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F技术 B.Rood技术 C.运动再学习 D.Bobath技术 E.Brunnstrom技术
A.需要感觉提示 B.利用反射运动 C.需要反复训练 D.功能活动不需要有目标 E.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A.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 B.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C.调整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D.激活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 E.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
A.增加力量 B.减轻疼痛 C.增加活动幅度 D.改善协调及动作控制 E.维持姿势(平衡)
A.从头到尾,由近端到远端,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 B.从尾到头,由近端到远端,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 C.从头到尾,由远端到近端,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 D.从尾到头,由近端到远端,由伸展性动作逐渐发展到屈曲性动作 E.从尾到头,由远端到近端,由伸展性动作逐渐发展到屈曲性动作
A.从而增加运动能力 B.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C.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 D.加强与周围神经系统的联系 E.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
A.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化 B.感觉运动控制须在患者的发育水平上开始 C.诱发有意识控制的动作,需要有目的的刺激 D.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诱发出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E.使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反应反射性地按顺序进行
A.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化 B.感觉运动控制须在患者的发育水平上开始 C.活动不需要有目的性 D.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诱发出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E.为学习与掌握运动,须重复感觉运动
A.Bobath技术 B.Rood技术 C.PNF技术 D.运动再学习技术 E.Brunnstrom技术
A.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B.增强肌力 C.改善平衡协调功能 D.通过刷、拍刺激体表,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E.通过刷、拍体表等进行感觉刺激,易化或抑制运动活动
A.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 B.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C.按照运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 D.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 E.利用学习和动机的理论以及在人类运动科学和运动技能获得的研究结果
A.生物力学 B.运动科学 C.神经科学 D.精神科学 E.认知心理学
A.强化训练和训练脑损伤后功能恢复原理 B.保存软组织的长度和柔韧性 C.强调反馈 D.对严重的肌肉过度活动 E.预防失用性肌萎缩
A.计算力的训练 B.注意力的训练 C.定向力的训练 D.失用症的训练 E.理解力的训练
A.手指屈曲角度增大 B.手指屈曲角度减少 C.手指桡偏 D.手指尺偏 E.掌指关节屈曲减少
A.1~10Hz B.11~20Hz C.21~30Hz D.31~40Hz E.41~50Hz
A.作业治疗师的职责是改善患者的多种状态 B.作业活动只是改善患者状态的手段 C.作业治疗的目的首先在于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 D.作业活动应由患者自己选择 E.作业疗法是让患者做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来治疗患者
A.胶原纤维 B.机化的结缔组织 C.肉芽组织 D.上皮组织 E.脂肪组织
A.配合躯体动作的呼吸运动 B.静态的呼吸运动 C.A、B者都对 D.A、B者都错 E.深呼吸运动
A.H反射潜伏期延长 B.运动单位电数减少 C.相应节段脊旁肌中出现正锐波 D.L支配的近端肌肉中出现纤颤波 E.腓神经支配肌F波潜伏期延长
A.Wernicke失语 B.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Broca失语 E.以上都是
A.重视常用 B.重视传递性 C.调整交流策略 D.重视交流 E.以上都对
A.急性扭挫伤后即刻 B.皮肤溃疡 C.新鲜的瘢痕 D.急性化脓性炎症 E.角膜炎
A.高频电 B.低频电 C.中频电 D.光疗 E.超声
A.游戏 B.唱歌 C.郊游 D.雕刻 E.跳舞
A.椎间隙增大 B.牵伸挛缩的肌群 C.改善血液循环 D.使已脱出的髓核复位 E.缓解神经根受压程度
A.超短波治疗 B.超声疗法 C.药物离子导入 D.颈椎牵引 E.红外线治疗
A.木工 B.绘画 C.砂磨 D.除草 E.钓鱼
A.促进多能中胚细胞分化,刺激关节软骨再生 B.缓解滑膜关节损伤后的自身免疫性损害 C.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疼痛 D.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E.增加肌力
A.等幅中频电疗法 B.短波疗法 C.共鸣火花疗法 D.红外线疗法 E.紫外线疗法
A.作业治疗室 B.病房起床时 C.运动治疗室 D.ADL训练室 E.门诊诊察室
A.2周 B.4周 C.6周 D.8周 E.10周
