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消化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循环系统 D.神经系统 E.泌尿系统
A.一定的地域范围 B.特定的文化背景 C.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 D.生活方式 E.相对不固定的人群
A.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B.应是可实现、可测量的 C.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D.一个护理诊断只能有一个目标 E.目标陈述中要包括评价日期和时间
A.味觉 B.嗅觉 C.触觉 D.痛觉 E.视觉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外向质
A.Selye B.Cannon C.Lazarus D.Hippocrates E.Lotze
A.客观性 B.主观性 C.间接性 D.模糊性 E.相对性
A.维持分析架构 B.自由联想 C.梦的分析 D.讲道理 E.移情
A.幼儿期 B.儿童期 C.青少年期 D.青年期 E.中年期
A.中年期大致从30~60岁 B.中年人的生理心理处于成熟阶段 C.中年期易发生的心理反应特点是忘我、回避 D.中年期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E.中年阶段性格已定型,不具有可塑性
A.家庭 B.生活方式 C.地域 D.文化背景 E.人群
A.开展护理科研 B.初级诊疗 C.提供信息与资源 D.直接护理 E.维持健康的环境
A.医疗服务单位 B.以保健康复为重点 C.为满足社区需求 D.以计划生育为首要任务 E.基层卫生服务
A.社区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现场试验 D.横断面调查 E.筛检
A.PAOS形式 B.OAPS形式 C.OSPA形式 D.SEDP形式 E.SOAP形式
A.强化因素 B.亲属的赞扬 C.促成因素 D.物质奖励 E.倾向因素
A.方式 B.信念 C.行为 D.态度 E.知识
A.身高与体重测量值 B.疾病分布 C.职业满意度水平 D.年龄、性别分布 E.结婚状态
A.提供护理服务活动 B.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 C.维持和促进家庭健康 D.维持和促进个人健康 E.在患者家中进行
A.指导家属 B.建立信赖关系,解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C.帮助病人学会操作 D.指导病人 E.提供家庭所需的保健指导
A.家庭治疗的利用 B.经济上的支持 C.家庭的社会化 D.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 E.家庭情绪上的支持
A.文献研究 B.观察法 C.调查法 D.社区周游法 E.非正式交谈法
A.心理状况 B.生理状况 C.生活态度 D.学习能力 E.生活学习及社会环境
A.确立访视对象 B.家属图 C.确定访视目的 D.安排访视路线 E.预防
A.形象教育 B.个别面谈 C.参观 D.实验 E.读书指导
A.55~65岁 B.50~65岁 C.50~60岁 D.45~55岁 E.40~50岁
A.第一级预防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四级预防 E.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A.孤独 B.失落 C.健忘 D.冷漠 E.急躁
A.高危产妇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B.整个复旧过程大约需要2周 C.初次访视应在产妇出院后10天内进行 D.产后1周内是整个复旧过程变化最快的一段时间 E.产妇体温超过40℃提示有产褥感染的可能
A.1~10天内 B.3~14天内 C.10~30天内 D.15~20天内 E.41~60天内
A.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 B.适应学习、管理和生活 C.增加沟通、加强性教育 D.相互适应、协调性生活 E.应对生活的压力
A.1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
A.肺结核 B.麻疹 C.阿米巴痢疾 D.斑疹伤寒 E.霍乱
A.胸水 B.腹部 C.肺部 D.胃泡区 E.肝脏
A.脑膜炎 B.颈肌外伤 C.先天性颈肌挛缩 D.先天性斜颈 E.破伤风
A.扁平胸 B.桶状胸 C.鸡胸 D.漏斗胸 E.串珠胸
A.0.5×109/L B.1.0×109/L C.1.5×109/L D.2.0×109/L E.2.5×109/L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脾切除 E.肝硬化
A.严重肝病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应用抗凝药物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E.高凝状态
A.保持稳定的心态 B.进入病区须戴12层棉纱口罩,一天一更换 C.进入病房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 D.每次接触患者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 E.近距离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痢疾 C.上消化道出血 D.霍乱 E.溃疡病活动
A.输入大量库存血 B.挤压综合征 C.肾功能障碍 D.大量利尿 E.大面积烧伤
A.5 B.5~10 C.10 D.15~30 E.60
A.人工呼吸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心脏按压 D.药物治疗 E.电除颤
A.口唇发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的阻力大小 D.胸廓是否扩张,肺部闻及呼吸音 E.四肢厥冷是否改善
A.心三联注射 B.开胸心脏按压 C.胸外心脏按压加口对口人工呼吸 D.低温疗法 E.药物抢救
A.抬高下颌 B.鼻咽通气道 C.口咽通气道 D.气管内插管 E.Venturi面罩
A.增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B.增强心肌收缩力 C.增强感染部位血供 D.降低组织器官耗氧 E.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
