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醇 B.乙醚 C.乙醇 D.丙酮 E.正己烷
A.尿中三氯乙烯 B.尿中马尿酸 C.尿中甲基马尿酸 D.尿中三氯乙酸 E.尿中苯乙醛酸
A.接通电源,开启载气、氢气、空气,点火,柱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到达,进行分析 B.接通电源,柱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到达,开启载气、氢气、空气,点火,进行分析 C.开启载气、接通电源,柱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到达,接通氢气、空气,点火,进行分析 D.开启载气、氢气、空气,点火,接通电源,柱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到达,进行分析 E.开启载气、氢气、空气,接通电源,柱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到达,点火,进行分析
A.汞、锌等金属离子干扰,加氰化钠去除 B.氯离子干扰,加入硫代硫酸钠去除 C.铁、铝等离子干扰,加柠檬酸盐掩蔽去除 D.PO3-4、SO2-4有干扰,加热蒸馏去除 E.溴离子干扰,用通过离子交换柱去除
A.1~10cm/s B.10~500cm/s C.5~10m/s D.10~15m/s E.15~20m/s
A.30μg/g B.40μg/g C.50μg/g D.60μg/g E.70μg/g
A.地震灾害 B.洪涝灾害 C.干旱 D.飓风 E.蝗灾
A.液液萃取法 B.高效液相法 C.酸水解法 D.纸层析法 E.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A.静脉血10μl B.末梢血10μl C.静脉血1ml D.末梢血1ml E.末梢血或静脉血1ml
A.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类毒素试验 B.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内毒素试验 C.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外毒素试验 D.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药物敏感试验 E.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动物试验
A.立即把病人送上级医院救治 B.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C.尽快抽取血样送钩体病实验室检查 D.劝说农民不要下田接触“钩体病疫水” E.对疫区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服药
A.气相色谱法 B.X射线衍射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A.±0.1℃ B.±0.5℃ C.±0.8℃ D.±1.0℃ E.±1.5℃
A.炭化时先大火,后小火 B.炭化温度不得超过600℃ C.碳化前可滴加无灰植物油 D.液体样品可用无灰滤纸吸收后,再炭化 E.在500~600℃灼烧至无炭粒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植物性食物中毒 D.动物性食物中毒 E.化学性食物中毒
A.酸碱滴定法 B.氧化还原滴定法 C.电位滴定法 D.络合滴定法 E.沉淀滴定法
A.0.01% B.0.05% C.0.001% D.0.009% E.0.005%
A.2.084mg/L B.2.08mg/L C.2.1mg/L D.0.80mg/L E.0.48mg/L
A.乙酸 B.甲酸 C.乳酸 D.丙酸 E.柠檬酸
A.氯化钠 B.漂白粉 C.氯气 D.氯化钾 E.溴酸钾
A.一氧化碳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三氧化硫 E.臭氧
A.氧化剂 B.掩蔽剂 C.络合剂 D.还原剂 E.显色剂
A.酸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烷化剂 B.酚类,碱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氢化剂 C.酸类,碱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氢化剂 D.碱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烷化剂 E.酚类,酸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烷化剂
A.干燥温度和时间 B.干燥和灰化温度和时间 C.干燥和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D.灰化温度和时间 E.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A.抛光 B.用总离子强度缓冲液浸泡 C.在水中浸泡 D.用低氟溶液激活,浸泡 E.在水中浸泡后,再在低氟水中浸泡,水洗至最低电位值
A.5.9mg/L B.231mg/L C.23.1mg/L D.290mg/L E.2.31mg/L
