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其他双糖并不水解 B.蔗糖可获得还原性 C.葡萄糖出现旋光性质改变 D.淀粉可发生糊化 E.单糖受到破坏
A.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和分析方法的检定下限 B.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C.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和选用采样器流量 D.现场浓度和选用的采样器流量 E.现场浓度和选用流量计流量范同
A.CO2-3 B.SO2-3 C.S2O2-3 D.NO2- E.SO2-4
A.样品经预处理使铅以离子状态存在 B.试液中铅离子被火焰的高温变成基态原子 C.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铅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 D.空心阴极灯发出波长为228.8nm的共振线 E.对共振线的吸收值与样品中铅含量成正比
A.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对数 B.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对数 C.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D.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对数 E.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A.Ca2+ B.Fe2+ C.Cs+ D.K+ E.Cu2+
A.邻苯二甲酸氢钾 B.苯甲酸 C.苯酚 D.甲醇钠 E.二甲基甲酰铵
A.Cd B.Pb C.Bi D.Fe E.Ti
A.中子活化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发射光谱法 D.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E.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A.p,p’-DDE、o,p’-DDT、p,p’-DDD、p,p’-DDT B.o,p’-DDT、p,p’-DDD、p,p’-DDT、p,p’-DDE C.p,p’-DDD、p,p’-DDT、p,p’-DDE、o,p’-DDT D.p,p’-DDT、p,p’-DDE、o,p’-DDT、p,p’-DDD E.p,p’-DDE、p,p’-DDD、p,p’-DDT、o,p’-DDT
A.4.5~5.5 B.5.0~5.5 C.5.5~6.0 D.6.0~6.5 E.6.5~7.0
A.硫代硫酸钠溶液,用乙酸调至pH4.5~5.5 B.氯化钠溶液 C.亚硫酸钠溶液 D.碘化钾溶液 E.氯化亚锡溶液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络合反应 D.中和反应 E.缩合反应
A.5%硫脲和5%抗坏血酸 B.5%硫脲 C.5%抗坏血酸 D.硼氢化钠 E.盐酸羟胺
A.甲基橙 B.甲基黄 C.酚酞 D.百里酚酞 E.中性红
A.最高浓度值 B.最低浓度值 C.浓度变化趋势 D.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 E.最高容许浓度
A.尿中镉 B.血中镉 C.尿中镉和血中镉 D.骨中镉 E.尿中镉和骨中镉
A.保留时间 B.死体积 C.调整保留体积 D.调整保留时间 E.保留体积
A.微生物法 B.红外检测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磁共振法 E.气相色谱法
A.40℃ B.60℃ C.100℃ D.200℃ E.250℃
A.中性饮料 B.食醋或酸性食物 C.含乙醇的食品 D.食用油或含有油脂较多的食物 E.含糖较多的食物
A.0.25mg/L B.0.1mg/L C.0.025mg/L D.0.005mg/L E.0.5mg/L
A.红棕色 B.蓝绿色 C.粉红色 D.橙红色 E.紫红色
A.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B.第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C.第三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D.第一激发态与第二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E.第一激发态与第三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A.稀硫酸溶液 B.稀乙酸溶液 C.蒸馏水 D.稀硝酸溶液 E.稀高氯酸溶液
A.总维生素C B.抗坏血酸 C.二酮古乐糖 D.氧化型维生素C E.还原型维生素C
