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5%60% B.85%75% C.90%70% D.80%70% E.90%75%
A.滤膜要放在天平室内2小时后称量 B.滤膜要放在天平室内24小时后称量 C.滤膜要放在干燥器内2小时后称量 D.滤膜要放在干燥器内24小时后称量 E.滤膜不必干燥,可以直接称量
A.防吸附和防腐 B.防挥发和防沉淀 C.防腐和防干扰 D.防沉淀和防吸附 E.防腐、防沉淀、防蒸发和容器壁吸附
A.增加 B.明显增加 C.增加不明显 D.降低 E.不变
A.pH B.温度 C.寄生虫卵的死亡率和去除率 D.苍蝇孳生情况 E.游离氨含量
A.温度 B.总硬度 C.浑浊度 D.色度 E.悬浮物
A.全部<5μm颗粒 B.全部≤10μm颗粒 C.全部等于10μm颗粒 D.全部≥10μm颗粒 E.穿过截留粒径为10μm采样头,被滤料收集的全部颗粒
A.3%以下 B.5%以下 C.10%以下 D.3%~5% E.5%~10%
A.30分钟 B.l小时 C.3小时 D.24小时 E.1个月
A.温度为0℃,大气压为1.013×105Pa B.温度为20℃,大气压为1.013×105Pa C.温度为0℃,大气压为1×105Pa D.温度为20℃,大气压为1×105Pa E.温度为25℃,大气压为1.013×105Pa
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E.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光谱分析法中
A.180° B.90° C.60° D.45° E.30°
A.游离脂肪 B.氧化脂肪 C.原脂肪 D.结合脂肪 E.乳脂肪
A.活性炭 B.硅胶 C.素陶瓷 D.GDX102 E.Tenax-GC
A.H2S B.SO2 C.O3 D.HCHO E.CO
A.1×10-6mol/L B.1×10-8mol/L C.1×10-8mg/L D.1×10-6mg/L E.1×108mol/L
A.3∶30∶300 B.30∶30∶30 C.30∶10∶300 D.30∶30∶100 E.30∶30∶300
A.游离脂肪 B.结合脂肪 C.原脂肪 D.结合脂肪+游离脂肪 E.气化脂肪
A.硝酸盐 B.亚硝酸盐 C.硫酸盐 D.亚硫酸盐 E.没食子酸
A.盐酸 B.硫酸 C.硝酸 D.高氯酸 E.过氧化氢
A.恒湿 B.恒温 C.气压恒定 D.无尘 E.无振动
A.物理干扰 B.电离干扰 C.辐射干扰 D.背景干扰 E.化学干扰
A.铁 B.镍 C.钯 D.锑 E.锌
A.载体 B.固定液 C.固体固定相 D.担体 E.液体固定相
A.最高容许浓度和测定下限 B.最高容许浓度和灵敏度 C.最低容许浓度和采样体积 D.最低容许浓度和测定下限 E.最高容许浓度和采样体积
A.吸收液无色 B.挥发性大 C.对被采集物溶解度大或反应速度快 D.采样过程有泡沫 E.对被采集物只能溶解,不能起反应
A.NO-2(液)与NO2(气)相等,直接换算 B.NO-2(液)与NO2(气)不相等,应除以0.76 C.NO-2(液)与NO2(气)不相等,应乘以0.76 D.NO-2(液)与NO2(气)不相等,应除以0.67 E.NO-2(液)与NO2(气)不相等,应乘以0.67
A.光谱干扰 B.电离干扰 C.物理干扰 D.化学干扰 E.背景吸收干扰
A.保持原有水分 B.稳定待测成分 C.防止腐败变质 D.预防污染 E.保持样品新鲜
A.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 B.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C.溶液中氟离子活度呈线性关系 D.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E.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几何级数呈线性关系
A.0.95L B.1.00L C.1.05L D.1.10L E.1.15L
A.CS2 B.乙醇 C.CHCl3 D.甲醇 E.CH2Cl2
A.调节反应溶液的离子强度 B.消除共存的有机物的干扰 C.消除共存的金属离子的干扰 D.加快反应速度 E.促进萃取完全
A.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B.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氢化物发生一原子荧光光度法 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E.液相色谱法
A.原子吸收的不同单色光 B.基态原子吸收的不同单色光 C.基态原子吸收的特征单色光 D.原子吸收的特征单色光 E.金属离子变成原子时吸收的特征单色光
A.乙、丙中溶液的pH也为7 B.乙溶液的pH<7,丙溶液pH>7 C.乙溶液的pH=7,丙溶液pH>7 D.乙溶液的pH<7,丙溶液的pH=7 E.乙溶液的pH>7,丙溶液pH<7
A.亚硝酸钠 B.苯甲酸 C.山梨酸 D.亚硫酸钠 E.丙酸钙
A.加快反应速度 B.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C.消除共存金属元素的干扰 D.消除共存金属元素的干扰和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E.消除共存金属元素的干扰、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加快反应速度
