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速效氮和全氮 B.全氮和氨氮 C.氨氮和速效氮 D.有机氮和全磷、钾 E.全氮、速效氮和全磷、钾
A.生物监测指标的物理性质 B.生物监测指标的化学性质 C.待测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半减期) D.待测物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 E.待测物的毒性
A.加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B.加高锰酸钾及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C.加高锰酸钾及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D.加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E.加氢氧化钠至pH12以上进行蒸馏
A.pH8.5~11.0 B.pH4.5~6.0 C.pH7.0~8.5 D.pH2.5~4.0 E.pH5.0~6.5
A.一氧化碳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碳 D.苯 E.甲醛
A.游离分子 B.激发态原子 C.基态原子 D.电离产生的离子 E.激发态分子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物理化学性质 D.溶解性质 E.分解性质
A.萃取法 B.吸附柱法 C.纸层析法 D.吹出捕集法 E.静止顶空法
A.强极性色谱柱 B.极性色谱柱 C.中等极性色谱柱 D.非极性色谱柱 E.氢键型色谱柱
A.溶剂萃取 B.离子交换 C.暗处放置 D.挥发 E.浮选分离
A.6.25×10-7 B.1.6×10-5 C.6.25×10-5 D.1.25×10-3 E.1.25×10-4
A.吸光系数与待测物的性质无关 B.吸光系数与待测物的性质有关 C.吸光系数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D.吸光系数与光的波长有关 E.吸光系数与待测物的浓度无关
A.环己烷 B.己烷 C.四氯化碳 D.石油醚 E.氯仿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硅酸盐 D.无机物和有机物 E.碳化硅
A.摩尔吸光系数越大,灵敏度越低 B.摩尔吸光系数越大,灵敏度越高 C.光的波长越大,摩尔吸光系数越小 D.溶液浓度越高,摩尔吸光系数越小 E.单色光的纯度越高,摩尔吸光系数越小
A.工作班结束前 B.工作班末(停止接触后15~30min) C.工作班来(停止接触前15~30min) D.工作班末(停止接触后30~60min) E.工作班中
A.毛细管柱比填充柱节省载气 B.毛细管柱不污染检测器 C.毛细管柱柱效高和分离度高 D.毛细管柱进样量少,省样品 E.毛细管柱灵敏度高
A.分析速度快和灵敏度高 B.灵敏度高和精密度好 C.精密度好和样品用量少 D.样品用量少和灵敏度高 E.测试费用低和分析速度快
A.铅 B.苯 C.硫酸 D.可吸入颗粒物 E.氢氧化钠
A.峰高 B.峰面积 C.峰高和峰面积 D.保留时间 E.分离度
A.均匀性 B.代表性 C.典型性 D.广泛性 E.溯源性
A.提供样品蒸发和激发所需的能量 B.在广泛的区域内发射连续光谱 C.发射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的共振辐射 D.使被测试样电离成电子 E.产生足够强的散射光
A.柠檬酸-钙结合物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B.钙是机体内硬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 C.钙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发和指甲中 D.钙是淀粉酶的激活剂 E.钙离子主要参与ATP的能量传递反应过程
A.铅 B.锗 C.硒 D.锡 E.碲
A.85%以上 B.80%以上 C.90%以上 D.75%以上 E.95%以上
A.提高干燥温度 B.缩短干燥时间 C.提高灰化温度 D.缩短灰化时间 E.提高原子化温度
A.水杨酸 B.次氯酸 C.硫酸 D.柠檬酸 E.盐酸
A.气态 B.蒸气和颗粒物 C.气体和蒸气 D.蒸气 E.气溶胶
A.聚乙烯 B.聚氯乙烯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E.三聚氰胺
A.硝酸盐 B.水 C.甲烷 D.硫酸盐 E.二氧化碳
A.加入铈盐 B.加入铁盐 C.加入锰盐 D.加入镨盐 E.加入镧盐
A.发中镉 B.指甲中镉 C.尿中镉和血中镉 D.骨中镉 E.尿中镉和骨中镉