A.选择分析线、灯电流、火焰类型及状态 B.选择分析线、灯电流、通带宽度和原子化条件 C.选择火焰类型、火焰状态、火焰高度和灯电流 D.选择分析线、灯电流和原子化器及其操作条件 E.选择光源及其电流、原子化器及其操作条件
A.荧光法 B.流动注射法 C.二磷基苯肼比色法 D.二氯酚靛酚法 E.HPLC法
A.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检测器 C.热导检测器 D.氮磷检测器 E.电子捕获检测器
A.加盐酸煮沸 B.加入氢氧化镁 C.加入钙氨溶液 D.加入氯化钡 E.加入氢氧化钙
A.室温保存,24h内 B.4℃保存,3d内 C.4℃保存,1周内 D.4℃保存,12d内 E.4℃保存,24h内
A.是特异性反应,其他脂肪醛无干扰 B.不是特异性反应,其他脂肪醛都有类似反应,但灵敏度比较低 C.不是特异性反应,乙醛有干扰,其他脂肪醛不干扰 D.不是特异性反应,丙醛有干扰,其他醛不影响测定 E.不是特异性反应,乙醛和丙醛有干扰,其他醛不影响测定
A.流量采样效率 B.浓度采样效率 C.总采样效率 D.体积采样效率 E.质量采样效率
A.能分离苯、甲苯、对或间二甲苯、邻二甲苯 B.能分离苯、甲苯、二甲苯,不能将邻和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分离 C.将苯、甲苯和邻二甲苯分离 D.能分离苯、甲苯和对二甲苯 E.能分离苯、甲苯和间二甲苯
A.0.15mg/L B.349mg/L C.0mg/L D.290mg/L E.1.5mg/L
A.滴定时要保持溶液在沸腾状态,使指示剂变色明显 B.在斐林试剂中加入少量亚铁氰化钾,可保证终点变色明显 C.滴定前应做预试验使样品消耗体积与标准液消耗量尽量接近 D.样品预处理仅用硫酸铜沉淀蛋白质 E.样品预处理可用乙酸锌作沉淀剂
A.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B.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C.酸不溶性灰分 D.水不溶性灰分 E.水溶性灰分和酸溶性灰分
A.氰化钾 B.柠檬酸钠 C.氧化镧 D.氧化镍 E.盐酸
A.活泼性气体 B.不活泼性气体 C.以上两种都不可以 D.以上两种都可以 E.只能配制惰性气体
A.降低柱温可提高选择性 B.提高柱温可提高方法灵敏度、分离度、柱效率 C.降低柱温会使保留值增加,延长分析时间 D.提高柱温可使得保留值减少 E.提高柱温可降低选择性
A.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B.质量中值直径 C.扩散直径 D.几何直径 E.球体直径
A.463nm B.503nm C.583nm D.543nm E.623nm
A.Na2S B.Na2SO3 C.Na2SO4 D.Na2S2O3 E.NaHSO4
A.酸价 B.蛋白质 C.磷脂 D.酸败 E.氨基酸
A.容量法 B.重量法 C.沉淀法 D.分光光度法 E.比浊法
A.氯化氢 B.硫化氢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E.一氧化碳
A.样品稀释-气相色谱法 B.样品浓缩-气相色谱法 C.顶空-气相色谱法 D.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 E.固体萃取-气相色谱法
A.微孔滤膜 B.定量滤纸 C.超细玻璃纤维滤纸 D.测尘滤膜(过氯乙烯滤膜) E.定性滤纸
A.Al3+ B.Fe2+ C.Cr3+ D.Mn2+ E.Ni2+
A.平均粒径和极差 B.质量中值直径和方差 C.几何平均直径和标准差 D.质量中值直径和几何标准差 E.空气动力直径和标准差
A.空气中二氧化氮还原成一氧化氮,与臭氧发生气相发光反应 B.空气中二氧化氮与臭氧发生气相发光反应 C.空气中二氧化氮与乙烯发生气相发光反应 D.空气中二氧化氮还原成一氧化氮,与乙烯发生气相发光反应 E.空气中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形成亚硝酸,与臭氧发生气相发光反应
A.减小样品提升量 B.减小测定狭缝 C.采用背景扣除 D.减少乙炔气/空气比值 E.增加测定狭缝
A.提高干燥温度 B.缩短干燥时间 C.缩短灰化时间 D.提高灰化温度 E.以上都不是
A.5ml B.3ml C.4ml D.2ml E.1ml
A.对称碳原子 B.饱和碳原子 C.氧结合碳原子 D.不饱和碳原子 E.不对称碳原子
A.使胺基化反应完全 B.使重氮化反应完全 C.去除重氮化反应中多余的亚硝酸钠和溴化钠 D.去除反应中生成的氮气 E.使显色反应稳定
A.5μg B.10μg C.50μg D.200mg E.5mg
A.初期阶段 B.还原阶段 C.过氧化物的聚合 D.过氧化物的二次分解 E.过氧化物的重氮化
A.考察试验中是否存在过失误差 B.蒸馏水及器皿引入的杂质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C.防止检测结果偏低 D.找出改正数据或直接在试验中纠正可能引起的误差 E.作为标准曲线的一点
A.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等体积混合液 B.19:l氢氧化钠溶液(0.2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5%) C.氰化钾溶液、氨水溶液 D.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 E.稀氨水
