 E.碳酸氢钾
取pH近中性的水样,经镉还原柱使NO3-N还原为NO2-N与氨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再与盐酸N-(1-萘基)乙烯二胺偶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其稳定性与室温有关,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室内无空调的情况下),最好在多少时间以内比色测定完毕()
A.2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3小时 E.2.5小时
A.蒸馏水 B.重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蒸馏去离子水 E.去离子蒸馏水
A.1.23mg/kg B.1.24mg/kg C.0.89mg/kg D.0.893mg/kg E.1.05mg/kg
A.硫氰酸钾法 B.双硫腙法 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D.钼蓝法比色法 E.EDTA滴定法
A.随意布点法 B.断面布点法 C.多断面布点法 D.单点布点法 E.三点布点法
A.比色法 B.滴定法 C.离子选择电极法 D.原子吸收法 E.重量法
A.无铅蒸馏水 B.无氨蒸馏水 C.重蒸水 D.不含氧化剂的蒸馏水 E.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
A.每个月校准1次 B.每周校准1次 C.每天校准1次 D.每做1个样品校准1次 E.每次开机校准1次
A.防止淀粉吸附包藏溶液中的碘 B.防止碘氧化淀粉 C.防止碘还原淀粉 D.防止硫代硫酸钠被淀粉吸附 E.防止硫代硫酸钠还原碘
A.在室温下进行滴定 B.将样品加热到75~85℃时进行滴定 C.将样品加热到95~105℃时进行滴定 D.将样品加热至沸腾时进行滴定 E.开始滴定时速度要快
A.液体吸收管 B.玻璃纤维滤膜 C.活性炭 D.塑料袋 E.低温冷阱
A.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B.火焰原子吸收法 C.分光光度法 D.原子荧光法 E.比色法
A.0.5度 B.l度 C.2度 D.3度 E.5度
A.pH4~6 B.pH6~8 C.pH8~10 D.pH10~12 E.pHl2~14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E.6次
A.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B.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C.酸不溶性灰分 D.水不溶性灰分 E.水溶性灰分和酸溶性灰分
A.0.1mg B.0.5mg C.1.0mg D.1.5mg E.2.0mg
A.一氧化碳 B.苯 C.氮氧化合物 D.铅 E.二甲苯
A.中子活化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发射光谱法 D.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E.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A.空气监测 B.空气检测 C.生物监测 D.生物材料检测 E.环境监测
A.测试单位提供的记事本上 B.预先印制好的专用表格上 C.笔记本上 D.公文纸上 E.信纸上
A.1∶1∶5 B.1∶1∶10 C.1∶1∶20 D.1∶2∶5 E.1∶2∶10
A.氮磷检测器 B.火焰离子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热导检测器
A.丙酮 B.石油醚 C.乙酸乙酯 D.无水乙醇 E.丙酮-石油醚
A.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 B.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C.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 D.环境监测和生物材料检测 E.环境监测和生物检测
A.砷斑法 B.催化示波极谱法 C.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D.锌-硫酸系统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E.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A.0.5mol/L B.<0.5mol/L C.>0.5mol/L D.0.4mol/L E.无法确定
A.采样必须注意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 B.采集数量应满足检验项目对样品量的需要,一式三份,每份不少于0.5kg C.液体、半流体食品应先混匀后再采样 D.粮食及固体食品应按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混合 E.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同一批号取样件数不少于6个
A.茚三酮 B.苯芴酮 C.酒石酸 D.亚甲蓝 E.钼蓝
A.游离脂肪 B.结合脂肪 C.粗脂肪 D.总脂肪 E.脂溶性成分
A.水中不得含有酚和醛 B.水中不得含有酚和氯 C.水中不得含有氯和醛 D.水中不得含有氧和醛 E.水中不得含有酚和氧
A.室温下,24小时内测定 B.4℃下,2天内测定 C.4℃下,1周内测定 D.4℃下,24小时内测定 E.4℃下,5天内测定
A.两端密封,低温保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析 B.两端密封,常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都可以 C.两端密封,低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都可以 D.两端敞口,低温保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 E.两端敞口,低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
A.硝酸消解法 B.硝酸硫酸消解法 C.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D.干灰化法 E.电炉上煮沸
A.铬酸洗涤液 B.肥皂液 C.硝酸溶液 D.酸性草酸 E.氢氧化钾溶液
A.还需进行理化检验后,才能判为不合格产品 B.不需进行理化检验,可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C.还需进行理化检验,才能判定是否为不合格产品 D.不需进行理化检验,可由检测负责人判定是否为不合格产品 E.是否需进行理化检验,由检测负责人判定
A.载气的种类 B.载气的流速 C.载气的流速和柱温 D.柱温 E.氢气的流速
A.检查试剂空白 B.检查方法检测限 C.检查采样器在现场是否受到污染 D.检查现场有无干扰物 E.检查采样时间是否足够
将0.10ml一氧化碳纯气,用清洁空气稀释至10L,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浓度是()
A.12.5mg/m3 B.1.25mg/m3 C.0.125mg/m3 D.0.012mg/m3 E.125mg/m3
A.防止溴腐蚀玻璃 B.防止溴被氧化 C.防止溴挥发 D.防止溴被还原 E.防止溴变成固体
A.增加 B.与还原剂有关 C.不变 D.与食品性质有关 E.降低
A.硝酸消解法 B.硝酸-硫酸消解法 C.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D.干灰化法 E.电炉上煮沸(消煮)
A.4份 B.3份 C.1份 D.2份 E.5份
在室温为20℃,大气压为1×105Pa时,采集空气样品体积为20.0L,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是()
A.20.0L B.18.4L C.18.9L D.21.2L E.21.7L
A.溶液体积 B.显色剂浓度 C.溶液酸度 D.反应温度 E.反应时间
A.室内空气经霍加拉特除一氧化碳后,便作为调零点用 B.室内空气经活性炭吸附去除一氧化碳后,可作为调零点用 C.室内空气经过霍加拉特和硅胶去除一氧化碳和水分后,可作为调零点用 D.室内空气经加热使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用碱液吸收后可作为调零点用 E.室内空气经硅胶除去水分后,可作为调零点用
A.铅 B.铬 C.总汞 D.砷 E.镉
A.样品稀释-气相色谱法 B.样品浓缩-气相色谱法 C.顶空-气相色谱法 D.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 E.固体萃取-气相色谱法
A.峰高 B.峰面积 C.峰宽 D.保留时间 E.死时间
A.氯化钯 B.磷酸二氢铵溶液 C.氯仿 D.盐酸 E.氯化钠
A.硫酸和高氯酸 B.过氧化氢和高氯酸 C.硫酸、硝酸 D.硫酸、硝酸、高氯酸 E.高氯酸
A.选用分析纯的试剂 B.将分析纯试剂经酸处理 C.将分析纯试剂经水洗 D.将分析纯试剂经蒸馏处理 E.将分析纯试剂经酸、甲醛处理后,再蒸馏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氢气 E.氩气
A.异烟酸-吡唑铜分光光度法 B.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 C.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D.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E.容量法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