A.不超过5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0度 B.不超过2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 C.不超过1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 D.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 E.不超过1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3度
A.50ng维生素D B.25ng维生素D C.15ng维生素D D.10ng维生素D E.5ng维生素D
A.直接干燥法 B.减压干燥法 C.高压干燥法 D.真空干燥法 E.蒸馏法
A.滴定法 B.分光光度法 C.原子吸收法 D.离子选择电极法 E.离子色谱法
A.熔点低 B.化学惰性差 C.热稳定性差 D.蒸汽压低 E.黏度低
A.各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的差异 B.各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各组分在固定相中浓度的差异 D.各组分在吸附剂上解吸能力的差异 E.各组分氧化还原能力的差异
A.0.088mg/L B.0.88mg/L C.8.8mg/L D.10mg/L E.0.01mg/L
A.风速 B.相对湿度 C.温度 D.气体污染物浓度 E.采样器的扩散路径
A.氢气-氧气火焰 B.乙炔-空气火焰 C.丙烷-空气火焰 D.煤气-空气火焰 E.乙炔-氧化亚氮火焰
A.将进气管腔内被测气体吸收到吸收液中 B.将进气管内壁上残留的吸收液采到的被测物洗到样品总体中 C.将进气管内壁粘着的颗粒物洗到吸收液中 D.将进气管内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洗下来 E.将进气管腔内被测气体排出,避免长时间接触吸收到样品内
A.每月采样一次 B.3个月采样一次 C.半年采样一次 D.1年采样一次 E.丰、枯水期各采样一次
A.FeO/Fe(OH)3 B.FeO/Fe2O3 C.2FeO/Fe2O3 D.Fe/FeO E.FeO/FeSO4
A.氨 B.二氧化碳 C.甲烷 D.吲哚 E.硫化氢
A.一般样品应遵循一般样品采样原则 B.一般样品采样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C.典型样品应遵循典型性采样原则 D.典型样品应在怀疑部位采样 E.无论什么样品均采取随机采样原则
A.4毫克 B.1毫克 C.10毫克 D.2毫克 E.5毫克
A.降低柱温 B.降低气化室温度 C.选择最佳载气流速 D.增加柱内径 E.增加记录纸速
A.提高灵敏度 B.消除共存物的干扰 C.减少共存物的干扰 D.提高显色的稳定性 E.用于混合物的测定
A.减缓砷化氢的通过速度,使吸收液能完全吸收砷化氢 B.吸收砷化氢气体中的未反应的多余的氢气 C.吸收砷化氢气体中的酸雾 D.吸收砷化氢气体中的水分 E.吸收砷化氢气体中的硫化氢气体
A.β-兴奋剂 B.瘦肉精 C.肾上腺素 D.儿茶素 E.茶碱
A.有机卤化物 B.悬浮物 C.汞 D.氟化物 E.酚
A.毫升/秒 B.升/秒 C.升/小时 D.毫升/小时 E.升/分
A.15 B.15.6 C.15 D.16 E.16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荧光法 C.纸层析法 D.柱层析法 E.气相色谱法
A.清洁、干燥 B.清洁、温度高 C.温度高、湿度低 D.清洁、湿度高 E.温度高、湿度高
A.醋酸 B.柠檬酸 C.苹果酸 D.草酸 E.抗坏血酸
A.中指血 B.静脉血 C.任何一种均可 D.耳垂血 E.动脉血
A.浑浊度 B.电导率 C.颜色 D.氯化物 E.悬浮物
A.能产生1%吸收或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B.能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C.上标曲线的斜率 D.标准曲线的截距 E.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元素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A.吸附剂的粒径 B.吸附剂的密度 C.吸附剂的价格 D.吸附剂的孔径 E.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和解吸回收率
A.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液体的分配色谱 B.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液体的吸附色谱 C.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固体的分配色谱 D.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固体的吸附色谱 E.流动相为液气体,固定相为液体的分配色谱
A.钠、钾和氯存在于所有动植物性食物中 B.钙主要来自乳类和乳制品、豆类和各种水果蔬菜 C.磷主要来自肉类及肉制品、鱼类、谷物和硬壳果类 D.硫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如谷类、水果、蔬菜等 E.镁主要来自谷物制品、乳及乳制品、豆类和多种水果蔬菜