A.呼气末正压通气 B.压力支持 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D.控制通气 E.吸气末正压通气
A.中心静脉压 B.肘静脉压 C.血压 D.心率 E.尿量
A.保障安全的需要 B.接受刺激的需要 C.寻求安抚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角色适应的需要
A.慎用生品或粉剂,必须炮制入药 B.用药应先煎、久煎 C.可自行购药服用 D.切忌泡药酒或与酒同服 E.生药泡酒,只宜外搽,禁止内服
A.立即终止接触毒物 B.促进毒物排泄 C.应用特殊解毒剂 D.对症治疗 E.导泻
A.2小时内 B.2~3小时 C.3~4小时 D.4~5小时 E.5~6小时
A.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C.50%硫酸镁溶液导泻 D.给予解毒剂 E.清水催吐
A.口腔内无胃管盘绕 B.经胃管能吸出胃液 C.患者无明显咳嗽,且能发音 D.经胃管向胃内注入清水无阻力 E.经胃管向胃内注入空气无阻力
A.物理降温 B.补充氯化钠 C.补充氯化钙 D.大量饮清水 E.大量抗生素
A.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B.社区资源管理 C.社区护理健康档案管理 D.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E.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A.居住在淮河流域的居民 B.一所医院 C.几个相邻的村 D.几个相邻的居委会 E.几个相邻的家庭
A.三级预防 B.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一级预防 E.临床期预防
A.传播功能 B.控制功能 C.社会化功能 D.环境保护功能 E.联接功能
A.健康档案的保管 B.护理人力资源规划 C.社区护理质量缺陷的控制 D.招聘需要的护理人员 E.分析社区的发展趋势
A.写信属于非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 B.非语言沟通不如语言沟通具有感染力 C.语言沟通占人际沟通的绝大部分比例 D.语言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E.书面沟通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沟通形式
A.1:1 B.1:1.5 C.1:2或1:3 D.2:1或3:1 E.1.5:1
A.康复护理 B.病情急变的抢救 C.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D.社区人群的监测和发病筛选 E.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A.加强呼吸运动 B.避免小气道塌陷 C.减少呼吸困难 D.减轻呼吸肌疲劳 E.减少胸痛
A.大量饮酒 B.亚硝胺类化学物质 C.肝硬化 D.饮用水污染 E.乙型肝炎病毒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A.发病人数增多 B.人们重视程度下降 C.社会人口老龄化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E.结核菌的耐药性
A.腹痛、腹泻 B.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C.常有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 D.咳嗽、干咳、少痰 E.多见于儿童,且病情较成人重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慢性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淤胆型肝炎
A.隔离、治疗患者 B.发现、治疗带菌者 C.接触者预防性服药 D.切断传播途径 E.疫苗预防接种
A.健康状态 B.生活方式 C.环境 D.生物学因素 E.卫生保健设施获得性
A.碎菜加入粥或面片内 B.米粥、面条 C.肉末 D.蛋黄 E.苹果、桃
A.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有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B.高血压1级,不伴有危险因素,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C.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必须药物治疗 D.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E.高血压4级,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A.慢性病的综合防治 B.社区体育锻炼 C.艾滋病教育 D.学校卫生和烟草预防 E.母乳喂养以下活动分别从属的健康促进活动类型是
A.止痛 B.止汗 C.止血 D.止咳 E.止吐
A.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B.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C.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D.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E.心率不变、血压不变
A.70%~50% B.100% C.50%~30% D.30%以下 E.80%
A.肌毒 B.血液毒型 C.神经毒型 D.混合毒 E.无毒蛇
A.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 B.地段护理阶段 C.公共卫生护理阶段 D.社区护理阶段 E.家庭护理阶段
A.综合性 B.专业性 C.突出性 D.高效性 E.可及性
A.母乳喂养有效 B.与血红蛋白降低有关 C.有照顾者紧张的危险 D.成人身心衰竭 E.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A.5:2 B.5:1 C.15:2 D.30:2 E.30:1
A.氯解磷定 B.氟马西尼 C.纳洛酮 D.亚硝酸钠 E.维生素K
A.胸骨下段 B.胸骨上1/3段 C.胸骨下1/3段 D.胸骨上1/2段 E.胸骨中下1/3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