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被动运动 B.助力运动 C.抗阻运动 D.手法 E.禁忌
A.产生轴突波的过程中有突触传导 B.有固定的潜伏期 C.只有达到40Hz的重复刺激才能引起轴突波 D.轴突波位于M反应和F波之间 E.若肢体近端有神经发芽则此刺激将会沿着轴突的分支从远端返回
A.R1的潜伏期稍长 B.R1成分是双侧的 C.叩击眉间可引发眨眼反射 D.可更可靠地进行量化测量 E.单侧R2异常表明传出弧受损
A.双眼的会聚发生于视觉皮层 B.皮质盲不会导致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反应 C.是在视觉刺激(通常为交替性黑白棋盘型)后产生的枕叶皮层电位 D.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证实伴有或不伴有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 E.压迫性视神经病可导致视觉诱发电位产生波形与波幅的异常
A.三叉神经痛 B.多发性硬化 C.小脑脑桥角肿瘤 D.脊髓损伤 E.瓦伦贝格综合征
A.25% B.50% C.75% D.100% E.125%
A.插入电位 B.终极活动 C.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D.募集电位 E.肌强直放电
A.波幅 B.潜伏期 C.波宽 D.传导速度 E.动作电位
A.双相电位 B.时限>10ms C.单根肌纤维放电 D.在神经切断后,正锐波多在纤颤电位出现之前便可观察到 E.单相电位
A.纤颤电位 B.正尖波 C.束颤电位 D.插入电位 E.复杂性重复放电
A.同侧Ⅰ~Ⅲ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 B.对侧Ⅰ~Ⅲ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 C.对侧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 D.同侧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 E.对侧Ⅴ波消失
A.药物治疗 B.手术治疗 C.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D.作业治疗 E.心理治疗
A.散在疱疹 B.对称分布 C.皮肤与黏膜交界处 D.与皮肤纹理一致 E.与神经节段相关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弓状束 D.大脑前动脉 E.以上都错
A.宽<1.4m B.宽>1.5m C.门宽>1m D.轮椅旋转处的空间应为1.35cm×1.35cm E.以上都不对
A.有氧训练 B.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 C.营养治疗 D.放松技术 E.循环抗阻训练
A.多训练健肢来补偿患肢的不足 B.多训练患肢,多使用患肢 C.患肢多做阻抗运动,增强肌力 D.固定患肢,限制患者活动和用力 E.随病情的发展和患者的意愿进行训练
A.脑性瘫痪 B.颅脑损伤 C.脑梗死 D.精神分裂症 E.以上均对
A.有吞噬功能 B.可以在关节腔内 C.是重要的保护屏障 D.能制造滑液 E.有强的承载荷功能
A.紫外线 B.红外线 C.超短波 D.蜡疗 E.超声波
A.兴奋 B.无反应 C.抑制 D.破坏 E.无规律
A.前臂假肢 B.上臂假肢 C.肘离断假肢 D.肩离断假肢 E.腕离断假肢
A.植入心脏起搏器 B.颈动脉窦部位 C.孕妇下腹腰骶部 D.认知障碍严重 E.术后伤口痛
A.增加上肢关节活动度 B.增加手的灵巧度 C.增加上肢肌力 D.提高眼手协调性 E.增加双手协调性
A.0级 B.Ⅰ级 C.Ⅱ级 D.Ⅲ级 E.Ⅳ级
A.功能障碍发生以后,早期介入 B.功能障碍发生之前,预防性康复治疗 C.功能障碍发生后,病情稳定 D.功能障碍发生的急性期 E.不仅在功能障碍发生以后,更应在障碍之前或在功能发生障碍的早期介入,强调早期介入
A.单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传出纤维支配的所有肌肉组成 B.单个脊髓前角细胞和单个的肌纤维 C.多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传出纤维支配的所有肌肉组成 D.上述三项 E.以上都不是
A.自理活动 B.交流 C.括约肌控制 D.阅读 E.转移
A.呼吸训练 B.坐位 C.间断自主性咳嗽 D.下肢主动运动 E.扩胸运动
A.为骨骼肌放松时,自发出现的正相波 B.它常伴随纤颤电位 C.多为肌纤维失神经后的肌电活动 D.时限约为4ms E.以上都正确
A.收缩-松弛 B.控住-松弛 C.反复收缩 D.最大阻力 E.慢逆转
A.病情稳定后 B.发病后1个月 C.发病后2个月 D.发病后3个月 E.发病后6个月
A.败血症 B.脓血症 C.菌血症 D.毒血症 E.混合型
A.听力障碍 B.喉切除术后 C.脑部损伤 D.Ⅸ、Ⅹ、Ⅻ脑神经损伤 E.重症肌无力
A.是一种放电频率较高的电位 B.它的波形跟纤颤电位相似,时程短,电压低 C.它的电压和频率具有时而变高,时而变低的特点 D.它是肌强直疾病的重要肌电指标 E.以上都对
A.扩张位 B.休息位 C.功能位 D.背伸位 E.伸直位
