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同温度下是一样的 B.15℃时较高 C.45℃时较高 D.依赖于基准物质 E.与温度呈正比
A.KSCN B.K2Cr2O7 C.K2CrO4 D.NH4Fe(SO4)2 E.荧光黄
维生素B6的学名是()
A.盐酸可卡因 B.盐酸吡哆醇 C.盐酸硫胺素 D.盐酸奎宁 E.盐酸萘唑啉
A.硫胺素 B.核黄素 C.吡哆醇 D.尼克酸 E.钴氨素
A.乙醚 B.苯 C.盐酸稀溶液 D.水 E.乙醇
A.选择性和稳定性好 B.选择性和显色性好 C.显色性和稳定性好 D.准确度和精密度好 E.选择性和精密度好
A.荧光强度增强 B.荧光强度不变 C.荧光强度降低 D.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E.荧光强度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
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都是1∶1的络合关系 B.络合物都比较稳定 C.络合物多数溶于水 D.与无色金属形成的络合物无色 E.与有色金属形成的络合物颜色减弱
A.BaCl B.PbCl2 C.KCl D.KCl+Na3AsO4 E.BiCl3
A.突跃愈小 B.突跃愈大 C.突跃愈小,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D.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E.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A.分子中含有原子的数量相等,但结构不同 B.分子中含有元素的种类相同,但结构不同 C.分子的摩尔质量相等,但结构不同 D.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 E.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相同,但结构不同
A.乳酸钙 B.柠檬酸钙 C.磷酸氢钙 D.葡萄糖酸钙 E.碳酸钙
A.0.1000mol/L B.0.2000mol/L C.1.00mol/L D.0.0100mol/L E.0.0500mol/L
A.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是相互关联的 B.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是没有关联的 C.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是相互关联的 D.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是没有关系的
A.一氧化碳 B.苯 C.铅 D.多环芳烃 E.汞
A.冷的稀沉淀剂 B.热的电解质溶液 C.沉淀剂加有机溶剂 D.热水 E.冷水
A.代表性和公证性 B.准确性和代表性 C.可行性和准确性 D.先进性和科学性 E.实用性和先进性
A.六价 B.五价 C.四价 D.三价 E.二价
A.气温20℃,大气压101.3kPa B.气温10℃,大气压110.3kPa C.气温10℃,大气压101.3kPa D.气温0℃,大气压110.3kPa E.气温0℃,大气压103.1kPa
A.多种离子 B.氟 C.所有无机物 D.有机物 E.氨
A.控制一定的用量 B.加入的量为样品量的1倍 C.加入的量为样品量的10倍 D.加入的量不能超过样品量 E.加入的量等于样品量
A.污染来源少 B.食物链富集作用 C.二次污染 D.不容易分解 E.局部污染严重
A.钨灯 B.能斯特灯 C.空心阴极灯 D.等离子炬 E.氘灯
A.H2PO2-4 B.H3PO4 C.PO3-4 D.OH- E.H+
A.表色 B.真色 C.白色 D.无色 E.浅蓝绿色
某一多元酸,当C·Ka1≥10-8,且Ka1/Ka2<104,则()
A.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 B.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第二步电离的氢离子也可被滴定 C.两步电离的氢离子可同时被滴定 D.两步电离的氢离子都不可被滴定 E.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第二步电离的氢离子不可被滴定
A.生产工艺粗糙 B.混入了泥沙 C.加入了不合卫生标准的添加剂 D.加入了大量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E.添加了大量的蛋白质
A.邻苯二甲酸氢钾 B.甲酚 C.二甲基甲酰铵 D.苯甲酸 E.甲醇钠
A.金属锌 B.硝酸银 C.碳酸氢钠 D.邻苯二甲酸氢钾 E.盐酸标准液
A.H2PO4 B.H3PO4 C.PO3-4 D.OH- E.H+
A.颜色改变 B.气体产生 C.沉淀溶解 D.溶液酸度改变 E.沉淀产生
A.10.3030 B.10.303 C.10.3 D.10.3 E.10
A.声明对所有检测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B.检测结果不受行政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干预 C.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 D.检验人员不从事所检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 E.检验资料长期保留
A.苯醌 B.苯醛 C.氯酚 D.苯酸 E.氯苯
A.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B.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性状 C.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数量 D.待测物的性质和所用分析方法 E.待测物的数量和所用分析方法