A.1.23mg/kg B.1.24mg/kg C.0.89mg/kg D.0.893mg/kg E.1.05mg/kg
A.铈盐 B.铁盐 C.锰盐 D.镧盐 E.镨盐
A.吸附二氧化硫 B.吸附三氧化硫 C.吸附硫化氢 D.吸附氮氧化物 E.吸附氢气
A.合成脂肪酸衍生物 B.烷基磺酸钠 C.烷基硫酸酯 D.烷基苯磺酸钠 E.烷基磷酸酯
A.定量滤纸 B.微孔滤膜 C.聚四氟乙烯滤膜 D.合成纤维滤料 E.玻璃纤维滤纸
A.甘油与被采集物起反应,可以提高采样效率 B.甘油对被采集物有较大溶解度 C.甘油使滤料表面潮湿,有利于捕集颗粒物 D.甘油有吸湿性,使滤料表面潮湿,有利于试剂与被采气体起反应 E.甘油对永久性气体溶解能力强
A.3μg/g B.5μg/g C.7μg/g D.4μg/g E.6μg/g
A.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图像处理器 B.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 C.电泳槽、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 D.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 E.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
A.橙色 B.黄色 C.玫瑰紫色 D.洋红色 E.深紫色
A.0.2μm B.0.45μm C.0.6μm D.0.8μm E.1.2μm
A.硫酸 B.氢氧化钠 C.乙酸 D.碳酸钠 E.氯化钠
A.吹气使用时流量调节阀应该装在流量计出口 B.吹气使用时流量调节阀应该装在流量计入口 C.抽气使用时流量调节阀应该装在流量计入口 D.抽气使用时流量调节阀装在流量计哪里均可 E.流量调节阀的位置不影响转子流量计的准确测量
A.pH、苯酚、氢醌 B.氢醌、性激素、汞 C.汞、甲醛、pH D.苯酚、氢醌、性激素 E.性激素、汞、甲醛
A.CS2 B.乙醇 C.CHCl3 D.甲醇 E.CH2C12
A.加盐酸煮沸 B.加入氯化钡 C.加入氢氧化镁 D.加入氢氧化钙 E.加入钙氨溶液
A.40mm和75mm B.35mm和75mm C.35mm和40mm D.25mm和75mm E.25mm和35mm
A.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 B.配制时应加热使沉淀溶解 C.配制好的溶液应保存在室温下 D.配制好的溶液应密封保存 E.配制时应防止氯化亚锡水解
A.乙炔-空气火焰,富燃性火焰 B.乙炔-氧气火焰,贫燃性火焰 C.乙炔-空气火焰,贫燃性火焰 D.乙炔-空气火焰,化学计量性火焰 E.乙炔-二氧化氮火焰,富燃性火焰
A.乙醇 B.甲醇 C.丙三醇 D.异丙醇 E.丙二醇
A.镧 B.磷 C.铜 D.氯 E.铁
A.ELISA和试管稀释法 B.ELISA和单片纸碟法 C.小杯法和试管法 D.小杯法和单片纸碟法 E.单片纸碟法和试管稀释法
A.190nm B.220nm C.260nm D.280nm E.300nm
A.双硫腙 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 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 D.8-羟基喹啉 E.EDTA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纸层析分离法 C.薄层层析法 D.气相色谱法 E.柱层析分离法
A.盐酸羟胺 B.硼氢化钠 C.氯化亚锡 D.碘化钾 E.锌粒
A.3.333mg/m3 B.3.33mg/m3 C.3.34mg/m3 D.3.30mg/m3 E.3.3mg/m3
A.聚乙烯 B.聚氯乙烯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E.三聚氰胺
A.操作复杂 B.要加热气化使浓度偏高 C.容器壁吸附明显使浓度偏低 D.成本较高 E.沸点高于150℃的化合物是气溶胶
A.KCN B.EDTA-2Na C.柠檬酸盐 D.氟化物 E.酒石酸盐
A.降低穿透容量,增加硅胶用量 B.降低采样效率,在硅胶管前添加氯化钙吸除水 C.降低穿透容量,在硅胶管前添加无水硫酸钠吸除水 D.降低采样效率,改用液体吸收 E.降低穿透容量,在硅胶前加一只氯化钙干燥管
A.煤气-空气 B.氢气-氧气 C.乙炔-空气 D.乙炔-氧化亚氮 E.丙烷-氧气
A.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加压水解处理样品 B.加高锰酸钾可以除去样品中的色素以消除干扰 C.多余的高锰酸钾加热可除去 D.不需要分离净化即可测定 E.在440nm处测定荧光强度
A.在不同介质中的氢化反应速度 B.温度的影响 C.氢化物浓度的影响 D.激发能量 E.吸收波长
A.塑料瓶 B.玻璃瓶 C.药瓶 D.矿泉水瓶 E.啤酒瓶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D.棕色 E.紫色
A.显色原理 B.吸收液配制 C.显色时间 D.采样时温度控制 E.空白值的吸光度
A.不需要,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B.必须进行检验 C.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D.报告上级处理 E.自行处理
A.FID B.FPD C.NPD D.ECD E.TCD