A.1~2kHz正弦电流 B.1~20kHz正弦电流 C.1~2kHz等幅正弦电流 D.1~20kHz等幅正弦电流 E.10~20kHz等幅正弦电流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A.是后天习得的技能性运动的运用障碍 B.不是由于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或运动协调性障碍所致 C.包括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 D.多见于左侧脑损伤 E.较少合并失语
A.写字 B.进食 C.洗脸 D.阅读 E.以上均对
A.书法 B.绘画 C.篮球比赛 D.编织 E.小手工艺品制作
A.经尿排出体外 B.经粪排出体外 C.变为胆绿素后经尿粪排出体外 D.变为胆色素后经粪排出体外 E.变为胆色素后经尿排出体外
A.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B.强调综合性治疗 C.注重家长参与康复治疗 D.以药物治疗为主,功能训练及手术为辅 E.康复治疗应与游戏相结合
A.截肢患者 B.多发性硬化患者 C.截瘫患者 D.脑瘫患者 E.偏瘫患者
A.组织兴奋性升高 B.组织兴奋性降低 C.代谢减慢 D.物质交换减少 E.细胞膜致密
A.50~55℃ B.50~65℃ C.65~70℃ D.70~80℃ E.80℃以上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促进神经生理功能恢复 D.按神经生理特点恢复功能 E.利用反射与协同模式改善运动控制
A.由于伤、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 B.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 C.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D.残损、残疾、残障 E.心理变态而与社会不相容
A.改善血液循环 B.牵伸挛缩组织 C.松解粘连 D.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 E.增加肩关节稳定性
A.直接作用 B.神经反射作用 C.经络途径 D.体液途径 E.变异途径
A.否定 B.焦虑 C.抑郁 D.躁狂抑郁 E.惊恐
A.钙 B.铜 C.青霉素 D.链霉素 E.维生素B1
A.使头颈部肌肉放松 B.使椎间隙增大 C.使椎间孔增大 D.使小关节松开 E.使脑供血减少
A.超短波+低中频电疗 B.超声+磁疗 C.高压静电+毫米波 D.紫外线+红外线 E.激光+高压静电
A.3~16岁 B.5~15岁 C.6~16岁 D.10~15岁 E.4~12岁
A.椎体增生形成骨桥 B.男性多于女性 C.无家族史 D.发病缓慢 E.侵犯关节突关节
A.电解后产生酸 B.电渗使水分增多 C.电泳使蛋白质膨胀分散稀疏 D.细胞膜通透性升高 E.组织兴奋性升高
A.提高肌力 B.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C.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缺乏 D.促进血液循环 E.改善心脏功能
A.逐渐衰减 B.反射 C.折射 D.无变化 E.发生驻波
A.手法牵引 B.倒立牵引 C.滑轮牵引 D.卧位牵引 E.电动牵引
A.闸门控制 B.皮层干扰 C.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释放 D.自身免疫力提高 E.局部痛阈升高
A.准分子激光起光化学效应 B.红外激光主要引起光化学效应 C.可见光激光主要引起光化学效应 D.半导体激光主要引起光化学效应 E.CO2激光主要引起光化学效应
A.插入电位减弱 B.运动单位电位延长 C.束颤电位 D.纤颤电位 E.长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A.注意 B.记忆 C.思维 D.分析 E.以上均对
A.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B.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C.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D.支原体菌感染 E.病毒感染
A.康复是现代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只是康复医师的事 B.临床医师处在最有利、最有效的早期康复阶段 C.临床医师是二级预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D.临床医师不只是治病,也要为病人的功能负责 E.以上都是
A.软组织抵抗 B.结缔组织抵抗 C.骨性抵抗 D.生理抵抗 E.虚性抵抗
A.视觉 B.听觉 C.本体觉 D.前庭系统 E.大脑皮质
A.减轻患者痛苦 B.防止发生骨折 C.防止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D.改善血液循环 E.增强肌力
A.说话的声音“发湿” B.出现构音障碍 C.咳嗽机制改变 D.出现言语失用 E.舌控制无效
A.高热 B.中暑 C.肌肉痉挛 D.鼻出血 E.高血压病
A.300MHz B.300~30000MHz C.300MHz~3GHz D.300MHz~30GHz E.300MHz~300GHz
A.定性评定 B.半定性评定 C.定量评定 D.半定量评定 E.仪器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