A.pKIn±10 B.>pKIn±5 C.>pKIn±1 D.>pKIn+0.5 E.>pKIn±0.1
A.质量相同 B.分子数量相同 C.体积相同 D.压力相同 E.重量相同
A.水样不加酸保存,当天测定 B.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当天测定 C.水样中性保存,1周测定 D.水样加酸保存,1周测定 E.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2周内测定
A.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法规,是卫生执法监督和疾病防治的法定依据 B.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法规,是卫生执法监督的法定依据 C.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法规,是卫生疾病防治的法定依据 D.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法规,是卫生疾病治疗的法定依据 E.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法规,是卫生检验检测的法定依据
A.正比 B.反比 C.相减 D.相加 E.平方根
A.较浓的溶液 B.各种浓度溶液 C.较稀的溶液 D.10%浓度的溶液 E.5%~10%浓度溶液
A.0 B.2 C.4 D.1 E.3
A.酸价 B.农药残留 C.蛋白质水解 D.有害元素污染 E.氧化反应
A.直接挥发法 B.间接挥发法 C.重量法 D.沉淀法 E.挥发法
A.原子吸收光谱 B.原子荧光光谱 C.带状光谱 D.原子发射光谱 E.连续光谱
A.待测物的分子量 B.待测物的沸点 C.待测物的熔点 D.待测物的官能团 E.待测物的极性
A.接触的内剂量 B.无害效应指标 C.接触的外剂量 D.有害效应指标 E.接触的内剂量或无害效应指标
A.橙色 B.黄色 C.红色 D.紫红色 E.绿色
A.HClO B.CHCOOH C.HCl D.H3BO3 E.H3SO4
A.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 B.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和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 C.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积 D.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和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积 E.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之和之比
A.≥1 B.1 C.>l D.<1 E.接近于1
A.表色 B.浅蓝绿色 C.无色 D.白色 E.以上都不对
A.检查试剂 B.检查试验用具 C.检查试剂和反应条件 D.检查样品预处理 E.检查操作过程
A.污染来源不多 B.容易分解 C.无食物链富集作用 D.局部污染不严重 E.二次污染
A.1.0mm B.15ml/min C.10ml/min D.0.5mm E.12ml/min
A.等当点的pH B.指示剂的pH范围 C.滴定方向 D.指示剂的颜色 E.指示剂的摩尔浓度
A.熔点高 B.化学惰性差 C.蒸气压高 D.蒸气压低 E.黏度低
A.sO3-4+有机砷 B.AsO3-4 C.AsO3-3+ D.AsO3-3+AsO3-4 E.有机砷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冰醋酸 D.柠檬酸钠 E.冰醋酸和氢氧化钠
A.3种 B.4种 C.1种 D.6种 E.2种
A.鱼类 B.海带 C.菠菜 D.贝类 E.谷类
A.CN- B.HCN C.CNCl D.NaCN E.CNS-
A.饱和脂肪酸 B.磷脂 C.色素 D.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E.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A.判断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 B.将采样条件下的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C.判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低 D.决定选用哪种分析方法 E.决定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A.蔗糖是具有右旋性的,水解后的单糖混合物显左旋性 B.蔗糖是具有左旋性的,水解后的单糖混合物显右旋性 C.蔗糖是双糖 D.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E.蔗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A.试银灵 B.酚酞 C.钙试剂 D.甲基橙 E.铬黑T
A.它们影响铅的原子化 B.它们的共振线接近铅的共振线 C.它们原子化时,吸收大量能量,从而影响铅的测定 D.它们的氧化物吸收铅的共振线 E.以上都不对
A.0.200mol/L B.0.190mol/L C.0.150mol/L D.0.109mol/L E.0.100mol/L
A.酸价 B.酸败 C.磷脂变化 D.蛋白质变性 E.氨基酸分解