A.四氯汞钠 B.氯化钙 C.氯化钠 D.氯化钾 E.二氯化汞
A.火腿 B.冻猪肉 C.灌肠类 D.肉松 E.腊肉
A.金属锌 B.硝酸银 C.碳酸氢钠 D.邻苯二甲酸氢钾 E.盐酸标准液
A.考察试验中是否存在过失误差 B.消除由试剂、蒸馏水及器皿引入的杂质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C.找出改正数据或直接在试验中纠正可能引起的误差 D.作为标准曲线的一点 E.消除试验中的偶然误差
A.增加汞离子在消解液中的稳定性 B.消除消解液中氧化性物质的干扰 C.消除消解液中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D.协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 E.缓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防止汞快速逸出
A.水生生物毒性 B.易燃性 C.吸入毒性 D.放射性 E.浸出毒性
A.酸性反应 B.碱性反应 C.氧化反应 D.还原反应 E.两性反应
A.只能配制气体化合物 B.只能配制液体化合物 C.只能配制固体化合物 D.能配制气体和低沸点液体化合物 E.配制气溶胶
A.可吸入颗粒物 B.一氧化碳 C.甲苯 D.乙醇 E.丙烯醛
A.能在外加电能下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化学电池 B.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化学电池 C.能自发地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化学电池 D.靠消耗外加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化学电池 E.能将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换的化学电池
A.75% B.85% C.95% D.8% E.9%
A.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和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常温常压下以液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C.常温常压下以颗粒物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D.常温常压下以固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E.常温常压下以气溶胶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A.AgNO3 B.Ca(NO3)2 C.CaCl2 D.MgCl2 E.BaCl2
A.玻璃容器 B.金属容器 C.塑料容器 D.搪瓷容器 E.陶瓷容器
A.吸光度 B.透光度 C.比吸光系数 D.质量吸光系数 E.最大吸收波长
A.4h B.5h C.6h D.至无炭粒 E.至变成白色
A.样品必须用硫酸进行水解后方可用于测定 B.ATCC8014菌在室温下培养即可 C.测定结果以ATCC8014菌的菌落总数计 D.测定前需将烟酸转化为尼克酸 E.本方法操作复杂,灵敏度低
A.二氧化碳 B.水 C.硅酸盐 D.硫酸盐 E.碳酸盐
A.气相色谱法 B.液相色谱法 C.品红亚硫酸钠比色法 D.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 E.薄层色谱法
A.单糖 B.糊精 C.果胶 D.木质素 E.粗纤维
A.污染来源少 B.不容易分解 C.食物链富集作用 D.局部污染严重 E.二次污染
A.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 B.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和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 C.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积 D.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和与两峰底宽度平均值之积 E.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度之和之比
A.能分离苯、甲苯、间二甲苯或对二甲苯、邻二甲苯4个峰 B.能分离苯、甲苯、邻二甲苯或间二甲苯、对二甲苯4个峰 C.能分离苯、甲苯、二甲苯3个峰 D.能分离苯或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4个峰 E.能分离苯、甲苯或二甲苯两个峰
A.Zn,Cu,Fe B.Mn,Fe,In C.Cr,Se,Sn D.In,Ga,Sn E.Mn,Se,Ga
A.烷基 B.羟基 C.甲氧基 D.羧基 E.胺基
A.中和反应 B.重氮化反应 C.聚合反应 D.络合反应 E.缩合反应
A.水杨酸 B.次氯酸 C.硫酸 D.柠檬酸 E.盐酸
A.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 B.检测器的灵敏度 C.柱前压 D.柱效 E.记录仪走纸速度
A.1min B.2min C.3min D.4min E.5min