A.起还原作用 B.促进砷溶解 C.防止砷挥发 D.提高灰化温度 E.提高挥发性
A.加入硅胶吸附除去干扰 B.加入氧化铝除去干扰 C.加入氧化镁除去干扰 D.改变流动相将其分离 E.加入活化炭除去干扰
A.样品经预处理使铅以离子状态存在 B.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铅空心阴极灯发出的283.3nm共振线 C.还原型乙炔/空气火焰测定灵敏度优于氧化型乙炔/空气火焰 D.试液中铅离子被火焰的高温变成基态原子 E.对共振线的吸收值与样品中铅含量成正比
A.采样后及时送交实验室 B.交接时要口头交代清楚 C.交接签字 D.从采样到报告结果每个样品要使用同一标号 E.实验室接受样品后放置整齐
A.130℃,1h B.140℃,1h C.150℃,2h D.160℃,2h E.170℃,3h
A.5mg/m3 B.8mg/m3 C.10mg/m3 D.15mg/m3 E.20mg/m3
A.加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B.加高锰酸钾及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C.加氢氧化钠至pH12以上进行蒸馏 D.加高锰酸钾及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E.加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A.酚酞为指示剂 B.甲基橙为指示剂 C.甲基红为指示剂 D.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 E.铬黑T为指示剂
A.防止有机蒸气干扰 B.防止粉尘进入干扰 C.防止二氧化硫干扰 D.防止二氧化氮干扰 E.防止大量水气进入造成灵敏度降低
A.减少 B.增高 C.不变 D.与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 E.与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关
A.适应于含有半纤维素较高的食物样品 B.可以利用硝酸分解淀粉 C.简便易行避免了使用淀粉酶的繁琐步骤 D.被列为国家标准的第一法 E.被认为是测定淀粉最为准确的方法
A.60%~75% B.70%~80% C.75%~85% D.75%~90% E.80%~95%
A.三价铬 B.六价铬 C.四价铬 D.七价铬 E.二价铬
A.从采样管流出气中发现被采集物 B.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0% C.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5% D.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5% E.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20%
A.皂化值 B.酸价 C.过氧化值 D.氧化值 E.脂肪酸含量
A.无铅蒸馏水 B.无氨蒸馏水 C.重蒸水 D.不含氧化剂的蒸馏水 E.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
A.烧灼和煮沸 B.蒸汽和压力 C.烧灼和干烤 D.干烤和煮沸 E.干热和湿热
A.pH8.5~9.0 B.pH7.0~8.5 C.pH5.0~6.5 D.pH4.0~5.0 E.pH2.5~4.0
A.TAE B.TBE C.TPE D.Tris-甘氨酸缓冲液 E.碱性缓冲液
A.稀释后,立刻分装于小容器,并保存于-18℃ B.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0.5mol/L C.配制时,加入硝酸-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5% D.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5% E.配制时,加入硝酸-重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05%
A.放射性; B.易燃性 C.吸入毒性 D.浸出毒性 E.水生生物毒性
A.流量不稳 B.阻力减少流量增加 C.阻力增加流量减少 D.气泡变大,吸收效率降低 E.气泡路径倾斜
A.8-羟基喹啉 B.氢氧化钠 C.双硫腙 D.甲基紫 E.铜试剂
A.焚烧、烧灼、干烤和热辐射 B.焚烧、烧灼、热辐射和紫外线 C.焚烧、烧灼、干烤和微波 D.焚烧、烧灼、干烤和紫外线 E.焚烧、烧灼、干烤和红外线
A.三聚氰胺涂料 B.环氧酚醛涂料 C.环氧树脂涂料 D.聚酰胺聚丙烯涂料 E.聚乙烯涂料
A.<1ml B.1~2ml C.2~3ml D.3~4ml E.4~5ml
A.5~10min B.≥10min C.≤10min D.>15min E.<15min
A.蒸馏水 B.重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蒸馏去离子水 E.去离子蒸馏水
A.248.3nm B.660nm C.410nm D.530nm E.620nm
A.氮磷检测器 B.火焰光度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热导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