A.质量管理手册 B.仪器设备管理手册 C.人员管理制度 D.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E.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A.测定结果不符合要求,测定中存在一个系统的正误差,不能出报告 B.测定结果不符合要求,测定中存在一个系统的负误差,不能出报告 C.测定结果不符合要求,测定中存在一个大的偶然误差,不能出报告 D.测定结果尚符合要求,测定中存在一个系统的正误差,尚可出报告 E.测定结果尚符合要求,但测定误差较大,尚能出报告
A.酸价 B.农药污染 C.酸败 D.有害元素污染 E.蛋白质水解
A.常量分析方法 B.半徽量分析方法 C.超微量分析方法 D.微量分析方法 E.以上都不正确
A.指示剂变色范围窄,颜色变化明显 B.指示剂变色范围宽,颜色变化明显 C.与一般指示剂相同 D.指示剂变色范围窄,颜色变化不明显 E.指示剂变色范围宽,颜色变化不明显
A.KSCN B.K2Cr2O7 C.K2CrO4K2CrO4 D.NH4Fe(SO4)2 E.荧光黄
A.1min B.2min C.3min D.4min E.5min
A.标准系列不按照样品预处理步骤操作,直接进行测定所绘制的曲线 B.标准系列完全按照样品的操作步骤进行处理和测定所绘制的曲线 C.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值的关系曲线 D.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E.标准曲线是用于定量测定的
A.常量分析 B.半微量分析 C.超微微量分析 D.微量分析 E.超微量分析
A.水分 B.乳糖 C.脂肪 D.蔗糖 E.还原糖
A.700~800℃,8~12h B.700~800℃,1~2h C.300~400℃,8~12h D.300~400℃,1~2h E.1000~1400℃,1~2h
A.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活性炭法和硅胶法 B.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冷冻浓缩法、滤料采集法 C.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冷冻浓缩法和溶剂溶解法 D.液体吸收法、纤维滤料法、固体吸附法和活性炭法 E.液体吸收法、活性炭法、硅胶法和冷冻浓缩法
A.“0” B.“-” C.“未检出” D.“低于检测限” E.“无结果”
A.血 B.呼出气 C.粉尘 D.尿 E.蔬菜
A.0.05<Rf值<0.85 B.Rf值>0.05 C.Rf值<0.85 D.Rf值<1.0 E.0.5<Rf值<1.0
A.极性强 B.溶解度大 C.空白值低 D.挥发性小 E.价格低
A.为保护环境,对空气、水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B.为保护工人的健康,对空气、食品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C.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D.为提高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E.为治疗人的疾病,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A.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和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常温常压下以固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C.常温常压下以气溶胶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D.常温常压下以液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E.常温常压下以颗粒物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A.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B.在较高的温度下,沾污较少 C.只要在沉淀物生成后加入杂质才会造成沾污 D.在沉淀前,调节溶液的pH可以控制沾污的发生 E.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可以控制沾污的发生
A.10-1mg/L B.10-2mg/L C.10-4mg/L D.10-7mg/L E.102mg/L
A.叶酸 B.维生素B1 C.烟酸 D.抗坏血酸 E.维生素A
A.5% B.10% C.20% D.30% E.50%
A.吡啶-苯磺酰氯比色法 B.喹啉-苯磺酰氯比色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荧光光度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俣病 B.骨痛病 C.贫血病 D.肿瘤 E.肝脏坏死
A.同一物质不可能既有酸的作用又有碱的作用 B.任一酸失去一个质子后成为碱 C.碱不可能是阳离子 D.碱不可能是阴离子 E.碱可能是中性离子
A.氧化反应 B.络合反应 C.中和反应 D.还原反应 E.缩合反应
A.微波加热作用 B.微波振动作用 C.微波提高酸的氧化性 D.微波浓缩消解液 E.微波加热和振动作用
A.朗伯-比尔定律 B.布朗定律 C.薛定谔方程 D.能斯特方程 E.朗格纽尔方程
A.0% B.10% C.100% D.50% E.∝
A.检验方法的精密度 B.检验方法的准确度 C.检验方法的可靠性 D.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 E.实验室的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