A.防止吸收液沉淀 B.消除O3干扰 C.增加采样效率 D.消除或减少重金属离子的干扰 E.低空白值
A.溶液中氟离子浓度 B.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 C.溶液中氟离子活度 D.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对数 E.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几何级数
A.样品经消解后,化妆品中砷变成砷离子 B.在碘化钾和氯化亚锡的作用下砷离子被还原 C.五价砷被加入的还原剂还原为三价砷 D.三价砷被新生态的氢还原为砷原子 E.与硝酸银反应生成带色的胶态银
A.0.008mg/L B.0.010mg/L C.0.02mg/L D.0.005mg/L E.0.002mg/L
A.上游设采样点 B.中游设采样点 C.下游设采样点 D.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区域设采样点 E.上、中、下游各设采样点
A.Al3= B.Fe2+ C.Cr3+ D.Mn3+ E.Zn2+
A.>10μm的颗粒被截留,<10μm的颗粒则漏过 B.≥10μm的颗粒被截留,<10μm的颗粒则漏过 C.>10μm的颗粒被截留,≤10μm的颗粒则漏过 D.对10μm的颗粒具有50%截留效率 E.只有10μm的颗粒被截留,其它均漏过
A.采样快到终点了 B.吸收管磨口漏气 C.空气中污染物完全被吸收 D.吸收管进口堵塞 E.吸收液挥发
A.评价固体吸附剂吸附容量的指标 B.评价空气中有机溶剂被吸附量的指标 C.评价采样方法效率指标 D.评价空气中有害物质被吸附效果的指标 E.评价固体吸附剂在采样过程中穿透的程度
A.指示型和富集型 B.扩散型和渗透型 C.携带型和固定型 D.吸附型和阻留型 E.采样型和检测型
A.解吸时提高解吸温度 B.增加二硫化碳用量,增加振摇和放置时间 C.降低解吸温度,增加放置时间 D.增加振摇次数 E.提高解吸温度,增加放置时间
A.越高 B.越低 C.不要求 D.中性 E.不变
A.非极性固定相 B.弱极性固定相 C.极性固定相 D.强极性固定相 E.氢键型固定相
A.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 B.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保存期的长短 C.水分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D.水分过高导致营养成分的分解 E.水分含量多有利于控制污染,保护食品
A.FeO/Fe(OH)3 B.FeO/Fe2O3 C.2FeO/Fe2O3 D.Fe/FeO E.FeO,FeSO4
A.赖氨酸 B.色氨酸 C.异亮氨酸 D.苯丙氨酸 E.半胱氨酸
A.空气-丙烷 B.空气-煤气 C.空气-氢气 D.空气-乙炔 E.氧化亚氮-乙
A.形成三元配合物法 B.萃取法 C.双波长法 D.示差法 E.配基法
A.尿中有机磷农药 B.血中有机磷农药 C.血液胆碱酯酶浓度 D.血液胆碱酯酶活性 E.血中胆碱酯酶水平
A.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混合 B.液体、半流体饮食品应先混匀后再采样 C.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同一批号取样件数不少于3个 D.采样必须注意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 E.采集数量应满足检验项目对样品量的需要,一式三份,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A.游离醛基或酮基 B.游离醛基 C.游离酮基 D.羟基 E.氨基
A.硫酸 B.氢氧化物 C.乙酸 D.碳酸钠 E.氯化钠
A.Fe3+ B.Fe2+ C.Cr3+ D.Mn2+ E.Zn2+
A.0.3g/L(淡绿色) B.0.4g/L(绿色) C.0.64g/L(绿色) D.1.64g/L(暗绿色) E.17.8g/L(蓝绿色)
A.6 B.6.5 C.6.25 D.5.6 E.5.9
A.防止检测器污染 B.稀释样品成分浓度 C.保证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种气体的最佳比例,获得最佳响应值 D.降低杂峰干扰 E.使峰形变宽计算面积准确
A.1.0mol B.1.5mol C.2.0mol D.2.5mol E.3.0mol
A.游离脂肪 B.结合脂肪 C.氧化脂肪 D.乳脂肪 E.原脂肪
A.氯化钠 B.氯化钙 C.碳酸镁 D.硝酸钾 E.硫化钠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氢气 E.氩气
A.CAC B.PTDI C.MRL D.GLP E.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