A.泼尼松 B.消炎痛 C.钙类药物 D.苯海拉明 E.补骨脂素
A.先行毫米波治疗后更换敷料 B.先处理伤口酒精湿敷后行毫米波治疗 C.先处理伤口,可隔4~8层纱布行毫米波治疗 D.先处理伤口,可隔10~16层干纱布行毫米波治疗 E.控制感染后,再开始毫米波治疗
A.长波 B.中波 C.短波 D.全波 E.无规律
A.要考虑 B.不必考虑 C.视具体情况而定 D.视当地条件而定 E.以上均不对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E.12个月
A.抗生素 B.直流电 C.超短波 D.控制临近感染 E.紫外线
A.同轴索的直径成正比地变化 B.同轴索的直径成反比地变化 C.同轴索的直径无关系 D.所有类型的神经均相同 E.上述均不是
A.减轻疼痛 B.松解粘连 C.增强肌力 D.促进血液循环 E.消除骨刺
A.从腕背侧注入 B.可用夹板固定2周 C.每年注射2~3次 D.注射后可进行所有能耐受的活动 E.注射后用冰敷数分钟以减轻局部疼痛
A.膀胱充胀感觉的传入纤维在盆神经中 B.传导膀胱痛觉的传入纤维在腹下神经中 C.传导尿道感觉的传入纤维在阴部神经中 D.以上均正确 E.以上均错误
A.网状红斑 B.不均匀红斑 C.均匀红斑 D.边界不清的红斑 E.边界清楚的均匀红斑
A.改善或维持体力,增强运动耐力 B.纠正病理性呼吸模式,改善肺通气功能 C.改善和促进痰液排出 D.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全身状况 E.逆转肺气肿
A.保持清洁卫生 B.防止交叉感染 C.避免沾污衬垫 D.延长电极寿命 E.清除电极表面的酸碱电解产物
A.上运动神经元疾病 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C.下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肉失神经支配 D.肌肉痉挛,张力增高 E.感觉功能障碍
A.制动 B.肢体抬高 C.冰敷 D.加压包扎 E.中药热敷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促进神经发育 D.促进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 E.纠正异常张力与反射模式,易化自主运动反应
A.注视交流的对象 B.上身前倾以表示愿意交流 C.别让对方知道自己正在接受语言训练 D.尽量放松 E.重复对方的话以求确认
A.总分最低3分,最高15分 B.总分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重 C.总分越高则预后越好 D.总分在8分以上表示已有昏迷 E.总分由低分向高分转化,说明病情在好转之中
A.Wernicke失语 B.传导性失语 C.经皮层感觉性失语 D.经皮层运动性失语 E.Broca失语
A.巴氯芬 B.布洛芬 C.拉莫三嗪 D.丙戊酸钠 E.氯巴占
A.1.2m/s B.1.5m/s C.1.7m/s D.2.0m/s E.2.5m/s
A.>10° B.>20° C.>30° D.>35° E.>40°
A.1 B.2 C.3 D.4 E.5
A.使用翻身床、气垫床等预防压疮 B.按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水肿,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C.床上被动运动尽快过渡到主动活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D.床上被动运动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E.摇高床头半卧位,预防肢体肌肉痉挛
A.推荐牙科处理 B.腮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C.腮腺放射治疗 D.东莨菪碱贴片 E.口服抗胆碱能药物
A.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 B.在2秒内将气体快速呼出 C.增加呼气时的阻力 D.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塌陷 E.可有助于减少肺内残气量
A.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盆底肌肉 B.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 C.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肉、腹部肌肉 D.肛门内括约肌、盆底肌肉 E.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腹部肌肉
A.尽可能减轻症状 B.延长寿命 C.治疗引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发病 D.提高生活质量 E.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
A.脂肪栓塞综合征 B.休克 C.脊髓损伤 D.创伤性关节炎 E.神经损伤
A.体位引流主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 B.体位引流时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 C.体位引流目的是使病变部位的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 D.胸部叩击时治疗者手指伸直,以手掌部位拍击引流部位胸壁 E.胸部叩击时患者可自由呼吸
A.运动疗法、控制体重、健康教育、控制环境诱发因素 B.应用抗生素、应用皮质激素 C.应用抗哮喘药物、应用抗生素 D.应用抗哮喘药物、应用抗生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E.运动、脱敏、抗炎
A.2.0kg B.2.5kg C.3.0kg D.4.0kg E.5.0kg
A.4kg B.5kg C.6kg D.7.5kg E.8kg
A.7.5kg B.8kg C.9kg D.10kg E.12kg
A.腰椎X线片 B.腰部MRI C.腰椎CT D.下肢肌电图 E.肌力检查
A.Bobath方法 B.Brunnstrom方法 C.PNF方法 D.Rood方法 E.运动再学习法
A.等长收缩 B.助力运动 C.协调性运动 D.有氧练习 E.Rood法
A.高血压、脑血管病变 B.患者有偏瘫、语言障碍,个人生活尚能自理 C.患者有偏瘫、语言障碍,步行、如厕、洗澡等有困难 D.患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参与社会交流 E.患者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