A.热稳定、可挥发 B.热不稳定、可挥发 C.对热稳定性和挥发性无要求 D.热稳定、不挥发 E.热不稳定、不挥发
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E.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光谱分析法中
A.K+>Na+>H+ B.K+>H+Na+ C.H+>Na+>K+ D.H+>K+>Na+ E.Na+>K+>H+
A.分子对光的吸收程度 B.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程度 C.激发态原子对光的吸收程度 D.离子对光的吸收程度 E.基态原子对其特征光吸收程度
A.3个等级报告 B.4个等级报告 C.5个等级报告 D.6个等级报告 E.7个等级报告
A.酚酞 B.石蕊 C.甲基橙 D.中性红 E.百里酚酞
A.旋光计法和甲醛滴定法 B.甲醛滴定法和酸度计法 C.酸度计法和旋光计法 D.凯氏定氮法和甲醛滴定法 E.光度法和酸度计法
A.表色 B.浅兰绿色 C.无色 D.白色 E.真色
A.6.15 B.6.25 C.6.35 D.6.55 E.6.75
A.选择纤维少于10根的视野计测 B.选择纤维多于10根的视野计测 C.按行列顺序选择纤维少于10根的视野计测 D.按行列顺序选择纤维多于10根的视野计测 E.按行列顺序随机计测
A.(100±2)℃ B.(100±5)℃ C.(105±3)℃ D.(110±2)℃ E.(180±3)℃
A.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B.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对数 C.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对数 D.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对数 E.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A.固体吸附剂的性质 B.采样流速 C.气体的密度 D.气温 E.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A.硫脲和抗坏血酸 B.氯化亚锡和硫酸肼 C.对苯二酚和亚硫酸钠 D.亚硫酸钠和氯化亚锡 E.氯化亚硒和盐酸
A.朗伯-比尔定律 B.薛定谔方程 C.布朗定律 D.能斯特方程 E.朗格纽尔方程
A.锌与碘化钾 B.硫脲与锌 C.锌与氯化亚锡 D.碘化钾与硫脲 E.碘化钾与氯化亚锡
A.酸水解法 B.高效液相法 C.X线衍射法 D.酶水解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A.钨丝 B.燃烧器 C.钽舟 D.钽丝 E.石墨炉
A.同时测出有机氮、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B.同时测出氨氮、无机氮和硝酸盐氮 C.同时测出硝酸盐氮、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D.同时测出亚硝酸盐氮和有机氮 E.同时测出硝酸盐氮和有机氨
A.保留体积 B.保留时间 C.相对保留值 D.峰高 E.峰宽
A.3 B.4 C.6 D.5 E.任意
A.有机废弃物和无机废弃物 B.有害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 C.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弃物 D.固体废弃物和泥状废弃物 E.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A.化学氧化剂氧化1L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 B.微生物生长繁殖所消耗的氧 C.室温下存放24小时所消耗的氧 D.在需氧菌作用下有机物进行生物化学分解所消耗的氧 E.在细菌作用下使全部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
A.pH1~2 B.pH4~5.5 C.pH5~6 D.pH8.5~10.5 E.pH10~11.5
A.CAC B.PTDI C.MRL D.GLP E.SOP
A.能产生1%吸收或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最小量 B.能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最小量 C.标准曲线的斜率 D.标准曲线的截距 E.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元素最低浓度或最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