A.0.5mg B.1.0mg C.0.1mg D.0.2mg E.5.0mg
A.双硫腙 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 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 D.8-羟基喹啉 E.铝盐
A.理论塔板数和保留值 B.分离度或有效塔板高度 C.有效塔板高度和保留值 D.有效塔板数或有效塔板高度和分离度 E.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
A.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还原成红棕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B.在酸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还原成蓝绿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C.在中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还原成粉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D.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还原成橙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E.在酸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还原成红棕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A.颗粒的光吸收 B.颗粒的惯性沉降 C.颗粒的静电吸引 D.颗粒的重力 E.颗粒的浮力
A.在室温下反应 B.在加热下反应 C.在低温下反应 D.在黑暗下反应 E.在振摇下反应
A.羧基 B.烷基 C.-I D.硝基 E.-Br
A.盐类 B.有机物 C.氧化性物质 D.还原性物质 E.溶解性物质
A.6 B.6.5 C.6.25 D.5.6 E.5.9
A.向运送人说明样品情况 B.样品包装应该安全可靠,同时要加封,确保运送过程不会损坏 C.样品包装应该安全可靠,同时要加封,确保运送过程不会损坏,实验室收到后要有回执 D.样品包装应该安全可靠,确保运送过程不会损坏 E.样品包装应该安全可靠,确保运送过程不会损坏,实验室收到后要有回执
A.10%抗坏血酸 B.10%硫脲 C.5%抗坏血酸+5%硫脲 D.5%抗坏血酸+15%碘化钾 E.5%氯化亚锡
A.溶液浓度为lμg/L,液层厚度为1mm时的吸光系数 B.溶液浓度为1mg/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系数 C.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系数 D.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mm时的吸光系数 E.溶液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系数
A.化学耗氧量 B.氯化物 C.浑浊度 D.阴离子洗涤剂 E.铬(六价)
A.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检测器 C.热导检测器 D.荧光检测器 E.电子捕获检测器
A.原子吸收法 B.比色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氧化还原滴定法 E.气相色谱法
A.H3AsO3 B.H3AsO4 C.As2O3 D.As E.AsH3
A.能进行定性分析 B.能分离混合物 C.能进行定量分析 D.能分离混合物并进行定量分析 E.能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A.217.3nm B.228.8nm C.253.7nm D.283.3nm E.238.3nm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原子吸收法 E.氧化还原滴定法
A.乙酸 B.甲酸 C.乳酸 D.丙酸 E.柠檬酸
A.室内装饰材料 B.室内吸烟 C.家用化学品 D.厨房油烟 E.汽车尾气
A.气相色谱法 B.原子吸收法 C.比色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薄层色谱法
A.呼吸性颗粒物 B.胸部颗粒物 C.可吸入颗粒物 D.细颗粒物 E.粗颗粒物
A.气相色谱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比色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薄层色谱法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薄层色谱法 C.荧光法 D.微生物法 E.比色法
A.玻璃纤维滤纸 B.合成纤维滤料 C.微孔滤膜 D.直孔滤膜 E.定量滤纸
A.载气种类 B.柱长 C.色谱柱柱温 D.载气流速 E.填料粒度大小
A.As、Se、Hg B.Cu、Ca、Mg C.Pb、Zn、Hg D.Na、Se、Cl E.K、Ge、Br
A.25mm B.40mm C.60mm D.75mm E.80mm